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合村并居”最具爭議的農村改革與方向
說起合村并居,首先他不是最近幾年才出臺的政策,是建國初期,當時動員農村支援城市時,我們的口號“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的“合村并居”可以說是當時政策的延續。那從什么時候起,本來一個在當時全民擁護的政策,變成現在最具有爭議的政策呢?
我記得我小時候在農村,有三個口號,既“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養豬”,和“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三大政策深入人心,這可以看成是一整套,當時的農村改革體系,前兩條是脫貧的方法,后一條是脫貧后的生活。
現在的“合村并居”之所以爭議最大,本來這應該是一條,以提高農村本地人口的幸福度,為首要目地的政策,現在變強制性行政,政策了,政策的服務對象已經不是農村本地了,而是來自于外部。我國要“保耕地紅線”,但現在大中型城市還在大規模不斷地圈地蓋樓,搞房產,大量的農地被占用,來支撐所謂的城市經濟增長,而農地就這么多,所以某些地方就打起了農民土地的主意,用“合村并居”整合出來貧困地區的土地指標,賣給城市房產業以獲取部分利益,這種一錘子買賣,根本不管以后怎么辦。老是想著賺快錢,靠農民的房產土地才有多少?下一屆怎么辦?下下屆怎么辦?
農村改革其實,一句古語就能說透一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村并居”它能是“漁”嗎?肯定不是啊,他只不過是改變了居住環境,既沒有增加生產價值,也沒有降低生活成本,它不但是“魚”,而且還是付費的“魚”。上樓之后首先牲畜沒法養了,少量蔬菜農作物沒法種了,停車位,物業費,這一整套都變相的增加了生活成本,而生產價值一點沒變,整個體驗可以說是差到極點。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農村改革?真正的改革,一定是政府以提高本地農戶,幸福度為目的出臺的政策,提高幸福度其實有兩條路,一條提高生產價值,現在扶貧大部分都用的這條,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大規模發展經濟畜牧業,大規模修建旅游項目等,但暴雷的情況也比比皆是,農作物掛在樹上賣不出去,牲畜病變致死的不確定性,旅游題材建起之后無人觀光,等等,也直接或間接造成大量的國家和農民的損失。
提高幸福度還有一條,就是降低生活成本,其本質是自給自足,舉例說明,人生在世只為吃穿,而農村最大的依仗恰恰是土地,以村集體為單位,實現房子一起蓋,蔬菜瓜果,雞鴨魚肉等都已本村自用為目標規范規模,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如太陽能發電,沼氣等生活用氣,現在人們只知道大規模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大規模購買也可以降低采購成本,當以村為單位購買商品時,生活成本將大大降低。
而農村乃至全國都關心的教育問題,利用現在的科技,實現直播授課并非不可能,以前撤村校,合并成鎮校,理由是教師資源浪費,但直播授課就完全可以做到一位老師教受全年級,直播教師與現場教師真正做到各司其職,直播負責教授課程,現場負責解答學生疑惑,每個村學校只需要一兩位解惑教師,順帶把控道德水準,
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首先村教師一定生活在本村,什么樣的人品同村人肯定了解,道德水準偏差肯定最低,其次村教師一輩子不出意外是要教整個村子,并不是教一波,而是教一生,這正的師徒父子,再次學生有什么狀況,教師也可以第一時間反應到家長,避免師長矛盾,而且這種教育只要交書本費一項就可以,直播成本只是電費而已,
等要上大學時,普遍都成年了,也可以放心讓學生出門行走了。
政策的好壞,主要體現在幸福度是否提升,而幸福度的提升與否,又表現為人口的多寡,一個地方如果都沒人愿意留下來,你能說這個地方幸福度高嗎?當通過降低生活成本的方式,吸引到大量的本地人口常駐,在通過現在的媒體宣傳,綠色無污染,安全又安逸的鄉村題材,難道吸引不到人來旅游嗎?
說到無污染,安全,什么情況下,能說明產品無污染,安全呢?當然是自產自用的才能最說明情況,自產自用的生產方式根本不用監督,就能最大程度做到更好,集體生產,集體買賣,然后在發展點廉價特色產品做噱頭,如葫蘆水壺,竹筒水壺,馬匹騎行,蔬菜瓜果,現摘現做,雞鴨魚,現殺現吃,等跟城市決然相反的生活服務,何愁經濟不增長?
政策的制定,只要是能真正增加農村幸福度,改革的目標,只要是真正的提高農村生產價值,那肯定是會得到底層擁護的,而只要取得底層擁護,還怕沒稅收嗎?相較于房產的一錘子買賣,他能富幾個人?房子是固定資產,七十年使用期起的,土地才是真正的無價資產,人口才是真正的無形資源,只要有了人口和土地,才是真正能夠流動的地方財富,而不是現在這樣,赤字是前人不理后人之師,矛盾是能拖一代拖一代。
我認為第二條路才是真正的農村改革的出路。農村政策你要先留住人,而不是把人都往城市集中,所有的規模化都意味著高風險,只有相對分散,不折騰,才能真正長治久安。民富才能國強。而這里的民是指農民。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說的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