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看過一本關于基因工程的書,其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基因工程技術的一大創造就是向生命收取專利費。在農業領域,則是通過轉基因種子收取專利費。
那時候,覺得中國離這一天還很遙遠。沒想到,這一天也來了。
種子專利費
去年年底,農業部頒布了兩種轉基因玉米和一種轉基因大豆的安全證書,其中獲得安全證書者之一是大北農公司,獲批的是DBN9936抗蟲耐除草劑玉米。這種玉米俗稱“雙抗”玉米,既能抗蟲又能抗除草劑。
另外兩個品種分別為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的雙抗12-5玉米和上海交通大學的SHZD32-01大豆,為抗除草劑大豆。
過不了多久,中國就要種上自己的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了。
2月20日,大北農公司發布的投資者關系記錄表顯示:公司在玉米和大豆品種的轉基因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公司轉基因收費模式將面向全行業平臺,收取技術使用費。
“收取技術使用費,標準會參考國外收費慣例以及國內實際情況,具體定價還需要內部商議。”對此,國科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特約評論員張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技術使用是指在現有種子產品上疊加轉基因的抗蟲技術,一般來說,費用包含專利費和每年的使用費。
一句話總結:就是說,農民種地買種子,要收取專利費了,這就等于和國際轉基因接軌了。資本市場向來嗅覺敏感,大北農剛獲得轉基因安全證書時,股價連續7個漲停,市值翻番。
如何理解專利費?
這些年,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正在改造著大自然的面貌。從植物、動物再到細菌、病毒等,這些都納入到基因技術應用的范疇。其中改造的一大重點就是轉基因農作物。
一個基因造就一個產業,由于基因無法通過“技術秘密”的方式保護,那就是依靠專利來保護。所以,專利保護是轉基因作物重要的內容。
以轉基因作物為例,目前世界上種植規模最大的是抗蟲和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美國孟山都、杜邦先鋒跨國公司利用技術優勢,掌握著核心技術專利,控制著國際種業市場70%的份額,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轉基因作物中都包含著大量的專利,
開發轉基因種子用到的技術手段,在關鍵環節都被申請了專利。后來跟進者無法繞開這些專利,只要涉及專利就必須支付巨額專利費。通過這種專利保護手段,可以源源不斷地收取專利費。
由于轉基因種子大多只能種一季,不能自行留種,所以種植者年年都需要購買種子,國際種業巨頭就是通過轉基因化改造實現育種的壟斷。育種的壟斷給種業巨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回報,只要搞轉基因糧食作物,就得源源不斷向專利擁有者支付專利費,種地需要收取專利費,如同吃飯得上稅一樣。
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種子如果被人控制,等同于人被扼住了咽喉。所以,轉基因種子在中國爭議由來已久。
2009年底,農業部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頒布,引起社會廣泛爭議,除了安全性問題,爭議的另一焦點就是轉基因水稻中含有著國外公司的專利,如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這些國際巨頭種業公司通過專利保護坐收專利費。由于社會爭議激烈,轉基因水稻沒有商業化種植。
十年后,轉基因玉米搶了個頭籌。
2019年,中國的玉米地遭受了草地貪夜蛾的侵襲,這成為轉基因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理由。
按大北農的說法,其轉基因品種對單產的提升率約在10%-20%,同時具有抗蟲害的特性,對于草地貪夜蛾具有非常強的抗性。早在2012年,大北農就開始研發轉基因品種,并持續開發新的轉基因品種。
大北農年報顯示:2017、2018年大北農公司研發費用為4.39、4.15億元,其中種業類研發費用為0.67、0.68億元。公司承擔兩項國家轉基因重大項目“新型抗除草劑基因的遴選優化及在玉米、大豆中的育種價值明確”、“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安全評價與國際合作研究。”
種業公司收取專利費,有其理由,他會說轉基因種子研究所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資金等。這樣帶來的影響就是中國未來會迅速的轉基因產業化。
轉基因玉米“雙抗12-5”的參與研發者之一張先文表示,如果進展一切順利的話,我國5年內將大批量種植轉基因玉米,轉基因種子一上市,目前種植的非轉基因種子絕對沒有競爭力了!“轉基因植物絕對是未來,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是說,隨著轉基因品種的大量推廣,非轉基因種子、傳統種子會越來越少,農民可供的選擇越來越少,未來農民種田,還有一項重要的支出就是支付“專利費”,這成為轉基因公司的重要盈利來源,轉基因種子公司正是借此,迅速地擴大市場。
看到這個消息,不知是喜還是悲,無論是什么原因,轉基因爭議十年,轉基因玉米商業化還是放行了,這對未來農業有著深遠影響,無法預估,不管怎么說,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中國正式進入到收取種子專利費、生命專利費的時代了。
金微觀察,由財經媒體人、科技工作者打造的財經+科技平臺,關注我們生活的世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