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復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迥異、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闖關東”這種民族行為是中華民族特定歷史背景下被迫進行的民族大遷移,關東路上的闖蕩需要經歷一次次的波折磨難,包括土匪、官兵、土豪、鄉霸、流氓、等等各色人物將陸續登場,給山東大漢制造各種各樣的困難,在苦難之下,朱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產生出悲歡離合的故事。
集體力量消失,單干的結果是沒有力量與強大的資本抗衡,農民將最終失去土地。連土地這一最后的生產資料也要在各種名義下從農民手里被剝奪出去,土地流轉、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的出現將很快將這一擔憂變成現實。
最初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行之有效地破除了“大鍋飯”弊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片面強調“分”的一面,集體財產被分掉,致使集體經營這一層次在很多村莊成了空架子。單純的家庭經營,自然資源、勞力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農民向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受到限制,水利化、機械化、山水林田路電綜合治理難以實現,科技成果難以推廣。
由于沒有了集體力量的保護,單個的農民再也沒有優勢與分工嚴密的市場對抗,小戶經營沒有效益,只好去讓一些大戶帶頭種地,即形成所謂的種糧大戶,或者發展美國式的大農場。但這些做法,同樣不利于農業落后現狀的改觀,那些種糧大戶或者家庭農場,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將逐漸脫離農業生產第一線,靠出租土地得傭金,雇傭沒有土地的農民種地,重新回到以前的大地主剝削農民的時代。這樣的農業模式不是進步,而是倒退到解放前了?,F在很多地方搞所謂的城鎮化,就是以消滅農民為主,將農民與世代相依為命的土地分離。這樣的城鎮化如果遍地開花,引起的社會問題將是十分巨大的,將會嚴重動搖國家存在的根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