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是生物多樣性最關鍵的成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物種繁殖后代的最直白表述,即基因是縱向遺傳的,物種是生殖隔離的。生態系統實乃物種與其生存的外界環境構成的能夠自我維持,有生命力、恢復力的系統。沒有物種,生態系統就崩潰了。當今世界,盡管人類取得了重大的科技進步,但是,舉全球之財力,聚集全球最聰明的科學家,包括所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類也不能利用無機原子創造出哪怕小小病毒這樣一個簡單物種來。人類能夠制造一個有生命活力的大分子片段就是了不起的發明了,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就是這樣一個被國人認為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科學發明。然而,對于牛來講,它們可以輕松利用所吃進去的草、礦物質、水分,合成這個牛胰島素。
這就是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初動力。沒有了其它物種為人類制造的食物、氧氣、水分、衣物、藥物、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等,人類是寸步難行的。1989年,美國科學家曾經在西部荒漠地區,試圖通過人的努力,在模擬的太空中創造一個類似地球生物圈的環境,號稱生物圈2號(地球是1號)。遺憾的是,這個實驗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地球是人類目前能夠知道的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分布的星球,地球家園毀滅的那一天將是人類徹底滅亡的那一刻。
那么,生物多樣性出了什么問題,非得要人類保護才能繼續維持呢?這是人類長期蔑視自然,破壞自然造成的苦果。縱觀人類進化史,人類實現最多,也是最引起人類自豪的是:向自然無限索取。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資源,巖石中的重金屬,古巖層中的地下水,甚至深海里自由覓食的海洋生物,都變成了人類的食物、藥物、器物、玩物、或殺人武器。
有了科學的武裝,那些曾經與人類共存的生物,被不斷馴化,其生境被島嶼化,有些則永久消失了;即使人類培育了上萬年之久的農作物,也被一些科學家利用生物技術(即轉基因),對物種進行“粗暴”改造。物種消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據專家估計,由于人類活動的日益加劇和全球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知21%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28%的爬行動物、30%的兩棲動物、37%的淡水魚類、35%的無脊椎動物,以及70%的植物處于瀕危境地。2009年11月3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再次更新了《受脅物種紅色名錄》,在47677個被評估物種中,17291個物種有瀕臨滅絕的危險,比例約為36.3%;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也許有人會說,物種滅絕是自然發生的,人類不必要擔憂,有物種消失,也會有物種形成。這個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生物產生的速度遠遠低于其滅絕的速度。生物滅絕肯定是有自然的原因,恐龍滅絕就與人類無關。60萬年之前,北京地區尚分布有野象,當時森林非常茂盛,有大量的食物供應。大象南移顯然是氣候變化的結果。然而,人類尤其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利益集團的出現,加劇了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全球變暖、臭氧層漏洞擴大、水資源危機、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生物入侵,都是與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不恰當地利用物種資源造成的。
來源:《鄉村振興:選擇與實踐》
作者:蔣高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