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國農村現代化的三個視角(提綱)
張文茂(2020年6月26日)
農村還有現代化嗎?準確的回答是不確定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農村會在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吞噬并最終消亡。所以有人堅持在中國要消滅農村,于是也就不存在農村要現代化的問題了。但是,筆者認為,資本主義在中國大陸唯一解決不了的問題是農村和農民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早已握在毛澤東的手里,即中國農村和農民只能以類似人民公社那樣的集體經濟體制和組織形式來完成現代化轉型。
所以,研究我國農村現的代化問題仍然是有意義的。我國農村的現代化轉型問題,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比如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都有大量的課題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筆者認為有三個視角是需要深入展開研究的,只有這三個領域的問題都搞明白了,才能基本講清楚我國農村70多年來的演變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這三個視角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看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農村傳統社會結構演變的趨勢;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村農村生產關系及經濟體制演變的趨勢。
一、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看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
從國家層面上講,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根本任務是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這是我國整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物質和經濟基礎,是新中國壓倒一切的歷史任務。而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則是國家整體工業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必須將其放在整個工業化進程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將我國農村現代化僅僅歸結為農業的現代化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三農問題研究上的一個重大的理論誤區,并由此導致了相關政策上的重大偏差和失誤。
(在工業化的問題上,也有兩個問題:一是要不要工業化?反對的人不多。二是工業化就是發展資本主義,根本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學者和知識精英們贊同的很多。這里暫時不展開討論。)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有這樣幾個問題:
1、工業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主題,是后發國家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唯一途徑,是新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物質和經濟基礎,也是包括農業農村在內的經濟社會全面現代化的主導和決定性因素。
2、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毛主席制定的國家和農村(人民公社)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即國家的、城市的、以重工業為主(生產資料的生產為主)的工業化,和農村集體經濟(人民公社)的、以輕工業為主(消費資料的生產為主)為農業服務的農村工業化。這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也不同于蘇聯的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
3、“農業學大寨”與“公社工業化”的矛盾與統一。這是兩件事,都是毛主席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問題。這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1)這兩件事能否同時展開?(2)在不能同時展開的情況下優先發展哪一個?
現實的發展如何呢?這兩個問題都碰到了。首先,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并沒有搞清楚這是代表著兩個前后相接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其次,58年公社化運動中兩件事同時起步了,結果很快受到了三年困難的懲罰。第三,毛主席很快調整了戰略重點,轉到以糧為綱的“農業學大寨”上來。第四,但是,很多人從此都忘掉了第二件事,只有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公社工業化”這個“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
這說明,在國家工業化起步階段,農業必須承擔提供原始積累和保障農產品供應的歷史任務,并同時在組織起來的基礎上完成對傳統農業物質技術條件的徹底改造,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這是我國工業化的后發特點和只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起步所決定的。
4、由此決定了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必然呈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即(1)以糧為綱和農業基本建設階段。以農業學大寨為主要形式,以農民的勞動積累為主要特征。(2)農村工業化(公社工業化)發展階段。以多種經營、社隊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主要特征。(3)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以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和消滅城鄉差別為主要特征。
5、在進入農村工業化發展階段以后,從農村的角度觀察的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必然展開為四個大的發展趨勢。即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6、農村現代化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的前提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農業中糧食生產水平達到安全線以上(全國達到人均290-300公斤)。一個是國家相對獨立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建成。現實中這個時間節點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
7、農村工業化和國家工業化最終走向城鄉一體化,形成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國家工業化也是分級的,包括中央直屬的國家隊,省、市、縣所屬的地方國營和農村的人民公社集體企業。各層級處于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承擔著工業化不斷升級的不同功能,形成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的動態演進趨勢,整體推進我國的現代工業化進程。
8、我國的農村工業化進程實際上從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一直延續到90年代中后期。農村工業化既成功地支撐了農村改革的合理性、正確性和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又因為人民公社體制的被解散和后來的鄉鎮集體企業私有化而夭折,最終使我國的三農成為至今解決不了的難題。
二、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農村傳統社會結構演變的趨勢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有這樣幾個問題:
1、傳統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張培剛提出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兩個標志:一個是現代工業產值及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70%以上,一個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
2、我國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發展必然帶動兩種形式的城鎮化,即城市化轉移和城鎮化集聚。一是國家的國有經濟的發展帶動大批農業勞動力和人口的城市化轉移,導致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二是農村(公社)工業化的發展帶動農村地區勞動力和人口的本土性集中和集聚,形成小城鎮加新農村社區的一體化新結構。(三個一批)
3、城鄉二元結構在一定歷史階段具有客觀必然性,城鄉管理的二元體制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也是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人民公社的“社”級體制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關鍵性制度和體制支撐,也是最基本的組織保證。解散了公社體制,必然導致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夭折。
4、毛主席從來不講城市化,也反對農業富余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他是通過公社化和公社工業化實現本土性的經濟和人口的集中集聚,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解決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和體腦差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一體化協調發展。
5、農村城鎮化集聚的前提條件和集聚模式:
前提條件:工業項目的集中布局,二、三產業園區的形成,中心區傳統村莊的城鎮化改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核心區集聚能力的形成。
集聚模式:中心核狀集聚、組團狀集聚、帶狀集聚。
6、農民工夾角陷阱的形成。離不了農村土地,變不了城市的居民。城市的門檻跨不過,農村的臍帶割不斷,大量兩棲狀態的農民工群體成為第三結構,成為為城鄉資本提供廉價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
7、如果不能在集體經濟體制下由二元結構發展到三元結構,再發展到城鄉一體化,那就必然會陷入農民工夾角陷阱。
資本下鄉和政府主導的合村并居運動,正是我國傳統農村社會結構轉型中,失去集體經濟體制支撐后的必然結果,是企圖走出農民工夾角陷阱困局的最后掙扎,成為當代版的圈地運動,實現對小農的最后的剝奪。
農民工夾角陷阱的最終結果是重新培養出新一代無產階級,為下一輪社會革命做好準備。
三、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村生產關系及經濟體制演變的趨勢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有這樣幾個問題:
1、到底是先機械化還是先合作化?
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仍然是一個需要進行論證的歷史問題。在這里我提出四個觀點。只有把這四個問題講清楚了,農業合作化的問題才能從理論到實踐上真正講明白。
第一個問題:從農村微觀主體上看,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絕大多是貧苦農民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擴大再生產了。
第二個問題:從宏觀上看,個體農業無法支撐國家工業化進程的起步和發展。
第三個問題:馬克思的工場手工業的簡單協作會導致生產力質的提高。機械化之前的農業合作化也是一種簡單協作。
第四個問題:毛主席的一個重要論斷:生產力的大發展都是在新的生產關系確立以后,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這四個問題,前兩個是實際層面的問題,后兩個是理論層面的問題。
2、如何看待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看。
正面:為什么要從農業合作社發展到農村公社化?主要有兩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需要,農村工業化的設想。在更大的范圍配置資源和勞動力有利于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既有利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更有利于公社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
反面:出乎毛主席預料的一平二調“共產風”的刮起和一線主政者的推波助瀾。
一個結論:評價人民公社制度和體制的優劣,只能以三級體制確定以后為目標,而不能以公社化運動為目標。因為公社化運動時的體制還未定型。
3、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三級體制的合理性。生產隊適宜農業生產方式,公社的體制和規模又適宜農村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發展,將二者兼容起來,是公社體制的本質特征。三級體制的結構,正是自然村、行政村和鄉(鎮)三個層次的對應安排。所以,毛主席的公社化,是在我國幾千年來傳統農村村社結構的基礎上,注入了兩個現代化因素:一個是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高度組織化,一個是引入現代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對農村村社結構,是改造和提升,而不是要“解構”它。
很多同志在討論農村集體經濟問題時,只是從農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陷阱。如果僅從農業上考慮,一般不需要集體經濟的組織形態,特別不需要公社那么大規模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頂多發展一些合作社之類的形式就可以了。所以,農村集體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必要性在于農村工業化,或者說在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變革(產業革命)。
4、調結構還是改體制?七十年代后期,農村的主要矛盾到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還是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問題?解決問題的出路是調整結構,推動農村進入產業革命階段的公社工業化?還是改革體制,解散人民公社,由集體退到家庭經營?這個選擇的不同使廣大農村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5、土地承包制不是要害,解散公社體制才是致命傷。農村工業化不可能在所有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的基礎上實現,不能將其庸俗化為村村工業化,因為那樣不符合集中布局和規模效益的原則,只有在公社(一般20-30個左右的行政村)規模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工業經濟的規模效益和人口集聚的社區規模。所以,解散了公社集體經濟體制,農村工業化進程必然夭折。
6、是堅持土地家庭承包的雙層經營體制,還是徹底還地權于個體農民,一直是改開以來在農村土地問題上的斗爭焦點之一。資改派的基本策略是“用時間換空間”。在體制和組織問題上,是解構農村社區集體還是真正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社區公有還是農民共有?是保有不可分割的集體資產還是產權必須穿透到個人?都是農村現階段矛盾斗爭的重要焦點。
7、公社工業化的產業革命才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原因。這是因為:(1)多種經營的發展必然造成集體經濟內部分工分業的發展。(2)勞動組織形式必然從簡單勞動協作向專業化分工協作轉變。(3)生產隊的組織形式被專業隊、組和企業公司組織形式所取代。(4)分配形式由工分制向工資制轉變。(5)經營管理體制由三級向兩級轉變,社的集聚功能加強,產業間的統籌功能產生。6)社區集體加公司企業成為基本的組織形態。
8、從三級體制到雙層經營體制,再到新的復合型集體經濟體制。
兩級(或三級)所有、多層經營的復合型農村集體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1)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加公司企業的基本組織形態;(2)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村社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為母體;(3)社區母體的產權公有和相對封閉性,公司企業組織的產權開放性;(4)社區集體的資產經營和公司企業的企業經營。
9、正確的出路:塘約道路加鄉鎮統籌。
農村重新走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化的道路,是我國經濟回歸內循環為主的自主型發展道路的基礎,也是保障國家安全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性措施,也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10、特殊條件下(如戰時)的應急體制建議:
縣(含縣級市)以下,在鄉(鎮)、村兩級重新組織起來,以村社社區為單位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和體制,村級為基礎,發展跨村聯合社。以農地整治、村莊改造和生態治理(山、水等)三大基本建設為抓手,國家給予資金支持(財政和信貸),最大限度安排農村勞動力本土性就業,以緩解大批農民工失業問題。所有農村首先要以鄉鎮為單位抓好自給性生產,特別是落實糧田面積和產量指標,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城市服務的商品性生產企業,立足國內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國家實行產業指導政策,調解地區間的不平衡。農村中的富余勞動力有組織地進行勞務輸出,與城市動力市場對接,實現城鄉用工的組織化和保障化。國有企業則重點放在高科技研發、高端制造業、國防軍工、公共服務和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由國家計劃指導。一般性競爭領域鼓勵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停止股票等一切有價證卷交易,關停交易市場。去美元,去美債,建立防止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入侵的防火墻。對外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為主。整個國民經濟轉向以內循環為主的、有計劃調控的非常時期經濟體制。此議可做為戰時體制下或疫情全球失控后的經濟對策。
2020-06-26
參考文章:
1、我國農業合作化初期的兩場爭論
2、毛主席如何對待和指導農業合作化
3、毛主席與五八、五九年的人民公社
4、人民公社和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思考
5、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6、我國當代三農演變的十六個理論和實踐問題
7、農地三權分置也可以首先完善集體所有權
8、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的幾個原則問題
9、再談農村集體經濟的幾個本質特征
10、毛主席的不發達社會主義與后來的農村改革
11、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若干認識問題
12、“解構”村社是農村私有化的核心目標
1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中的兩個問題及政策建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