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耕地之外,鄉村還有紅線要守》,我在網上看過后,感覺很好,也想順著文章的意思,談點兒個人的體會。
劉奇的這篇文章好在哪里呢?我感覺,好就好在真實,說的都是真話,文章的意思也完全可以反映廣大農民的心聲,我看,這篇文章比很多涉農文件的價值大得多。
這篇文章寫得稍微學術一點,但大家都還是能看懂的。文章分了幾個方面談,主要觀點是,村落不能隨便摧毀,這也是農村的一條紅線。還有,學校不能隨便撤并,小孩去上學,走路不能超過半小時。另外,還談到,制定的農業政策不能只有利于少數人,而實際上坑害大多數人。當然,這些話,不是文章的原話,是我看過后,自己的一些理解。
下面,我展開談一下。
村落為什么不能隨便催毀,劉奇的文章其實已經說得很全面很透徹了,確實是那樣。我們很多人都來自農村,就算有些人出生在城市,但往上追一追,自己的父輩、爺爺輩也都是農村的。所以,說農村是我們的根,這是不夸張的。農村在我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樣子,就是現在的樣子——一座座的村落,如果到處是七八層的單元樓,我感覺,那就不是農村了,我們也不愿意看到我們小時候生活過的家園變成那個樣子。說實話,如果把農村變成城市一樣的面貌,我們中華民族很多傳統的、美好的東西可能都要消失了,村落里的故事,村落里的文化、文明也都要消亡了,我感覺,那可能是一種犯罪。山東省舉省搞的那個事情,說實在的,真是太可怕了,我就不明白,你山東的頭頭對村落就沒有一點感情嗎,你不是從農村出來的嗎?你怎么敢那樣干?
劉奇的文章也談了農村的教育問題,作者認為,撤校并校是錯誤的,這一點,我也是贊同的。我小時候上學,學校很近,走幾分鐘就到了,那時候,我感覺很幸福,因為,每天都可以見到媽媽。上了初中后,就開始并校了,以前每個村子都有的初中被撤掉了,上學要走兩個多小時,那個時候,我感覺非常的痛苦。住校,不習慣,雖說上初中了,但畢竟還是孩子,還是離不開媽,不住校,早上五點就要起床,冬天,天還沒亮,一個人走路,還很害怕。這都是我切身的體會。說真的,我感覺現在的小孩比我那時更可憐,他們現在上小學都要跑很遠了,甚至要住校,我就要問問制定政策的人,他們都還是幾歲的小孩呀,你們就忍心讓他們跑那么遠,就忍心讓他們離開自己的親人孤單單地住在學校?你們還是人嗎?
農村政策只向著少數人,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什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就不明白了,一個個的私人經營體,新在哪里了?舊社會就有了,后來被新中國取締了,你把它撿起來,這新嗎?換名稱,就能掩蓋住落后和倒退了?我看蓋不住。原來家家戶戶可以養豬,你現在不讓養了,養豬的權力給了幾家大戶,大戶們倒是賺大發了,可無數的人吃不起肉了。我小時候,家里過年都殺豬,賣一半,留一半,現在,農村過年,只能咬咬牙買幾斤肉湊合一下算了,這個對比還不能說明問題嗎?你想讓集中養豬,辦法不是多得很嗎,在每個村落建個大豬圈,分給每家每戶一個豬舍,不解決了嗎?還有,什么農機社會化服務,這是個好辦法嗎?種田從耕到收,都請別人代勞,這不需要花錢嗎?種田能掙幾個錢?還有,把田流轉給大戶,就那點流轉費,是夠買米的還是夠買菜的?沒田了,到哪里去討生活呀?打工,那六十七十的怎么打工呀,就算是年輕的,打工算是個正經營生嗎?我感覺,制定政策的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一點善念,對,我說的是善念,我并沒有說什么共產黨人的情操,這些人連最起碼的善念都沒有。就是這樣。我現在越來越理解毛主席為什么要搞上山下鄉運動了,為什么要辦五七干校了,不這樣不行啊,不讓這些人干干活,他就沒有人性!
劉奇的文章,觀點很正確,我都是贊同的。那么,農村怎么辦?就一個辦法,學塘約,走新型集體化的道路。以上是自己的一點感想,也都是真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