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現狀是,農民一家,少的兩三畝田,多的十幾畝田(不算承包)。一畝田一季種糧收入400元到800元。經濟作物稍高,也高不了多少。
在農田上,怎么樣增加農民收入呢?
1.減支出。化肥、水利、種子、農機、農藥。這是種田需要的幾個要素。其中,整田、播種、收割,要用到農機。支出大頭是:化肥、買水、農機租用。這幾個要素,幾乎都是私有產權,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不好說。如果國家能夠提供廉價的化肥、水利、農業、種子。農民種田支出會少一大截,收入自然增長了。至于農機,合作社可以減少農機的租用費用。
2.增收入。流通環節,現有模式是,國家有個收購價,價格較高,但是收糧標準也高,卡住標準,大部分糧賣不了國家臨儲倉庫。糧販子們一家一片,下鄉收糧,價格比臨儲倉庫低一些。低多少?看良心。然后糧販子再賣給糧企,最后到超市商品糧。從田頭到餐桌,中間有太多的環節加價。農民糧食壓的低,銷售終端賣的卻不便宜。尤其到超市,品牌大米最低3塊一斤。第一:國家提高糧食收購價,如果擔心通貨膨脹可以補貼糧價。(1,要不了多少錢,2,糧食引起的通貨膨脹未必有房價、和商鋪租金引起的高)第二,國家統收統購,統一加工,減少中間環節,真正還利于農民。
減少種糧支出,增加種糧收入。一畝田收入1000元以上,不是不可能。如果國家可以大幅提高糧食收購價,農民種田收入還可以更高。未必會引起通貨膨脹。日本韓國食品價格被協會壟斷,也沒見天塌下來。
在非種田環節,怎么增加農民收入?
必須要工業反哺農業,搞集體化,在農村搞工業,搞農村工業化,才有非種田環節,增加農民收入的可能。這也是當前三十年的思路。誰說農民必須純務農?不能在家門口半工半農?
農民為什么種田富不了?我國國情在這,人均田畝數低。大量農民只能被束縛在一畝三分農田上。農忙時使勁干,農閑時沒事干。農民的勞動力被束縛住了。怎么辦呢?
其實農村有大量的資源可以開發,剛才所說的人力資源是其中一點。還有什么資源?農村有人,有山,有水,有土地,有空間,甚至還有自然資源。缺的是組織和生產資料。建立集體化的合作社,集體化的農村。在農村上配置生產資料,農民就是活躍的勞動力,自己就能生產出來大量的財富。
比如,農村自己辦養豬場,一個村養個500頭豬不是問題。再建養雞場養鴨場。還可以建什么?農產品加工的:零食工廠、罐頭工廠、釀酒廠、調料廠等等。自然資源加工的:磚廠啊,采石場啊,木材加工廠等等。空間資源開發的:魚塘、花卉養殖、寵物基地。還有低加工的:手工作坊、玻璃作坊等等。甚至在村里開養老院不行嗎?如果村邊有礦,這礦為什么一定要承包出去呢?自己開礦不行嗎?
是誰規定,農村農民只能種田?不能真正的半工半農,在家門口就參與工業品生產呢?不能自己開發自己的礦呢?
有些行業,涉及到市場已經飽和壟斷,生產過剩。但是并不是所有行業都是農村工業化之后不能參與的?
農村工業化,不是指,利用機械化來種田。而是指在農村建工廠,在農村建工業,讓農民半工半農,把農村豐富的閑置資源利用起來。農村工業化被人故意帶偏了。
農村工業化的前提,就是集體化、公有制。沒有集體化、公有制,指望農民靠一畝三分地,畝收300塊來積累資本,購置生產資料,開發農村閑置資源嗎?就算置辦起來了,沒有集體化、沒有統銷統購、沒有公有制的流通環節,農村的產業,永遠無法于城里大資本建立的產業抗衡,最終還是要被擠掉市場份額的。
不能把解決農村問題的方法,只局限在田上面。只在那一畝三分薄田動腦筋。有一股勢力,鼓吹解決農民問題,就是要土地流轉。我就奇怪了,讓農民富起來,不想辦法給農民減少支出、增加收入、謀取社保平等、置辦家門口的產業,非要讓農民把田給流轉出去?到底是想解決農民的問題呢,還是消滅農民這個“問題”呢?
我們其實整個幾代人,都丟掉了前三十年的記憶。我們整個民族記憶中,只剩下后四十年的記憶。所思所想,還想總是跳不出這四十年里不斷重復的話語。前三十年里,有太多的寶藏,要把它們找回來!
關注微博:趙錚同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