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憂慮
昨日從老家親戚那里了解到,老家面粉漲價了,生活成本增加了。這是憂慮之一。
面粉漲點價,當然也不會影響老家人生活。但是從最近資本市場上,糧食價格在因為疫情上漲。這是憂慮之二。
第三個憂慮,不少務工老鄉面臨復工失業的局面。中國疫情暫時控制住了,然而外國疫情爆發,恢復經濟任重道遠。
到現在為止,全球疫情感染人數,已經超過總人口的萬分之一,影響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也超過2003年非典;如果不能世界聯手控制住疫情,影響就直奔1929-1933年世界大蕭條去了,所有國家都是輸家,沒有贏家。
縱觀全球疫情格局——
歐美疫情是第二波,主要影響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現階段玩進出口貿易的伙伴們日子比較艱難,都在期盼疫情快點過去。而歐美自己也很難:3月28日,現年54歲的德國黑森州財政部長托馬斯·舍費爾在鐵軌旁自殺。據說舍費爾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沖擊感到疲憊與絕望。如果放任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那么疲憊與絕望者會越來越多。
歐美之外,印度、東盟、拉美地區疫情是第三波,已經影響到糧食和能源。它們開始對糧食實施管控。
目前控制糧食出口的國家:俄羅斯、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埃及等國。
這些國家在世界糧食版圖中的地位: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越南是第三大稻米出口國。如果疫情繼續爆發,第二大稻米出口國泰國也許也會采取措施。
哈薩克斯坦是小麥面粉主要出口國,出口對象為中亞和中東。俄羅斯是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19%,出口對象為北非、中東。
實際來說,這些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目的是換外匯,再用這些外匯換其他商品,這是一個循環鏈。如果貿易受影響,那么這個循環鏈也會受影響。
再看馬來西亞,它禁止葵花籽油出售。實際上它的葵花籽油分量不重,真實身份是全球橡膠供應基地。它有一個叫康樂的安全套公司,占全球安全套市場20%的份額;現在因為疫情停業,對安全套市場沖擊很大。馬來西亞的土地都拿去種橡膠賺錢了,稻米就不足,需要從國際上進口,這就是麻煩事。
那么疫情沖擊,對中國糧食影響幾何?以及應對策略如何?
02 影響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自古就是產糧大國。從2012年開始,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邁入6億噸大關,人均4百多公斤。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多,如果僅僅是人吃,肯定是夠了;但是——其中還包括雜糧部分、制作飼料喂牲口的部分、榨油部分等等,就不夠了。
所以現階段中國也是糧食進口大國;基本上每個月都要進口大量糧食。
中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大豆,用于壓榨油、食用(如豆漿、豆腐)、制作飼料、醫藥、食品加工等等。
大豆賣家主要來自美洲,巴西、阿根廷和美國。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巴西大豆的最大買家。2019年巴西出口7400萬噸大豆,其中5800萬噸銷往中國,占比高達78%。另外中國也是巴西蔗糖、肉類等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2019年,巴西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占其出口總量的32%。
所以大家不要罵美國和巴西作死不封國。如果它們不作死,也開始封鎖,大豆的短缺會非常嚴重,油啊、肉啊、豆制品啊什么的都得漲價。盡管我覺得這些東西現在價格也不低。
中國雖然要進口糧食,但三大主糧:小麥、稻米、玉米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2019年中國稻米總產量超過2億噸,小麥總產量超過1.3億噸(具體為13359萬噸),玉米總產量超過2.6億噸。
這波疫情,并沒有影響中國的農業耕種,所以理論上來說,并不會影響糧食收成。
中國小麥和稻米也有進口,但那是市場行為;另外糧倉還有大量的囤糧需求。
中國現階段囤儲了天量的水稻和小麥。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世界上年度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占了近1.2億噸。此外中國還有1.4億噸的小麥庫存。就算全中國不種莊稼,也不從國外進口,中國人在一年半載里也餓不著肚子。
其實最大的憂慮并不在于糧食存量夠不夠,主糧很明顯是夠的;但是,要防止炒作引起恐慌。尤其是考慮到如果美洲疫情嚴重,導致豆類產業鏈上的食品、飼料等漲價的時候,一定要防止炒作糧食。
大家也許很奇怪,既然這么多糧食,為何還要防止炒作?其實這個問題很無趣。
現階段中國房子多不多?同樣能炒上天,各地的秒光盤“清盤”速度越來越快。而且房子還是鋼筋混凝土,存量市場一直在放大,都能炒作成金融產品,讓大家以為只有鋼筋混凝土能保值。糧食如果管控不力,同樣也能炒作起來。
君不見大A那支業績一般、上市基本不分紅的大米股,最近都在作妖。炒作其他股,影響只在其自身行業。炒作糧食股,可能會影響所有人的生存成本。這并不是什么好現象,如果引起恐慌,大家開始屯糧,會很糟糕滴。
每人買幾百斤大米或面粉放家里,就會對市場早晨極大沖擊。另外那些財團,如果開始炒作,會很恐怖的。
03 經驗與記憶
所謂歷史,都建立在糧食基礎上。
如果你問歷史上人口為什么那么少?答案——缺乏糧食。而且精英權貴喜歡通過兼并土地的方式控制糧食,最后逼迫老百姓走極端。這樣的日子重復了幾千年,改日專門寫一篇。
遠的時代先不說,大家都讀過大學者朱自清的《背影》,他是1948年因糧食而死的。
話說抗戰勝利之后,華夏大地滿目瘡痍。蔣總裁心中想的不是趕緊搞建設,而是打內戰。結果國軍延續其屢戰屢敗的作風。戰場不行,管理也不行,金融改革失敗,搞得物價飛漲,引發大家搶糧食。到1948年,美國援助了國民政府一部分面粉,但老百姓根本買不著。大學教授有優先購買權。當時知識分子對此很不滿,發動《拒絕‘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當時朱自清身患胃病,需要細面調理。如果領美國的面粉,可以多活一段時間。但他看夠了人間不公平,選擇拒領美國面粉,最終因胃病引起胃穿孔去世。他死后不久,國民政府徹底失敗,倉惶退出大陸。
那么當時的共產黨政府是如何解決糧食的?除了解放區自力更生之外,境外購買是另一種方式。實際上就在1948年,香港有家叫“聯和行”(1938年成立,周恩來批準,博古之弟秦邦禮創建)的公司改名為“華潤”,中華的華,潤之的潤。它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從海外采購物資,從香港運抵內地,再裝上小車,再由百萬支前民工運到前線。所以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上不存在后勤問題,勢如破竹。
結論:國民黨失敗,共產黨勝利,根源就在糧食上。
新中國建立之后,組織在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陳云穩物價。只有穩住物價,才有后期的建設局面。建國之初,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并且和現在的印度、越南等國一樣,依靠出口糧食換取外匯,作為工業化初期的資本積累,再用這些外匯購買工業化需要的機械設備。那個時代購買的每一臺設備上的零件,都有農民兄弟飛舞鋤頭時落下的汗水。
那個時候舉國上下,勒緊褲腰帶搞建設。楊振寧回憶,他剛得諾貝爾獎(1957年獲獎)那會兒,他母親到日內瓦看他時對他說,“摸黑起來去買豆腐,排隊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當時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復旦大學教授,才是這種生活條件。
中國人這種緊巴巴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幾十年。其實大家誰也不想過這種日子,但沒辦法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階段。
尤其是那三年,有太多艱辛,但好歹都熬過來了。
是什么讓糧票進入歷史?答案是糧食本身。
04 這40年
隨著改開到來,國家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后,中國糧食產量也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從1978年到1984年,短短6年時間,糧食產量從3億噸達到4.07億噸,初步解決10多億人口(1982年人口過10億)的吃飯問題。
隨后中國糧食產量逐漸升高,到1996年突破5億噸,2012年突破6億噸。
于是我們有了小學教材上看到的那句經典:
原因之一:育種技術提升。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奠定了水稻改良的基礎。
原因之二,化肥技術推廣。傳統種地用糞肥,雖然種出來的產品天然有機,但肥料有限。使用化肥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的過程。當然過度使用化肥,對土地也是一種污染。以前老家井水甘甜可口,現在已經不敢直接喝了,怕拉肚子。
從糧食突破4億噸,糧票就該進入歷史了;但過程卻很有趣。在傳統的經濟體制下,糧食交易一直牢牢控制在政府手里,改開要搞市場經濟,就要讓糧食自由交易。
話說1979年的春天,總設計師在南方大海邊畫了一個圈之后,五湖四海的淘金者匯集到深圳。當時深圳還是個小漁村,大家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
淘金者第1個月吃飯,是自己隨身攜帶的糧票;第2個月可以是家中寄;到第3個月就面對難題了。
沒糧票,飯店都吃不到飯。怎么辦呢?經過一番商議討論妥協之后,中國人以獨特的智慧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給買賣糧食開一個口子,相當于在社會主義的田地里種下一顆資本主義的花朵,看看情況;結果很明顯,花兒開得很好。
于是在1984年10月,深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取消各種購物票證,全面放開物價,完成改開的關鍵一環。注意:糧食市場化,是改開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但由于其他地方并沒有放開,就造成深圳和其他地方糧食的“雙軌制”。
這個世界的規則之一:有雙軌制的地方就一定有倒爺,即“二道販子”。這個群體在計劃經濟時代,妥妥的投機倒把。但遇到合適的機遇,就能賺大錢。王石就是當年“倒爺”群體的一員,通過倒玉米,幾個月就賺了40多萬元;當時的工資每月才百兒八十塊的。
很明顯,雙軌制弊端很明顯。1988年決策層決定取消雙軌制,放開物價。這個決定造成商品全面漲價,糧食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人開始搶購糧食。上海甚至有人自己搭建糧倉,囤積夠一家人吃很多年的大米。但是很遺憾,大米是有保質期的,也需要有良好的保管方案。最后這些大米,大部分都浪費了。
小結:搶購糧食,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吃飯問題,弄不好就交了智商稅。
05 對策
通過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幾點:
1 糧食是一切的基礎,不可馬虎;
2 中國人吃飽飯的時間并不算長,大意不得;
3 搶糧食并不罕見,但需要有良好的應對策略。
現階段看,中國掌握的物資可以說前所未有的豐富。論糧食管理經驗,戰爭年代能處理好,糧食短缺時代能處理好,現在更沒有理由凌亂。
那么該如何去做?其實很簡單:
對內策略之一,內部保障市場供給。稻米、小麥、玉米這些主糧都沒有任何問題。對于大豆,抓緊時間從美洲購買,擴充庫存,做足準備。萬一它們封國,能保證自己的產品鏈安全平穩。
對內策略之二,政策上堅決遏制糧食炒作,不管是公募資本還是私人財團。詳情可以參考對房地產的調控。當然不是說要像房地產那樣把價格調上天,而是說要做到像現階段的房地產,不暴跌也不暴漲。糧食市場體量相對房地產,小巫見大巫而已。房地產市場那么大的量都能穩住,糧食市場要穩住也不難。
對外策略:我的看法很簡單,還是要和美歐聯手,穩住世界疫情。如果歐美疫情控制不住,東盟、南美、印度爆發不可避免。
只有穩住世界疫情,才能不用擔心糧食價格失控。
只有穩住世界疫情,才能恢復貿易格局,大家才能更好地就業,拿工資養家糊口,不用為面包雞蛋的價格波動而膽戰心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