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上山下鄉,大有可為

賴青松 · 2019-12-17 · 來源:人民食物主權論壇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在這篇文章中,賴青松向我們介紹了日本、韓國與泰國社會在最近幾十年以來是如何以食品安全、平民教育或社區學校重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放眼其他社會民間力量如何抱團取暖的經驗,能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導語

  本文轉載自中國臺灣地區的雜志《青芽兒》,介紹了日本、韓國和泰國的社區建設運動實踐。本文是一篇總述,接下來我們會分別轉載另外3篇文章,介紹這3個國家的實踐經驗,以饗讀者。

  本文作者賴青松是來自中國臺灣的一名歸農青年。他出生于臺北,曾赴日修得環境法碩學位。2004年,賴青松舉家遷回宜蘭,開始以生態農法種植水稻。同時,他還發起邀請都市消費者集資預約訂購稻米谷份的谷東俱樂部。在這篇文章中,賴青松向我們介紹了日本、韓國與泰國社會在最近幾十年以來是如何以食品安全、平民教育或社區學校重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放眼其他社會民間力量如何抱團取暖的經驗,能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作 者|賴青松,臺灣谷東俱樂部發起人

  寫在前面

  盡管自己身為臺灣人,立足于東亞社會,但是對于鄰近國家的社會發展與歷史脈絡,往往不如對于遠方的大國來得清楚。或許,在大國崛起的時代,理解鄰國對我們自身的影響,確實有其必要性。然而,增加對鄰近國家與社會的理解,更能從其中看見自身的困境與可能!

  這次特別舉出日本、韓國與泰國的三個不同運動案例來梳理。其中,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生協”,應該是自己最熟悉的部分。而韓國的“成美山社區共同體運動”,則與臺灣九零年代學生運動的社會波及效應,有不少相似之處。至于泰國四十年的另類教育運動,則完全是過去未知的領域。但在了解泰國近代社會發展與教育制度之后,會發現與臺灣民主化運動的經過,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立足于自身的社會時空下,以鄰近社會的經驗為鏡,確實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觀點,避免自我理解上的盲點。這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道理吧!

  生活是運動的現場

  消費是運動的手段

  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發起于1965年,正值戰后高度經濟成長的時代。當時的日本,已從戰后的廢墟中站起,風風火火的東京奧運剛剛結束,敗戰屈辱與民不聊生的日子已經遠去!然后,為了在短時間內恢復社會與經濟秩序,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惡劣不堪的勞動條件,官商勾結的社會現況,還有源源不絕來自各地農村、涌進東京大都會尋求立足之地,追求新生活的人民大眾!

  當人民生活與社會制度逐漸步上軌道,初嘗富裕果實的日本人民,逐漸將關心的焦點轉移到政治上。然而身處國際冷戰局勢下的日本政府,只能毫無選擇地跟隨美國老大哥的腳步。而兩國建立二戰后軍事同盟關系的“安保條約”,也引爆了戰后民主教育下成長的日本新世代的憤怒!然而,累計數百萬人民包圍國會的強烈行動,卻絲毫無法改變政府的意志;這也戳破了日本民主憲政的假面具。無數曾經走上街頭的年輕人,在失意之余,轉而尋找已然萌芽生命力量的出路。而發起“生活俱樂部”的巖根邦雄,便是其中之一。

  巖根曾經投入基層議員選舉,卻因看透政黨政治游戲化與淺薄化的真相,開始意識到:唯有另辟戰場,才有可能實踐自己心中真正的民主生活!于是乎,串連社區家庭主婦的共同購買行動,為年輕運動家們拉開了經濟與組織、事業與運動的新戰線。而1968年成立的“生活俱樂部”、“生活協同組合”(生活消費合作社),從此踏上合作社運動的道路,更標志了“生活俱樂部”運動今后不變的坐標!

  在這場超過半世紀的生活者運動過程中,盡管日本社會歷經各種轉變,從家庭主婦的時代進入職業婦女的世界,從手工作業的階段進入計算機網絡的時代,“生活俱樂部”卻始終堅持回到生活的現場,以滿足生活者的真實需求,作為運動的參考指標!盡管事業模式從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的班配送,轉型到以Depot(社區實體店鋪)及個別配送的新時代,以及后續成為“生協”前進動力來源的勞動合作社大量出現……然而如何使參與“生協”的社員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的人脈網絡中,學習最基礎的民主組織行動原則,卻是歷代“生活俱樂部”運動家們終極的關懷!

  因此總的來說,“生活俱樂部”可以說是一所學習民主自治的生活學校。這一點也從機關刊物的名稱——《生活與自治》如實呈現!而這群當初選擇走出廚房,走進社區的日本婦女,最終也走進了政治的殿堂,促成了“代理人運動”的誕生。讓政治素人和專業生活者,走出一條生活政治的道路。這場始于上世紀八零年代的政治運動,也正面回應了運動發起人巖根最初的困惑與追尋!

  這場源自日本的生活運動,后來也跨海影響了臺灣與韓國。筆者在日本一年的實習過程中,見識到生活者運動的無限可能,以及堅強的韌性。盡管回臺后,筆者后來也離開了臺灣共同購買運動的現場,卻在面對個人返鄉歸農的困境中,從城鄉生活者的聯系與合作中,找到歸農生活的立足點。而“谷東俱樂部”發起時的三大原則——“預約訂購”、“計劃生產”、“風險分攤”的前兩項,明顯受到“生活俱樂部”的影響。因此命名的緣由,也有標示起源與感謝之意。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生活俱樂部”對臺灣社會的影響,除了在城市端促成“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成立,孕育出多達七萬名社員的龐大消費者組織,同時也在鄉村端醞釀出“谷東俱樂部”與后來出現的“倆佰甲”(新農育成平臺、半農社群)。這點與“生活俱樂部”大多選擇與在地農協(臺灣稱為農會)合作,并且由“生協”端投注資源成立親生會,促成各地農民——生產者之間合作與串連的走向有所不同!

  但“倆佰甲”在“開放社群”脈絡下所提出的“自己提案自己做”的松散組織原則,卻又與“生活俱樂部”的封閉型韌性組織下,所摸索出來的“自主營運,自主管理”有著莫名的神似。這或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部分。試圖在個人與群體間,摸索出一個充分自由、卻又彼此尊重的“做自己”的方式。這也提示了每個時代的運動,如何回應行動者需求的重要方向!

  教育是運動的起點

  生活是運動的目的地

  韓國的“成美山社區共同體運動”,則發生于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末期。當時的韓國已是亞洲經濟發展的模范生,六、七零年代的威權統治早已遠離,八零年代震撼世界的學生運動也沉寂許久,而首次政黨輪替已然到來……從1980年光州事件以來,韓國人民前仆后繼爭取民主所付出的代價,表面上已經獲得相當令人滿意的成果。

  然而,這段與臺灣非常類似的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的過程,卻同樣面臨社會發展的困境!當人民費盡千辛萬苦、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卻是:原本站在統治階層一方的財團與資本家,快速地在新興的民主游戲中,找到藉由資本杠桿影響社會發展的有利位置!一如在新聞管制與媒體噤聲的年代中,捍衛威權統治者的資本家,在人民力量撐開新聞自由空間之后,一轉眼即藉由財力影響立法機構,成為寡占媒體資源與發聲管道的要角!

  在面臨政治運動的果實被迅速瓜分的結果,有一群離開學校的年輕運動家,并未對社會改革徹底失望,反而是回到了生活的現場,繼續思索種種延續運動戰線的可能性!而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邀集伙伴們共同面對都市新住民最困擾的育兒問題,就成為總統直選時代之后,九零年代初期運動青年們的新選項。1994年,韓國第一所共同育兒協同組合(合作社)在延南洞成立。此后類似的育兒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同時也揭開了“成美山社區共同體運動”的序幕。

  在這個運動路線轉化的背后,事實上也呈現出韓國市民運動的重大轉型!當時韓國社會風起云涌的草根市民運動,為了與國家機器與資本霸權對抗,某種程度在組織上也走向保守與集權的方向,亦即選擇了實力對抗與正面沖突的路線。這也引發了“沒有市民參與的市民運動”的批判聲浪。而在日本神奈川生活俱樂部(由勞工運動者橫田克巳發起)的生活政治啟發下,敏感的先行者開始由專業組織者與運動團體帶頭的舊路線,漸次轉向關注日常生活的、以市民及市民團體為主的新方向;而營造“生活政治”的口號,也開始贏得市民的焦點。

  最早為了一起養育孩子、給孩子一個健全成長環境與教育的年輕父母們,陸續來到首爾市麻浦區的一處低矮山丘——成美山(海拔65m)腳下,試圖打造一處理想的生活環境與共學社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只有二十多個小家庭的成美山新移民社群,陸續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后來甚至創設了互助生活協同組合——有機農產小鋪與汽車醫院!

  2001年,為了反抗政府強制征收與開發公共住宅及蓄水池工程,新移民與原居民之間的藩籬轉眼消失,共同組成守護隊抵抗外來的壓力!在這個新舊社群快速融合的契機之后,加入生協的家庭甚至成長到1,700個家庭的規模。后來還成立了社區學習學校——“我們社區追夢空間”!

  這種政治社會運動回歸生活現場的現象,同時也出現在臺灣民主化運動的過程中。九零年代初期,甚囂塵上的教育改革運動,吸引了大批理想青年的投入。體制外學校,吸引了許多年輕父母的關注。乃至于后來的實驗教育法立法,以及廣為人知的華德福學校風潮,與強調終身學習的社區大學的出現,甚至于由上而下的社區營造政策的推動,都具體地回應了當時臺灣社會渴求自主學習,以及掙脫傳統強記教育對孩子心靈的禁錮!

  因此,在遠離農村故鄉之后,如何面對都市生活的疏離與孤立——教育,成為新社群與舊社區極佳的對話界面。這點在筆者經營“谷東俱樂部”的經驗中,有著極深刻的體驗。不過,在臺灣的華德福學校與各類實驗學校推行的過程中,也發現:如果缺乏適當的溝通,甚至于對于在地風土民俗有失認同與尊重,激烈對立與沖突的出現,也在所難免。如何在一個都市文明失速擴張的時代,重新建立人與土地的聯結,無疑是許多人們的夢想。但如果不愿意下定決心回歸土地,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投入新故鄉的營造,如候鳥般來去的教育移民社群,反而惹人爭議。

  另外,從教育出發的成美山移民社群,與筆者身處的臺灣宜蘭深溝新農社群,似乎也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兩者都不是一個秩序井然、核心穩固的剛性組織,而是由許多次組織與臨時計劃,盤根錯節交織而成的一個共同體網絡。至于如何藉由各種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型組織,建立起相對穩固的人際信任關系,以及可運作的共同體運作規則,則是成美山與深溝必須同時面對的課題。但令人振奮的是,至少透過這兩個案例的對話,讓人相信:無論身處擁擠的都會或衰頹的鄉村,追求理想生活基地的營造,都是可能的。

  社區是教育的實踐基地

  土地是生活的最終依靠

  對臺灣人而言,泰國是一個既親近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經常會聽到親人、好友到泰國旅行,對于曼谷、清邁或普吉島的名勝如數家珍,但卻往往看不懂不斷上演的政變戲碼,以及幾乎癱瘓國家機能的黃衫軍和紅衫軍的長期對峙。直到翻開泰國的近代史才發現,這個幸運避開西方列強殖民厄運的亞洲古國,同樣也在封建王權與民主人權之間不斷擺蕩……

  從暹羅古國轉型到現代泰國的過程之中,教育體制無疑是為統治階級起造一個強固認同的基礎而創設。而全國統一的泰語教育,也確實奏效,在強鄰緬甸壓境時,發揮了同仇敵愾的一體感。但原來各地流傳的在地語言與傳統文化,則在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大旗之下,逐漸邁向衰微消逝的命運。

  這套起源于十八世紀的主流學校教育,內容系由中央機關所設計。除了強化保守的尊王思想之外,隨著時代的演進,也開始為企業與資本家培育大量廉價的勞動人才。即使有幸擠入少數得以升上大學的勝利組,這些接受主流教育的孩子們,幾乎都不愿意返回鄉村。在他們的心中對家鄉的生活只有自卑,而操持方言或穿著傳統服飾,都是丟臉的事!

  這一段歷史過程,與臺灣現代社會的發展極為類似。歷經日本殖民教育與國府黨國教育的臺灣戰后新生代,往往很快學會鄙夷自己的出身與家族,以努力打進統治圈的上流階級為人生的最高目的。這樣的趨勢一直到戒嚴令解除后,1996年臺灣選出第一任民選總統之后,才漸有改善。當時體制內學校《認識臺灣》教材的出版,可說是臺灣教育正式進入解嚴時代的象征!

  然而與臺灣不同的是,在日本殖民教育實施之前,臺灣只有傳統科舉教育的私塾與學堂。上學讀書的唯一目的,在于謀取仕途,亦即選擇加入統治階級的手段。而泰國在現代教育實施之前,便曾經普遍存在生活教育的系統。這種經驗性的教育,以信仰、習俗、自然資源、生活技能與地方語言為主要內容,目的不在于為國家培育杰出的臣民,而在于為地方社區培育有能力擔當的在地領袖。這些教育實施的場所,可能在家庭和社區,甚至于寺廟。而通過這套生活教育而學習成長的孩子們,最終將學會如何在社區生活與謀生;并學會以社區成員的身份,共同去照顧土地、水源、森林以及寺廟,解決社群自身的日常生活問題。

  因此,在列強環伺下僥幸維持獨立的泰國,統治者始終面臨一種恐怖平衡。王室,一方面要極力避免英國勢力的過度干預,另一方面又必須在權貴家族與新興階級之間努力周旋。歷經1932年的人民黨起義,主張主權在民,以及1947年的民主黨政變,推翻首屆民選政府,之后的泰國政局幾乎永無平息之日。

  另一方面,飽受曼谷當局以及中央平原居民歧視的東北農村,也逐漸成為反政府勢力滲入與發展的基地。繼之而來的1980年代,泰國經濟也進入高速成長期。然而經濟成長的果實,依舊為少數集團所瓜分。即使進入21世紀,開始有資本家出身的統治者,學會以懷柔農村民眾的手法,轉身進化成為選票所選出的政治勢力,繼續為自身的特權利益而纏斗不懈。曾有一位歷史學者Kobkua如此評論:“泰國境內根本從未出現過真正的民主。在泰國建立、并經過苦心耕耘的,其實是一種反民主,一種寡頭政治……一種親信好友共享的絕對權力體制。事實證明,這體制完全無法滿足現代泰國的渴望。”

  或許正是在這種“富裕難以期待,民主遙遙無期”的時代困境下,一群以社區為本的教育運動者開始出現。這場生活教育的運動,試圖讓學習者回歸源頭、回歸歷史、回歸文化與自身族群的生活方式。學習的面向,包括所有在地的自然資源;從食物、醫療、穿著和居住等四個基本面向進行學習,進而實現自給自足的理想。而在精神層面上,則強調人與世間萬物之間所有關系的完整與和諧。以Joh Maloluahla的克倫族社區學校為例,極為重視孩子們對自給自足經濟的學習,從家庭生計到社區經濟,進一步延伸至世界大環境。

  由此似乎也可窺見,平民學校或社區教育,被視為一種扎根在地的運動方式。無論未來國家體制如何發展,但至少鄉村社區得以發展出相對穩固的生活系統。另一方面,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各地的生活教育運動者之間也出現許多交錯的橫向網絡,也讓人對其以后的交互激蕩與活化抱持更多的期待。

  寫在最后

  立足臺灣,放眼日本、韓國與泰國的近代史,同樣作為亞洲的一部分,面對極為類似的世界環境,有著幾分相似、卻又回異的歷史進程。這幾篇文章,試圖從民眾史的觀點,整理出人民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如何藉由各種手段,努力爭取自身最大的自由與權益。而“爭民主,做主人”,似乎是每個國家與人民最終的渴望。無論目前的成果如何,同樣身處東亞水稻文明的生活圈,筆者覺得彼此之間應該增進更多的交流,以彼此的經驗為鑒,促進整體更為豐富而圓滿的生命。而這也將會是東亞子民世世代代的福氣。

  注:本文在編輯時根據大陸讀者的習慣,將繁體字改為了簡體字,同時將部分用詞進行了修改。

  —END—

  文章來源:《青芽兒》第90期,2019年9月1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0. 尹錫悅這樣的奇葩為什么會出現?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7.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0.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婷婷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 色色影院五月婷婷 | 天堂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网站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