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七山二水一分田”,這是過去中國人對自己版圖的粗線條的認識。中國大部分人是生長在山區的,而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是少數。從農業格局上看,中國人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在那些高山峻嶺中,開辟農田,生產出賴以生存的食物,并獲得足夠的熱量。這樣,中國很多的人群尤其是廣大的少數民族是生活在山區的。
云南省怒江州坐落在高山峽谷中,筆者曾有幸到那里考察約兩周,親自體會了生活在高山上的民族——傈僳族的生存狀況。傈僳語在中國境內約有73萬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麗江、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鹽邊、木里、德昌,以及西藏察隅縣等縣。這些地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村落沿江分布,一些村莊要翻越較高的山梁才能夠到達。傈僳族在陡峭的山坡上開辟農田,農田周圍有天然植被保護,防治水土流失。人們稱這種農田為“大字報田”,雖然產量不高,但在這種機器無法施展,甚至連耕牛都難站腳的地方,那些少量的農田為高山民族生產出來了活命的糧食,周圍的山林為他們提供燃料,或牲畜的牧草。幾千年來,他們就是過著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
在中國臺灣省有個高山族,望文生義,他們也是生活在高山上的。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傳遍了祖國大陸,“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道出了高山民族的柔情;“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則道出了男人的剛強與粗野。高山族也以山地資源為生,農耕與狩獵曾經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如今也隨著城市化進程,僅保留了一些高山文化痕跡。2001年,筆者現場考察了臺灣高山族民風,發現了這一現場。
那些沿高山峽谷分布的民族,其歷史起源可能非常復雜。或者因為躲避戰亂,或者因為家族被迫害,被貶過去,或者是整個部落被別的部落打敗,而被迫在那些普通人難以生存的深山老林中尋找生存空間,并不斷繁衍下來。在高山這樣的特殊生態系統下生存的土著民族,對自己的家園是呵護有加的。高山民族非常一致的做法是敬畏自然,他們把一些山視為神山,甚至將一些樹封為神樹,一些重要飲水點稱為圣水圣湖,為的是教育子孫后代愛惜家園,世世代代傳下去。他們沒有依賴城市生存,相對還為城市提供一些富裕的食物——糧食、野菜、肉和干果等。要是將這些民族都趕下山來,裝進城市里,可以想象,中國人都到那“一分田”上去吃飯,且聚集成大都市等人送飯吃,食物供應會成嚴重問題的。這次四川蘆山縣地震,村民保留的食物竟然不能堅持兩天,充分暴露了外向型經濟引發糧食安全隱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