別讓手機成為農村兒童唯一一扇窗
2021 05/13 08:34:09 來源:光明日報
“想毀掉一個農村娃,就給他一部手機。”近日,媒體刊發的有關農村兒童沉迷手機的報道引發關注。有統計報告顯示,中國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0.3%,其中93.4%的農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作為上網設備。手機,已經成為農村兒童和外部世界溝通的主要媒介,也是人們觀察中國農村青少年生活圖景的一個窗口。
學生手機使用成癮和無度,是當前農村學校在管理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短視頻平臺已然植入農村青少年生活圈,一些女孩子借此學會化妝和打扮,一些男孩子則難以抵擋網游誘惑。為使用手機,學生與老師斗智斗勇,上演各種“貓和老鼠”的游戲。對此,一些學校引進能夠探測出手機的儀器,并將其放置于校門口處,但學生總能想出各種辦法帶手機入校,放鞋底、放內衣里、買模型機充數,甚至花錢放在學校的小賣部里。
農村學生為何如此愛玩手機,如此離不開手機,這固然因為手機承載了現代生活太多的功能,然而這顯然不是城鎮學生和農村學生在“手機大作戰”中表現不同的關鍵。毋庸諱言,城鄉教育資源差異的一個體現就是父母、教師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的能力。城市里的孩子同樣面臨嚴重的手機使用無度問題,不過相對而言,有父母和學校更精細的引導,合理使用手機的可能性相對更大。
置身互聯網時代,人們時常產生一種錯覺,仿佛世界是平的,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觸及全世界。但顯然,網絡世界依然有諸多無形的障礙和邊界,與現實世界相互映襯。盡管城市和鄉村的孩子都在使用手機,但他們所接觸到的網絡內容是不一樣的,對成長的影響也不同。農村孩子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從事繁忙的體力勞動,鮮有閑暇,無法做到時常陪伴,更不要奢談高質量陪伴,也無法或無力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農村的孩子常用一種很本性的方式使用手機,他們更依賴手機去接觸外部紛繁復雜的世界,緩解自己內心的情感缺失和學業上的困頓,也更容易受到不良內容的誘惑。
面對學生手機沉迷,出于升學等考量,不少學校選擇手機禁入校園這一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但由此可能衍生的問題也不可不察。比如校園內完全拒斥手機,短期內造成農村孩子放假后報復性無度使用手機,長此以往或拉大他們與城市里的孩子在媒介使用能力上的差距。筆者認為,如果說讓農村孩子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完全隔離于手機和各種新媒體之外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這恰恰說明,當前我們似乎依然需要為這個群體提供一種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模式。目前來看,這種教育教學模式常常與嚴格的管理和密集的時間控制相連,更具人文關懷和教育智慧的可能空間還需挖掘。
關于農村學生手機使用問題,我們更要追問的是,除了手機,他們還能玩什么?他們的閑暇時間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來填補?是誰以何種方式在陪伴他們成長?他們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能否被滿足?至于成長的困擾和青春期的迷茫,又是否有人能夠及時發現并引導?在某種意義上,手機使用問題不過是癥候,背后實則纏繞的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文化資源匱乏等諸多現實問題。
就眼下而言,需要正視手機沉迷對農村兒童群體學業的影響和挑戰。在控制手機使用的過程中,老師或家長有必要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協商,一起來制定使用手機的規則,教會孩子合理有益地使用手機。這個理性共商的過程,也是一個信任建設的過程,這將幫助他們自己信任自己,而不是被動地承受以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和互聯網不好一面。
農村兒童作為使用手機的主體,同樣有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單純地將他們視為“被管理者”,在恰當的引導下,還要相信他們有能力合理使用媒介。這呼喚農村學校和教師以更人性化、更具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如此以手機為載體的各種媒介,就可成為學習的渠道,并帶來更多成長的可能性。(作者:程猛,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