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業,似乎格外難。非洲豬瘟的肆虐有增無減,云南大旱導致大幅減產,草地貪夜蛾一夜之間危害全國……農業的威脅,更大的是生態的威脅,而我們每個人都置身其中。
1
草地貪夜蛾,正在上演的入侵災難
今年4月下旬,有云南農友問我,四川草地貪夜蛾危害大不大?當時似乎還不明顯,如今四川70%的涉農縣已經被草地貪夜蛾拿下。
草地貪夜蛾,在大部分人聽來可能太過陌生。但種有玉米的農民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2019年1月,有人在云南第一次見到了草地貪夜蛾,截止到7月5日,短短半年時間,這種來自東南亞的草地貪夜蛾已經在我國20個省區市1128個縣被發現,累計發生面積831萬畝。
作為世界十大害蟲之一的草地貪夜蛾,能吃、能飛、能生、能禍害,主要危害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咬爛心葉,取食葉片,嚴重可導致農作物絕收,已在近100個國家發生巨大災害。
一只小小的飛蛾,如今也成為了我國重點防疫對象,全國農民都陷入了高度緊張。
不僅僅是草地貪夜蛾,每年這樣的入侵事件在全國各地不間斷上演。截止2014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物種達到529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
物種入侵,一直是困擾我國生態環境的一大難題。
2
物種入侵,是一場長久的戰爭
美國白蛾
還記得1999年,那一年,我還在讀小學,一場美國白蛾襲擊了全國大部分地方。白蛾所過之處,幾乎一夜之間,柏樹全部死光。那一年我們還小,對物種入侵的危害沒有多少感覺,只是看到忙碌的大人們,白天集體出行打藥,晚上在水面上照燈,誘捕白蛾。
那時的好玩,現在回望都是恐懼。也正是這次經歷,讓我每次提到物種入侵,都能切身感受。
早在上個世紀,物種入侵對環境的破壞就已經初露端倪,在那時候,物種入侵還是一個新鮮名詞。
1979年,跟隨著一批木材從朝鮮混入到中國的,還有之后肆虐我家鄉的美國白蛾,這個新奇的物種,在無人注意之下,悄悄拉開了人蟲之戰的序幕。
來到新世界的美國白蛾不到兩年時間,農業部、林業部便發出了《關于加強對美國白蛾檢疫和防治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從東北、山東、陜西、安徽、河北、天津再到北京,美國白蛾進入了無敵之境,急速地擴張領地,至今已經涉及116個縣(市、區)。每年莊稼生長的季節,這小小飛蛾的“戰爭”仍在繼續。
1995年,發生了著名的美國白蛾入侵事件,這種從朝鮮傳入的“饕餮之徒”,在天津市塘沽區、薊縣、寶坻縣暴食綠葉,導致28萬畝的樹林變成“光頭”。
2003年,在非典肆虐中國之際,美國白蛾同樣沒有放過北京這座城市,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曾焦慮的說:“白蛾快進國賓館了,衛兵能防住壞人,但防不住蟲子啊”,一時間,北京城人心惶惶。
2007年,在河北滄州,7000多個村莊有5000多個出現災情,受災面積達47.4萬畝,受災面積之廣,受災的嚴重程度之高,都達到了當地的歷史之最。
如今40年已經過去,飛機施藥防疫美國白蛾,仍然在每年的春夏季節在各地上演著,這個被我國列為首批外來入侵名錄的物種,盡管科技發展得再迅速,我們依舊對它無可奈何。
福壽螺
福壽螺很少有人知道,但是福壽螺卵的照片就經常稱霸朋友圈。從事農業這幾年,經常有消費者或者初入農業的農友問我這是什么物種這么惡心。
那密密麻麻的粉紅色蟲卵,每年春夏之際,在各種綠色水生植物的襯托下,總會顯得格外刺眼。
相比來勢洶洶的美國白蛾讓人忌憚,福壽螺在剛1981年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待遇就要好得多。辣炒福壽螺跟如今的夜宵之王小龍蝦可謂瑜亮之爭,這么大的淡水螺,在餐館、排擋里很吸引眼球。
流行之下,人們也忽略了它的肉硬,類似牛蹄筋,肉里還經常包著好多卵,卵殼嚼起來卡茲卡茲,如同沙子。
直到2006年,在北京的一家餐館,廚師為了改良口感,把福壽螺做成了涼拌螺肉,讓超過160人誤食福壽螺而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引起了全國轟動,成為了福壽螺地位的分水嶺。此后福壽螺也漸漸淪落無人吃無人養的境地。逃到野外的福壽螺由于沒有天敵,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大量啃食水稻,變成了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
每年夏天,只要有水的地方準少不了一個個粉色小肉瘤爬滿水草河岸的場景,這些粉色肉瘤便是福壽螺的卵,在每年5~8月,福壽螺的繁殖盛期,1只雌螺平均產出這樣的卵3050只。
“成年的福壽螺沉入水底,大量采食湖濱帶濕地水生物的根系,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且很難捕撈。目前對付福壽螺的唯一辦法,只能是人工鏟除附著在水線以上水生植物枝葉上的福壽螺卵。”
2010年,洱海打響福壽螺殲滅戰,每天派專人鏟除福壽螺卵,一個人忙活一天下來也不過四十斤。對于裂變增長的福壽螺來說,這只是滄海一粟。
每年舊的物種仍在困擾,新的物種又在大肆入侵,從2003年至今,國家環保部已經先后四批不斷發布新的入侵物種名錄。今年五月,作為邊境省的云南,因為不堪重負,成為了首個制定外來物種入侵名錄的省份。
3
經濟利益短視下的盲目引進
速生桉
2018年1月,原鄉味覺團隊考察廣西生態食材,所到之處皆見速生桉遍布,廣西是中國桉樹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在這個喀斯特地形遍布的自治區,地下水雖然豐富,但是地表蓄水力卻極差。
在桉樹進入中國之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種生長快、產量高,能快速帶來經濟效益的樹木,也有一天會被冠上了“缺德樹”的稱號。
從1986年到2015年,我國桉林面積提高了近10倍,從46萬公頃發展到450萬公頃,作為造紙業的“綠色黃金”,南方各地爭先引種。一公頃桉樹林的立木生長量,相當于100公頃大興安嶺天然林。桉樹用不到全國3%的林地生產了18%的木材。
早些年南方的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開發荒山,幾乎不提約束條件,土地租金也極低,一時興起了一股投資種桉樹熱潮。
然而,這背后卻帶來的是南方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2012年,廣東省和平縣的林農們就已經在大量砍伐桉樹,因為他們發現大量種植桉樹并沒有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反而導致了村里的河流每到旱季不時斷水,河水顏色發黑,且種了桉樹的地就不能再種其他植物。
不只是和平縣,在南方很多林區的農民也都自發組成了“倒桉派”,反對桉樹種植。而與此同時興起的還有“挺桉派”,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著背景支持的專家們,認為桉樹的過錯是因為農民的管理不當,沒有給桉樹提供更多的肥料和水分。
而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環保主義者和在桉樹中求生存農民們,聯合起來的反抗顯得不堪一擊:從2013年到2017年,種植面積還在不斷增加。
那一片片桉樹林還是照常生長,每到五年砍下,又種上新的一批,循環往復,無休無止的掠奪土壤肥力與水分。
如今已有事實表明,桉樹是造成當地物種減少和生態失衡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在同一塊林地種植幾代桉樹,第一代林里有植物物種78種,到了第二代林只剩下了39種。每一代桉樹林,只有五年。五年時間,桉樹林下物種減少了50%。
云南洱海、撫仙湖引進太湖新銀魚后,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銀魚,與洱海鯉、大眼鯉等浮游動物食性的本地魚類之間產生強烈的食物競爭,使得當地魚的產量迅速降低。
加拿大一枝黃,作為觀賞性植物引進中國,一棵“一枝黃花”能結兩萬多粒種子,極易和其他作物爭光、爭肥,形成強大的生長優勢。資料顯示,僅上海就有30多個本地物種被它滅絕,幾乎占到了當地本地物種數量的十分之一。
這些進入中國的物種有兩種渠道,一是自然入侵,即入侵物種隨著氣候變化,跟著風、水流、動物遷徙等侵入;二是作為主要途徑的人為活動,數據顯示中國95%以上的入侵物種由人為引入或帶入,把關的這道門顯得格外重要。
沒有對生態環境的長遠考量,只著眼于眼前的經濟利益,這樣的引入,短暫的甜頭后卻埋下了永久的禍患。
4
入侵防治的混亂現狀
△加拿大一枝黃
“都管,誰又都不管” 這仍然是目前的防控現狀。
面對外來物種為害一方,卻沒有職責明確的處理部門,環保部、衛生部、動植物檢疫部、海洋、農業、林業……都負有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責任,然而卻并未對職權作出明確,沒了明確責任,為害的物種在沒有引起社會輿論之前,就一直是半透明的默認存在。
沒人來管,更沒人去制定相應的法律,在這片剛改革開放了四十年的土地上,成了外來物種的天堂,沒有天敵,瘋狂生長,等到意識到嚴重性時,卻為時已晚,每年我國因物種入侵帶來的損失約2000億。
目前,我國有《植物檢疫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近10部相關法律法規,但尚無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專門法律。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已有51種入侵中國,入侵生物問題在中國已經非常嚴峻了,但是立法在2017年才剛剛提上議程,然而兩年過去,至今仍沒有頒布。
上無政策,下無對策。瘋狂蠶食著蔬菜花卉的“田園殺手”非洲蝸牛,食譜廣泛農業威脅巨大的牛蛙,能吃掉滿池塘其他種類魚卵的食蚊魚,遍布水面造成水下生物消失的水葫蘆,甚至包括鉆空河床的網紅小龍蝦……這些,都是具有嚴重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而知者卻寥寥。
不分明的權責關系,法律制度不完善,對重大危害的入侵物種宣傳不到位,讓物種入侵,成為生態環境一大潛伏的危機。
5
防治物種入侵,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巴西龜
一個月前,彭于晏在回臺北時,因攜帶了水果被罰款而上了熱搜,引發了一些網友關于物種入侵的討論。入境時的一個水果,并不只是水果本身,可能還會因為攜帶的病菌或蟲卵,導致一場危及當地生態系統的自然災難。
一旦進入,后果不堪,而這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2017年,我國各口岸從進境的旅客攜帶物、郵寄物中截獲外來有害生物近100萬次,且五年來年均增長26.8%。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屬于惡意違法犯罪的范疇外,其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不清楚我國出入境攜帶物管理有關規定造成。
2017年6月,南京檢驗檢疫局郵局辦事處工作人員在一件印度郵包中發現2公斤蟲蛀豌豆,隨后在豌豆中截獲重要檢疫性害蟲——谷斑皮蠹(dù)。
該蟲有極強的耐干耐饑耐熱耐寒能力,8年不吃不喝也不會餓死,會危害多種谷物、中藥材。
同年,南京機場檢驗檢疫局還從旅客攜帶的泰國芒果中檢出號稱“水果殺手”的地中海實蠅,這種小生物喜歡在果實上產卵,能危害250種植物,一旦傳入,中國國內果菜園可在兩年內“淪陷”。
如今在大半個中國肆虐的草地貪夜蛾,很可能就是其中的漏網之魚,隨著游客不經意的一件行李而進入了中國,造成當下全國831萬畝的糧食產量受損。
隨著與世界的來往越來越密切,出國游再簡單不過,而回國卻成了斗智斗勇的一件事,懷著僥幸心理,挑戰檢疫部門能力的行為每天樂此不疲地發生著。
然而并不是不出國,物種入侵便很遙遠,每到一些特殊的佛教節日,湖邊就少不了來放生的人群,在被放生的水生物中,最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便是巴西龜、羅非魚、鱷龜……一旦放入水體,就成了水中殺手,將本土品種逼上絕路。
“我們只知道,購買來的水生動物就放到水里,陸生動物就放進樹林就行了。”在一次采訪中,一位放生人士對記者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現狀:物種入侵在大部分人心中,仍然是一個陌生詞。
一只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而引起了一場龍卷風,自然界微妙的把每個生物都聯系在了一起,很多時候只是一次無心之失,就能毀了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