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興十四村走過的路子,在全國很有普遍意義。原來的荒沙灘,經過人工背河泥改土造田,成了豐產田;這是多么偉大艱苦的工程,但卻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達到穩產高產的境界。原來以農為主的地區,圍繞農字作出了大文章,形成了資源、深加工連貫的產業鏈,實現了農區工業化,鄉村城市化,農民知識化。興十四村能夠達到的,全國絕大多數農村應當都能夠達到,只要堅持集體經濟,艱苦努力,那就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了。
興十四村,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甘南縣城東南17公里處,西臨內蒙古自治區,是1956年山東臨沂地區農民響應黨中央開發北大荒號召組建起來的移民村。剛建村時,興十四村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三無村”,是“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 “ 的“三靠村”,是只有地上插著一根木頭橛子和一面小紅旗的全縣最窮村。在這種異常艱苦、惡劣的條件下,興十四村人始終沒有屈服,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經過幾十年的苦干實干拼命干,現已把興十四村建設成為黑龍江最著名的共富村。現在已發展成為擁有35家企事業、1800多名員工、10億多元總資產,集農、林、牧、生物制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房地產開發和國際貿易于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集團——黑龍江富華集團。2007年,興十四村總資產達到10.6億元,總收入實現7.4億元,利稅實現440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實現1.7萬元。
自70年代以來,興十四村先后受到國家、省、市、縣各級表彰獎勵100多次,其中1979年受國務院嘉獎,2004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評定為“全國文明村鎮”,被聯合國機構評定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2006年村黨組織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村被聯合國機構評定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佳范例”。在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富華集團,1998年被認定為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2004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譽為“龍江第一村”、“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富華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付華廷被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多次受國家、省、市、縣嘉獎,先后當選為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一、從一片荒原艱難起步
1956年以前,興十四村是一片荒蕪人煙的亂草灘,村民剛從山東臨沂搬遷過來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荒原上插著一根木頭橛子,上面寫著“興十四村”,一面小紅旗插在地上,標著興十四的位置,除此之外,一無所有!當時坐一趟火車移民過來的人不少,移民宣傳時,說北大荒“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吃的是大米白面,住的是小洋樓”,可到這一看,啥也沒有,住的是草窩棚,又冷又餓,條件非常惡劣,當時有句順口溜,叫“北大荒三樣寶,蒼蠅、蚊子和小咬,瞎蜢臭蟲不老少!”
一看條件如此之差,當時有許多人收拾鋪蓋卷跑回去,后來都出動部隊往回截了。當時興四十村從山東來的8名共產黨員一個沒走,他們說:“毛主席是讓興十四村來開發北大荒的,不是來享福來了,興十四村不遭罪誰遭罪!”村黨委書記付華廷回憶說“付華廷是7歲時隨父母一起來的,當時住的草窩棚八下子漏風,晚上住在里面能看到星星,一陣風吹來,沙子透過茅草鉆進耳朵里、脖子里,第二天起來時,全身弄的像灰土驢子似的,一天三頓飯吃的都是糠窩窩和甜菜渣。小時候,付華廷要過飯,被狗咬傷過,生活特別困難。生產隊的大食堂,用8斤苞米面蒸出240個窩窩頭,每個二兩重的窩窩頭只有二錢糧食,都是甜菜渣子、豆角皮子和苞米瓤子這些玩意!就是這樣的窩窩頭,每個壯勞力一天才能分到兩個。婦女們吃糠咽菜,吃豆角皮子、甜菜渣子,都得了浮腫病。當時付華廷娘的雙腿腫得比碗口還粗,再加上風濕性關節炎,腿疼得不能走路,整天唉聲嘆氣,不想活了。政府為了減少浮腫病,分給每個病人一碗豆漿。付華廷母親舍不得喝,分出一半給付華廷喝,從那時起,付華廷就立下志愿,等付華廷長大能干事的時候,一定讓付華廷娘吃飽肚子,讓鄉親們吃飽肚子。” 因為家里太窮,付華廷只上了三年小學,14歲就和大人一樣下地干農活了。付華廷娘見付華廷又累又餓,身體單薄,還要和大人一樣一早3點半起來干農活,心疼付華廷,早晨就分出半個雞蛋給付華廷吃,哄著付華廷從炕上起來干活。付華廷那時和大人一樣一天干十六七個小時的活,掙12個工分!付華廷從生下來到14歲,一直穿的是膠皮靰鞡,里面墊的是靰鞡草和苞米葉,沒見過襪子是什么樣的!
二、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1972年,鄉親們選付華廷當了村黨支部書記。一上任,他就向鄉親們發誓:“我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富裕的好日子,決不能讓一個人掉隊,不能讓一戶受窮。” 付華廷第一個想解決的難題,就是讓鄉親們如何能吃飽肚子!付華廷仔細琢磨,覺得興十四草原多,適合養羊,養細毛羊來錢快。通過多方打聽,興十四村終于在跟前的國營農場求爺爺告奶奶買來4只種公羊,進行人工授精配種,經過一年多的繁殖,全村東北細毛羊就有1300多只了,賣了7000多斤羊毛和200多只羊,共收入1.8萬元,這是村里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這么多錢。
要想吃飽肚子,付華廷琢磨就得多種地、多打糧。當時,付華廷看到跟前的國營農場開荒種地都使拖拉機,一開一大片,十分羨慕。可當時拖拉機是國家控制的商品,根本買不著。后來實在沒有辦法了,付華廷對大伙說,不行咱自己裝一臺。當時興十四村湊了五六千元錢。帶著這點錢,背上一袋大煎餅,付華廷開始跑縣里、跑市里、跑農場,連買帶賒,連背帶扛,弄回來1100多個拖拉機零部件,村里幾個能工巧匠照著圖紙,瀝瀝啦啦干了一個多月,終于裝成了興十四村自己的一臺拖拉機!縣農機科聽說了,跑到村里要罰款。付華廷害怕拖拉機被沒收,因為這是鄉親們的血汗錢,至于給付華廷定什么罪也真沒在乎!當時村里沒食堂,付華廷就領他們到付華廷家吃點飯,付華廷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向他們匯報,說裝拖拉機是為了開荒,為了多打糧食,為了讓鄉親們都吃飽肚子,不是為了投機倒把。聽付華廷這么一說,不罰款了,還把興十四村樹為典型,說興十四村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動手搞配套,是自力更生的先進典型。
嘗到了初次成功的甜頭,付華廷便率村里的農工巧匠改造農具的。他們買回來廢棄的農機具,連拆帶修帶裝,又改造出七鏵犁、五鏵犁、深松鏟等14種農機具。有一次在地里試驗播種機,下種輪不轉圈,付華廷就去扒拉,不小心衣服袖絞進去了,轉了好幾圈,最后司機看到大輪不轉圈了才知道出事了。付華廷衣服從袖口一直扯到后背,右肩膀子給擼下一層皮,血乎乎的,二十多歲差點就成了殘廢!把付華廷媳婦嚇得好幾天沒吃飯!
付華廷領導的興十四村搞農業機械化,在嫩江地區成了非常有名的先進典型,省農機局賣給了興十四村6臺拖拉機,興十四村開了1萬多畝荒地。1972年,省委書記劉光濤來興十四村檢查工作時問付華廷:“小付,糧食產量能不能上綱要?”付華廷說:“能!”他又問付華廷,能不能一口人養一頭豬?付華廷說:“能!”劉書記他們走后,付華廷對縣委書記王海彥說,劉書記說黑地也算數,你得支持我兩臺拖拉機,興十四村多開荒地、多打糧。至于養豬,不行就買克郎,三個月出欄,200多斤!就這樣,興十四村花了3萬多塊錢又買了兩臺拖拉機,開了1萬多畝荒地。1972年那年大豐收,最后糧食上報405萬斤。那年,黑龍江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興十四村1人賣了1頭豬!1人賣了兩噸糧!1人賣了4只雞!1人養了4只羊!1口人1畝樹林子!興十四村出了名,受到了嘉獎。
從1975年開始,興十四村就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現在,全村1.68萬畝耕地打了593眼電機井,配套灌溉設備240臺(套),節水灌溉覆蓋面積達100%。在田間架起了150華里的高低壓線路,用動力電搞噴灌,7天就能把全村的地澆一遍。還修了15公里的防洪堤壩,48條排水溝。省里召開的水利化建設現場會,稱贊興十四村是“大興安嶺腳下的灌溉王國”!
付華廷剛擔任支書時,就意識到一定要加倍保護好生態環境。從72年開始,興十四村就堅持年年植樹造林,現已累計人工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0%。有一年,外地一個人來興十四村偷死樹被抓住,付華廷說:“罰他1000元。”那人說:“罰那么多呢?樹是你爹啊?”付華廷說:“你說對了,樹是我親爹,我就拿樹當爹一樣伺候”。興十四村的牛、羊、馬、豬都圈養,誰家的牲口啃了樹都要受到重罰,所以興十四村是植一片活一片,造一片多一片,被聯合國機構評定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萬畝人工松林,調節了當地的小氣候,改善了生態環境,林子現已出現了狼、狐貍、兔子、野雞等野生動物。1995年,林地評估總價值達3億多元,每天增值10萬元,成了村里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農、林、牧的全面發展,興十四村不僅解決了鄉親們吃飽肚子的問題,而且早就實現了鄉親們 “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的夢想! 1979年、1980年、1981年,付華廷領導全村群眾實行磚瓦化,推倒土房、草房,建起了一排排大瓦房和當時在全國農村很少見的平頂二層小樓。1982年村里又從北京買回1車皮的彩電,家家戶戶配上彩電,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三、立足實際辦企業,走上致富快車道
“鄉親們吃飽了,也吃好了,可離真正富起來還遠著呢。光靠種地能讓鄉親們富起來嗎?老兩口,小兩口,背著孩子領著狗,都在地里拼命干,就是累死,也發不了財,八輩子也發不了大財,也就弄個年吃年用,所以非得干工業不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付華廷是這樣認為的。實現機械化后,種地用人少了,還出現了賣糧難的問題,而且還有“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說法,付華廷想大辦工業準沒錯!
有了這個思路,興十四村開始在村里辦起了小酒廠、小油坊、罐頭廠等五小工業,一年也就掙個10多萬,覺得不解渴,想干大的。1983年省里開會,傳達十二大精神,付華廷是代表,參加討論。時任省委書記的楊易辰問付華廷,小付,你們本世紀末能不能翻兩番?付華廷說,能!楊書記帶頭鼓掌。付華廷接著說,您得給付華廷一個條件。興十四村那兒有草原,有奶牛,付華廷想建一個日處理10噸鮮奶的乳品廠。楊書記說,我支持你。領導雖然支持,可辦成這個廠子還得靠付華廷的兩條腿去跑。
都說辦工廠難,農民辦工廠那更是難上加難。1983年,付華廷拿著楊易辰給省輕工廳廳長寫的條子,批生產設備,條子差點被廳長撕了。楊書記又給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胡立教寫了條子,付華廷帶著一袋大煎餅,連夜就去了上海。在火車上,晚間付華廷困極了就在坐位底下枕著大煎餅睡著了,由于太疲乏,睡得太死,臉上被來往旅客無意中踢得青一塊、紫一塊的,腮幫子都劃破了,直流血。到了上海,胡書記讓秘書先給付華廷找個地方住下來。接待付華廷的同志把他送到了上海錦江飯店,一登記一宿要300塊,付華廷總共帶了500塊錢,就對接待付華廷的同志撒了個謊,找了一家洗澡堂地下室住了下來。第二天設備就批下來了,讓補簽合同。付華廷緊忙打電話讓村長老周去縣里刻合同章,因為一開始合同章起的名沒有縣、沒有公社,當時縣里有個主管領導就是不同意。等了好幾天,合同章還是沒刻來。后來實在沒有辦法了,付華廷就給縣委書記打了個電話,就這樣才把章刻了!
興十四村乳品廠在1985年5月份投產,第一鍋就達標了,當年就贏利65萬元,這是當年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在不斷嘗到發展工業的甜頭后,付華廷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不僅要依托資源辦工業,而且要引進高科技、大項目。1988年,國家化工部、輕工部推薦甜蜜素是高科技產品,生產它能掙錢。興十四村就開始籌建,從縣、市、省到北京,光大小審批公章就蓋了149個,建了個年產600噸的甜蜜素廠。廠子辦起來,產品又滯銷了。付華廷就去了北京找到當時國家輕工部的于珍部長,于珍部長答應幫助在北京國際飯店開個新聞發布會,宣傳產品。新聞發布會那天,付華廷一個老農民坐在主席臺中央,8位部級領導坐在兩旁,付華廷對著麥克風介紹了一個多小時,簽訂了一萬多噸的甜蜜素銷售合同。90年興十四村又趕緊擴產,年產量達到2000噸,年利潤2000多萬元。
有了錢,興十四村就想再建一座以玉米為生產原料的更大的廠子。付華廷就立即坐火車,去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找玉米發酵專家朱亨政教授。老教授認為興十四村那地方又冷又偏僻,還不通火車,不具備生產檸檬酸的條件,不肯來。付華廷撲通跪在地上,就給老教授磕了三個響頭,對他說:“你要是來幫興十四村辦廠,你就是付華廷親爹!付華廷就把你當親爹一樣伺候。”終于,這位老權威老專家被付華廷的誠意打動,來到了興十四村。1994年,在老教授的指導幫助下,興十四村當年考察、當年設計、當年施工,僅用了5個半月時間,就在年底建成檸檬酸廠并投產了。第一批檸檬酸產品就達到了英國藥典86版的標準!2004年,興十四村又對檸檬酸廠進行改造,年產量提高到10000噸,并且采用了先進的吸交法,產品達到了英國藥典98版標準,并被美國天然協會確定為天然食品,進入美國市場免檢。1996年,興十四村還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料玉米渣和農作物秸稈,建起了一個年產量5萬噸的節糧飼料廠。
從1985年建起全國第一家農村乳品廠,到1994年建起全國第一家農村檸檬酸廠,興十四村用了十年時間,使全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興十四的工業已形成了以檸檬酸廠的生物工程產品和以甜蜜素廠的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系列產品,組建了富華集團,走上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快車道。
四、解放思想、資本運營,走上發展快車道
多年跑項目,搞經營,付華廷悟出了一個道理,僅靠自己攢錢辦企業還不行,還要搞資本運營,搞股票上市,搞招商引資。通過各種渠道,付華廷幾顧茅廬,請來了原珠海一家外企的常務副總經理于艷杰,她放棄了珠海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來到興十四村,幫付華廷搞資本運營,招商引資,組建華冠科技公司。2002年9月16日,富華集團為第一大股東的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家農業板塊上市的股票。股票當年發行4000萬股,社會募集資金1.38億元,富華集團成功進入資本市場,也把興十四村帶入一個嶄新的發展天地。在經濟快速發展,集體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興十四村解放思想,積極搞資本運營,拼命抓招商引資,進行收購和兼并,富華集團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實現了低成本擴張。自2002年以來,興十四村先后收購了黑龍江省種子公司、齊齊哈爾林機廠等企業,成立了黑龍江富華建筑公司、黑龍江富華綠化工程公司、富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公司,富華集團的規模不斷擴大,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后來到山東學習,山東的先進經驗使付華廷很受啟發。回來后,付華廷就琢磨要建個招商載體,規劃建設產業園。2005年5月10號,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宋法棠同志等領導到場剪彩。有150萬噸玉米精深加工、富華生物制藥等4個項目進駐園區。這幾個項目建成投產后,可以使富華集團的銷售收入增加近40億元,是目前的近6倍,增加利稅8億元,還可多安置勞動力4000人,工業經濟實現了集群推進、規模經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目前,富華集團年轉化玉米能力30萬噸,已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乳制品、畜禽飼料、高科技產品、綠色特色產品6大產品體系,有4項新科技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2004年,集團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五、以工促農、全面發展,共同富裕
在大力發展村辦工業的基礎上,興十四村積極實施以工促農,以工業促進第三產業特別是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以工業反哺農村農民,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興十四村實現了城鎮化,村民幸福、文明、富裕、和諧,實現了城市化,興十四村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標桿。
興十四村積極實施以工促農,在全村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筑起了兩條15公里長的防洪大壩,修挖排水溝18條,在田間架起了150公里的輸電線路,全村農田實現了土地集約化經營、作物良種化種植、耕地機械化作業、農田節水化灌溉,都建成了高產穩產良田,全村林業實現了生態化建設,牧業實現了專業化養殖,農林水畜機實現全面發展。
興十四村積極用工業反哺第三產業,帶動了全村第三產業特別是鄉村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興十四村立足當地的旅游資源,依托10大旅游景區、40多個旅游觀光景點,積極發展紅色、特色、綠色旅游,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游、工業游、關東拓荒文化游,發展“農家樂”等農家文化鄉土人情游等旅游項目,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游客和客商紛至沓來,一些大型會議和培訓班也紛紛在興十四村舉辦。目前,興十四村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被黑龍江省委確定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全國婦聯等國家一些部委,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大連市等一些省市也把興十四村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培訓基地。2007年,全村共接待國內外游客和客商10多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實現1000多萬元。
在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同時,興十四村始終想著要讓鄉親們得到更多的實惠,真正能像城里人那樣生活。2002年以來,興十四村開始用集體經濟的積累搞小城鎮建設,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80年代初興十四村全村就實現了磚瓦化,82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2002年以來,興十四村建設花園式別墅136棟,還建設了文化休閑廣場、三星級賓館、村史展覽館等。全村80%的農戶住上了別墅,每棟別墅平均造價35萬多元,村里補助20多萬元,農戶平均拿10萬元,產權歸個人,原黑龍江省委書記宋法棠同志題詞“興十四花園別墅”,并說你們現在的住房都達到副省級標準了。
興十四村一直對村民實行優厚的福利政策,讓村民享受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待遇。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200斤大米、100斤面粉的待遇,另外,每月還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其他村民每年免費享受100斤大米、50斤白面生活補助。在一些節日,興十四村免費向全體村民分東西,吃水、上學、物業管理都免費。對全村兒童的入托、入學實行免費,對學生使用的課本實行免費,對學生穿的冬夏兩套校服實行免費。興十四村還買了一輛大客車,對考入縣城中學的學生免費專門接送。對村里每年考入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興十四村還給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獎勵。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
現在,興十四村自來水、有線電視和光纜程控電話入戶率都達到了100%,冰箱、摩托車早已成為村民的家常物品,而且有很多村民還買了電腦。村級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70年代以來,興十四村先后建起了圖書室、文化宮、招待所、舞廳和東北地區唯一一家無人值守的3.5萬伏變電所。在村內外鋪筑水泥路近80公里,安裝了1萬多米的路燈。村里建起了標準化的村級衛生所,蓋起了全省一流的小學教學樓。2007年,又投資近400萬元,新建了一棟省內高標準的村級初中教學樓。為了抓好村民管理,興十四村制定了村規民約,印制成“小紅本”下發到戶,興十四村領導帶頭執行。村里的政務、財務管理情況定期用提示板、公開欄向村民公布。興十四村,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信教、無不贍養老人、無刑事犯罪、無盜竊及被盜現象、無打架斗毆、無計劃外生育、無鄰里糾紛、無封建迷信活動,成了“十無村”。
現在,走進興十四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寬敞的廠房、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別致的花園別墅及展覽館、文化宮和綠化帶,到處散發出濃郁的現代風情。2007年,興十四村的集體總收入7.4億元,人均收入已達到17000多元,全體村民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樣享受免費醫療、教育等福利待遇,實現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共同富裕的理想。
興十四村已形成了農業圍著工業轉,工業圍著市場轉,工業反哺農業和農民,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鏈條產業、集團推進、規模經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住宅別墅化、村風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數村民非農化,被譽為“龍江第一村”。全國政協副主席、原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曾評價:“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
興十四村走過的路子,在全國很有普遍意義。原來的荒沙灘,經過人工背河泥改土造田,成了豐產田;這是多么偉大艱苦的工程,但卻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達到穩產高產的境界。原來以農為主的地區,圍繞農字作出了大文章,形成了資源、深加工連貫的產業鏈,實現了農區工業化,鄉村城市化,農民知識化。興十四村能夠達到的,全國絕大多數農村應當都能夠達到,只要堅持集體經濟,艱苦努力,那就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