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從哪里入手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系列重要指示與行動,預示了中國將要對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積遠大于城市的中國鄉村進行重大改革,中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或將從鄉村振興開始。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億人,占49.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占50.3%。不難看出,即使經歷了過熱的城鎮化運動,居住在鄉村的人口也超過城鎮。長期以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出現明顯衰敗現象,大量空心村出現。造成了“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的不和諧局面。鄉村由于其居住人口分散,生態環境相對好,適宜從事與食物生產、加工與銷售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產業,因此鄉村振興對于國家百年振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在家門口就業是硬道理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切實解決好農民的就業問題。由于農業不掙錢,農民紛紛撂荒進城去打工。目前的嚴重形勢是,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將農業作為一種能夠養家糊口的職業。“七零后不愿意種地,八零后不會種地,九零后不考慮種地”,從事農業的農民平均年齡57歲以上,農業變得后繼無人;食物供應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強,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社會信號。
在我國長期的發展歷史進程中,農業都是很受人尊重的職業。在“士農工商”這個順序中,農民在知識分子之后,前者靠腦袋吃飯,后者靠力氣吃飯,而農民的后代也會通過科舉進入前一列。遺憾的是,今天嚴重的城鄉差別造成的就業機會不均等,農民紛紛進城去打工。城市里有錢掙,隨便工作一周就將一畝地的種糧收入賺來了。農民進城去打工,家里的土地不能好好經營,裝修很好的房子,只有春節期間作為度假旅館使用幾天,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當務之急要讓農村有人氣,農業成為受人尊重的產業,從源頭解決“空心村”問題。解決就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制造機會讓農民尤其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
2018年中央一號文指出: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統一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要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一切都要求鄉村有就業機會,而這些就業是與鄉村的特點相適宜的,是農民熟悉的,如優質安全食品的生產,食品加工,食物運輸與銷售;鄉村環境治理,綠化美化,鄉村旅游等等。我們認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要給農民在家門口創造就業機會,這圍繞著優質安全食物生產做文章,圍繞農業以此發展加工業、商業、銀行、教育、旅游、文化、養老、保險等等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