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中國,有機農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而借助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農戶和資本也紛紛利用電商平臺作為產品銷售的重要環節。
一方面,電子商務的存在解決了有機農業發展的很多瓶頸問題,但與之而來的資本的進入,也讓小農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有機農業遇到電商,前景如何?以O2O為代表的電子商務能否給中國有機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任盈盈和丈夫溫志強在自己家的農場里
圖片來源:戀鄉農場
作者︱闞超群 王晨
轉載編輯︱辛昕
后臺編輯︱童話
信任危機
在中國,有機農業和網絡購物可以說幾乎同時興起。
2005年,在多年的準備工作后,中國頒發了第一個有機產品認證規范。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的調查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是僅次于澳大利亞和阿根廷之后世界第三大有機面積耕種國,中國有機食品消費市場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同時中國的官方政策正在引導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有機農業對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使用的嚴格約束,有助解決中國農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土壤污染,物種多樣性的減少以及抗生素殘留等。
同樣在2005年,馬云創建的線上購物平臺淘寶網超越了所有對手,成為中國最大的同類平臺。購買食品則是中國人上淘寶的重要目的之一:2017年中國食材農產品電商交易額8000億元,生鮮農產品則達到1391.3億元,并且一直保持著每年50%的增長速度。在淘寶購物平臺上,銷售農產品的店鋪約51400家, 其中,有機農產品專營店鋪約6460,占比超過12.4%。
此外,截至2016年底,中國快遞業務量規模已居世界第一,物流網絡甚至已經覆蓋到了中國大部分的行政村。從線上銷售和購買農產品都變得非常方便。
不過,一個矛盾在于,很多人是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才選擇購買價高的有機產品,但假貨泛濫偏偏又是困擾小商戶扎堆的電子商務平臺的頑疾。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2018年8月的一項調查顯示,2006名受訪者中,69.9%的人覺得“有機食品”名不副實。消費者的疑慮并非空穴來風。媒體報道,一些地區花錢就能買到“有機”認證。2015年9月,天津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報告稱七成的“有機樣本”被檢測出農藥殘留。僅僅憑借掛在網上的證書和質檢報告很難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讓更多人接受有機食材,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解決信任問題。我買這個價錢高4、5倍的一份西紅柿,希望買到真正的健康產品。
28歲的陳曉滿在位于北京亦莊的京東旗下生鮮實體店7fresh里對中外對話說。
7fresh這樣的連鎖超市應對這一疑慮的方法往往是建立追溯體系。7fresh除了在店里貼出有機產品的認證證書,顧客用手機掃二維碼就能看到對應產品從種植到收割的全部追溯信息。
小農場主的策略則是充分利用O2O模式。
線下市集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大部分客戶都是從線下市集轉變成線上的,但同時線上途徑也幫助我們擴大了客戶源。
任盈盈說。
線上和線下已經成為了一個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整體:農夫市集上的顧客會關注“戀鄉農場”線上更新的產品,線上的顧客也會介紹朋友到市集上實地“考察”產品。
研究O2O模式的商業評論網站品途網創始人劉宛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O2O的出現對有機食品電商最大的意義就是解決信任的問題。
踐行O2O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工具的發展,O2O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實踐。盡管沒有刻意學習過相關知識,任盈盈在工作中已經開始了實踐這種模式。
任盈盈的農場隨時歡迎顧客去體驗走訪,實地考察她的產品是如何做到有機的。她通過微信公眾號介紹農產品從育苗、定植、除蟲、到收獲的過程,配有照片和視頻,通過生動的文字和影像拉近顧客和農場的距離。
任盈盈在公眾號上這樣介紹她的黑豬們:
豬豬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吃著地里的青草和不用農藥和化肥的糧食,喝著甘甜的巖下水,奔跑在樹林中。
降價促銷的手段也不可少:“戀鄉農場年底殺的第一只豬五折銷售”的消息同樣出現在公眾號的顯著位置。
微信群聊也是有機農戶常用的線上銷售和互動工具。在另一個有機農場—位于北京順義的小柳樹農園的微信群里,工作人員小池在微信群發出了包含約50種食材的名單,包括綠葉菜、根莖菜、干果、加工食品、咸鴨蛋、面食、果醬等。這些食材將會在下個周二在北京的農夫市集上售賣。
“這是市集菜品單,如有需要,請您盡快與我們預定”,小池說。
信息發出五分鐘之后,下面已有十幾條預訂信息。小柳樹農園的負責人柳剛也會經常發一些農場的照片和用自己食材做的食物的照片。
微信群給像小柳樹農園這樣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直接溝通的平臺。而在有機農夫市集上,新老顧客能夠看到和接觸到這些產品和生產者,當面了解產品生產過程。
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農夫市集上,綠葉菜備受消費者歡迎。
圖片來源: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柳剛將預訂信息記錄在一張表格里,自己開車到三元橋,給客戶的產品,部分送貨上門,部分用同城快遞送達。
柳剛說他經營農場主要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個農業理想,想讓更多人吃上健康食物,“指望它發財是不行的”。除去包括工人工資、農場租金、車水電費等經營費用,農場的盈利有限。柳剛想在未來可能擴大經營,“如果同時經營幾個農場,以后可能要更多依靠同城快遞了。”
而隨著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的火爆,也開始有農戶用這種方式把自己打造成農業“網紅”:直播種菜收水果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播主收獲幾萬粉絲。
電商平臺的擠壓
1
END
1
文章來源:中外對話訂閱(2019年2月1日)
原標題:當有機農業遇到電商:是機還是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