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豆育種家王莉媛培育的大豆品種,是野生大豆資源發掘使用的新里程,也對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安全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 者|邱 齊 龍
2016年編者從黑河市老齡工作委員會獲悉,經過26年的艱苦試驗,遜克農場74歲的農民大豆育種家王莉媛培育的大豆品種野黑1號,在國家農業部新品種辦公室的國家種子網站上發布了權利公告(批準文號:20110161.8),野褐1號在2015年7月發布了恢復權利公告(批準文號:20090054.2)。從此,野生大豆育種世界難題被74周歲農民育種家攻克。
經過國家和省權威專家檢測,野褐1號大豆具有高蛋白(粗蛋白含量達到45.55%,普通大豆在20%左右)、低脂肪(17.84%)、高鉀(每100克含量達到2412.54毫克)、抗逆性能好、抗旱抗澇高產等特點。
2016年春天,黑龍江省災情嚴重,遜克縣也遇到了低溫旱澇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由于長期低溫,她的大豆播種一直拖到6月下旬才進行,出苗后已經接近6月末了,又被雨水灌了五天,但從豆秧生長情況看,全部結莢飽滿,豐收在望。
王莉媛查看野生大豆長勢情況
她自豪地說:
袁隆平培育的是高產水稻,是“高產水稻之父”,我培育的豆種是高產大豆的“媽媽”,用我的大豆種子就可以直接進行雜交育種,不需要其它多余的環節了。等我得到國家科學大獎,我一定刻一個碑,立到我的啟蒙老師裴秀文的墓前,感謝他對我的培養和教育。
王莉媛11歲得到恩師啟蒙,喜愛了上植物和種植。她1942年3月出生在遜克縣遜河鎮的一戶普通農戶家庭,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農民。她只有小學文化。她11歲的時候有幸接觸和結識了在他家里幫工的朝鮮族大學生裴秀文,裴秀文是位博學多才的人。
王莉媛從小愛學習,勤勞樸實。裴秀文當時腿有傷,王莉媛放學后就幫助他燒火,收拾家務,相處中裴秀文給她講了許多世界人文、歷史、生物的知識,講了許多科學種田的秘密:“為什么西瓜地旁邊不能種南瓜?玉米為什么不能單條壟種?”從此在王莉媛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科學的種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從那時起,她就揣著夢想,經常在自己家田里試種各種作物,玉米、南瓜、蕓豆、馬鈴薯,還試種過別人從沒種過的花生、棉花、芝麻等植物。一邊種一邊學,邊實踐邊摸索,從萌動到行動,從不懂到懵懂,跟著裴秀文,學到了品種識別、選育、雜交育種的方式和方法。每當上山采木耳蘑菇草藥時,她就細心觀察每一種植物,了解它們的生長習性,開花結果的時間,以及食用藥用的部分。
大豆育種難題一個接著一個,對王莉媛這位不具備育種專業知識的農民來說,真是剛過一道嶺,面前又攔著一座山。
許多難題,就是在這樣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沒有自己的專門試驗田和科學實驗裝置的農民育種家的努力下,經過不懈的奮斗和努力,經過26年的培育和改良培育成功的。現在育成的豆種千粒重已經超過了眾多優質大豆。野褐1號和野黑1號大豆,分蘗能力強,可減少三分之一的用種量。
王莉媛立志把她研究的野生大豆成果獻給國家,建立我國自己的植物種源基地。王莉媛每天工作在田間,還在研究新的野生大豆品種,講起她田里的大豆育種,說起現在培育的秧苗,她就興奮了起來。
“你看看,這些大豆是黑色的,那些是褐色的,還有些是紅色的,花色的,開的花各有所不同,紫色的白色的……我現在有穩定的5個豆種,我要育成七彩豆。”她對來訪的中國大豆協會領導說:“我要把自己培育的最優良的大豆品種奉獻給國家,奉獻給社會,把育種的盈利的80%,建立種質庫保護基金”。
王莉媛手捧野黑1號大豆種子高興地笑了
她還在研發新的大豆品種,詳細詢問新品種區域試驗的有關細節問題,了解2016年9月下旬參加黑龍江省綠博會的準備事宜。看到她衣著樸素,走進她居住的毛草屋,看到的是不能再簡陋的家居,就是這樣一位老人,每年獨自一人赴省城去北京,數次往返,跑檢驗跑申請,搞區域試驗,僅申請2個種子品種批號就花去7000多元,搞育種幾乎花光了她一生的積蓄。
當談到種子轉讓的收入時,她說:“我要那么多錢也沒用,現在育種投錢也不算多,夠周轉就行了”。她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追求,一定要給世上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我今后育種的路還很長,我要保護好身體,完成我未完成的育種事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