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傭耕:一畝三分地是農民的保障?你可能想多了!

傭耕 · 2018-06-12 · 來源:女神讀書會9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不管怎么加大農村投入,怎么重整村級組織,農業是低端產業,附加值低,養活不了那么多人的本質都改變不了,繼續城鎮化是必然趨勢。

一、小農經濟在中國走到頭了

  聽不少人說過:農民工的承包地必須攥在手里,一旦經濟形勢不行了,城里呆不住,還能回老家種地,有個基本保障。不得不說,這些同志可能想多了。這年頭,可不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時代了,抬手動腳都要花錢的,你錢太少就是沒法生存,城市農村都一樣。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就那一畝三分地,種地吭哧吭哧一年到頭掙仨核桃倆棗,能保障什么?孩子教育?看病吃藥?養老送終?都沒戲。

  農民不傻,在家里要能過好,誰愿意背井離鄉,到工地揮汗如雨,到流水線上當機器?現實是,種一年承包地往往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掙的多。就算經濟形勢不好,暫時回老家了,青年一代農民工寧肯打零工、宅著,甚至去偷、去搶也不種地。你當然可以把他們批判一番,說他們過慣了城市生活,“心野了”。實際根兒上在于種地維持不了一家人生存,什么都保障不了,費那勁干嘛?種地,在很多地方幾乎成了留守人口(主要是留守老人)的專利。老人進城賣力氣沒人要,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種大半輩子地了,總不能眼看它荒著吧,換倆錢,平時買個油鹽醬醋,過年能給孫輩發發壓歲錢也好。所謂農村凋敝,往往就是這樣的情形。

  有人可能會說,種糧食掙錢少,我種經濟作物行不行,我搞養殖行不行?對不起,只要還是一畝三分地,不管種什么養什么,都沒戲。我很小的時候,還有走村串戶收雞、收豬、收蛋、收蓖麻的,現在送上門人家都不收。這年頭,農業要的就是規模經營,利潤太薄、人力太貴,競爭激烈,不成規模分分鐘干不下去。

  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是什么?一方面人多地少,農業附加值低,小的要上學,老的要看病,生活要改善,不可能靠小農經營。所以往掙錢的地方、掙錢的行業里鉆,是農民很自然的選擇。另一方面,工業化和滾滾市場大潮,也給農民提供了在城鎮就業的機會。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小農經濟在中國已經走到頭了,老黃歷不管用了,工業化和市場經濟時代,農業肯定要有新形態。

二、合作化、集體化是農村發展方向嗎?

  小農經濟走到頭了,走合作化、集體化的道路是不是會前途光明?不好意思,比較黯淡。

  毛時代為什么可以大規模搞合作化、集體化?因為這是全國一盤棋的關鍵部分,是意識形態和工業化要求高度統一的產物,有國家政權做后盾,有計劃經濟體制做保證。新中國建立,要搞工業化,需要很多錢,還要原料,這么大的國家,依靠外援是不可能的,也會受制于人,根本不能忍。中國是個農業國,要自力更生搞工業化,只能通過剪刀差,用農業的積累來實現。怎么實現的呢?土改以后,農民家家戶戶分到了土地,但小農經營太脆弱,很多人遇到天災人禍,被迫賣地,很快出現了新富農,發展下去就是新的階級分化,剛剛取得的革命成果就會喪失。同時,有一些農民自愿搞起了互助合作,相互幫助,共同抵御天災。中央從這里看到了農村發展的方向,大力推廣互助組、合作社,作為“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中之重。毛主席還親自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作序,推廣各地經驗。到上世紀50年代末,差不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又在全國農村普遍成立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經濟組織,又是政治組織,它的作用:第一是滿足農民生、老、病、死的基本要求,防止農村出現兩極分化;第二是進行鄉村建設和改造;第三是更有效率地進行工業化積累,嚴格限制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第四是保證黨對農村的絕對領導,推動中央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第五,在工業化過程中,推動農業機械化和社辦工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這一切隨著人民公社解散,分田到戶,都成了歷史。

  記得2010年前后,政府出了很多政策,設了很多補貼來扶植合作社,不少有集體經濟理想的左翼也跑去搞合作化實踐。種糧收益太低,所以合作社一般都是種經濟作物或者搞養殖。

  結果呢,幾年下來,絕大多數合作社都沒成功,有不少還是騙補貼的空殼子。我們當然不能根據幾年的實踐就說此路不通,但至少說明這里面有深刻的矛盾。那就是,合作社往往只掌握種植養殖環節,農產品的倉儲、加工、物流、銷售、金融幾乎都把控在資本手里,必然受到資本的壓榨。這從農產品收購價跟市場價的天壤之別就可見一斑。附加值都讓資本拿走了,你想掙錢談何容易。能賣出去還是好的,因為信息不對稱,一哄而上,受市場波動影響,白菜價都賣不出去,爛在地里、死在圈里的有的是。在市場經濟大潮里,你生產了多少東西不算數,能賣出去才算數,沒銷路只能等死。而且,合作社規模是有點兒了,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多地少的問題。農民一算賬,自家經營掙仨核桃倆棗,搞合作社弄好了四個核桃仨棗,弄不好血本無歸,那還玩兒什么?少數搞得不錯的,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公司+合作社”關系,產品銷路有保障。但這個關系也很脆弱,一方面看你掙錢,大家一哄而上,很快就沒什么利潤了,一方面公司經營結構如果變動,合作社底子薄,沒能力調頭,就有垮掉的危險。

  組織起來力量大,合作社作為一種農民組織,當然比小農有優勢,但在市場大潮里,仍然是隨波飄搖的一片樹葉,分分鐘被浪頭打沉。

  那集體化呢?據說全國有幾千個村鎮沒有分田到戶,或者分了又收回來集中經營,普遍搞得不錯,左翼很推崇的南街村、周家莊、七里營就是榜樣。但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條道路今天已經很難走通了。這些村鎮之所以搞得不錯,是因為有搞得不錯的集體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當年農村改革基本政策是“統分結合”,土地分到農戶,企業還歸村集體。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國農村出現了大量集體性質的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后來多半經營不下去,被市場大潮淹沒了,活下來的也基本從私人承包開始,慢慢私有化了,只有極少數發展到今天,成就了南街村、周家莊、七里營。集體企業有就業崗位,農民不用吭哧吭哧去種地了,土地就可以交給村里集中經營,機械化也容易實現。現在想從頭走它們的路還行嗎?各行各業都壟斷得差不多了,村集體辦企業分分鐘垮掉,發展壯大的可能微乎其微。沒有高附加值的工業,就沒有集體化的物質基礎。

  說承包地是農民的保障,說農村要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說白了,跟小知識分子的田園牧歌理想一樣,就是在滾滾的市場大潮中,不愿意看到資本統治農村,在頭腦里修煉出來的大力丸。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資本市場這個病,不是大力丸能治的。

三、土地集中經營,怎么個集中法?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意味著生產效率高,節省勞動力,而且是規模經營。只有成規模了,低附加值的農業生產才可以維系下去。也只有成規模了,才有利于農產品標準化,味道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農藥、化肥、添加劑都比較可控,能在國家規定面前盡量減少系統風險。

  但是,農村分田到戶,搞了所謂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權已經兩次延期,去年剛又延長了30年。一邊是土地需要集中經營,一邊是承包權在農民手里,怎么辦?這就出現了土地轉包,也就是“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早就在一些耕作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出現了。記得2010年前后看新聞聯播,湖北就有經營兩萬多畝耕地的所謂“種糧大戶”。當時有湖北朋友說,這樣的“種糧大戶”不在少數。很好理解,農民手里那點兒承包地種吧不掙錢,撂荒又可惜,有人愿意租,按年給錢,很多人巴不得呢。這些“種糧大戶”把耕地集中起來,搞機械化和規模經營,還有雇工,實際上成了新地主。

  從農民手里租地是有問題的,那就是成本高,不確定性大。你要一家一戶去商量,耗時費力。談妥了,簽了協議,但農民沒那么強的法律意識,可能明年突然說不租了,或者要漲價,又要費一番周折。更嚴重的是,農田基本建設對農業至關重要,但和農民簽的租地協議很難超過五年,在這樣不確定的情況下,哪有動力搞這方面投入?我投了半天,給別人作嫁衣裳怎么辦。在毛時代,農業社每年農閑時都要組織農田基本建設,整修土地、修水利等等,后來分了地,個人顧個人,這些設施也慢慢荒廢、破壞殆盡了。農田基本建設一般是誰種地誰因地制宜地搞,現在“種糧大戶”們種地,但是搞基建又有顧慮,怎么辦?就要求比較長期、穩定的土地使用權。

  所以,我認為趨勢必然是“種糧大戶”直接從村上租地,簽訂長期合同。農村土地所有權屬于村集體,農民擁有的是承包權。“聯產承包”初期,分到農民手里的都是實打實的土地,村里還要經常調整,后來種地收入可有可無了,很多地方就不調整了。這樣正好,不用實際給農民分地了,直接租給“種糧大戶”,農民的承包權可以作為股份性質的權利,從村里取得收益。

  這幾年政府在大力推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還要發產權證,為什么?就是因為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種權利在急劇變動,如果權利主體不明確,這些變動就可能沒有法律效力,盡剩扯皮了。2016年,中央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這個“三權分立”,就是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承包權歸農民,經營權誰掏錢誰擁有。據農業農村部最近的消息,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面積已經達到11.59億畝。土地確權和“三權分立”,實際上給上面說的“種糧大戶”直接從村里租地,農民取得類似股份收益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據。

  除了“種糧大戶”,集中經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國有農場。當年農墾系統屯田墾荒,建設了很多國營農場,后來大部分解散了,有一部分發展成了今天的國有農場,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新疆等省區。國有農場一開始就是機械化規模經營,隨著實力壯大,農產品的倉儲、加工、物流、銷售能力越來越強。進行公司化改制以后,就有了北大荒集團、新建集團(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還有很多成了中糧集團的子公司。中糧集團還最先喊出了“全產業鏈”概念,也就是掌控農產品的“種植與采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這種事,只有大的農業資本可以做。在大資本面前,小資本都可能隨時完蛋,何況小本經營呢?

  機械化集中經營在大平原地區好搞,問題是中國很多土地都在山區,不容易搞機械化,資本不大看得上。我覺著,未來可能形成這樣的農業分工:大平原地區種糧為主,山區多種經營為主,比如種經濟作物、搞養殖、發展林業。各地山區情況不一樣,怎么搞適合當地的山區農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需要探索。前段時間我去了一趟湖南安化。大家都知道那里出黑茶,全縣108萬人,茶產業就帶動了大概30萬人就業,除了種茶、做茶、賣茶,當地百萬畝竹林還可以做成天尖茶、千兩茶的包裝。這就是一種適合當地的山區農業模式。能探索到山區農業成功模式的,可能成為名震當地的農業資本家,然后,隨著農業壟斷的發展,這樣的資本多半會被吞掉。

四、十幾億人,糧食安全怎么保證?

  對中國政府來說,農業的第一考慮是糧食安全。十幾億人的國家,你不能自己養活自己,誰都養活不了你。中國只要出現明顯的口糧缺口,絕對數字都會很恐怖,都會引起世界恐慌,國際糧價飛漲,你就不得不用老百姓的大量血汗錢去買糧。這也意味著,那些買不起糧食的缺糧國家會餓死人。這還是正常情況下,如果主要糧食出口國歉收呢,如果有人從中作梗,讓你花錢也買不到糧食呢?要么去搶,要么國內就會爆發危機。所以,茅于軾那種我們糧食用不著自給,可以到國際市場上買的論調,從經濟和政治上都是非常幼稚非常混蛋的。

  我認為,中國政府在糧食安全方面總體是清醒的。前些年規定了一個18億畝耕地紅線,有人說早已經突破了,不知道消息來源是什么。自然資源部剛剛公布,2017年末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隨著耐鹽堿的糧食新品種培育,可耕地面積可能還會增長)。這些耕地當然不都是用來種糧的,糧食播種面積16.83億畝,其他的主要種一些經濟作物。好在中國糧食單產比較高,2017年平均畝產367公斤,大平原地區的數字沒有,應該比這個數字高很多。大平原地區(黑龍江、河南、湖北、新疆等省區)適宜機械化規模經營,也是“種糧大戶”和國有農場集中的地方。只要從國家層面保證大平原地區的糧食播種面積,加上充足的儲備糧來調節豐歉,糧食安全就能有基本保障。

  但是,農業總歸是低端產業,種糧又處在農業的低端,你要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保護種糧積極性,就得拿錢說話。國家除了保護價收購糧食,每年還會安排直補資金,比如種小麥,目前直補加上其他各種補貼,小農一畝會有100來塊的補貼,“種糧大戶”還有額外補貼,一畝達到小200塊。

  還有一個大問題。中國已經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面對的是世界市場,就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產率,能跟美國比嗎,能跟澳大利亞比嗎,人家的低價糧大量進來,會不會威脅到我們的糧食安全?很多小國、弱國就是著了這個道兒,不得不靠進口糧食活著。還好,中國不是小國弱國,不用處處門戶洞開,可以設置糧食進口配額,設定高稅率。比如,中國2018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稅率精米65%、甜玉米10%。原理上,進口關稅配額是按正常稅率的進口量,超過了交高稅也可以進口,但實際上幾乎不可能,政府會有各種行政手段和臨時措施遏制大量進口,避免沖擊國內糧食市場。

  2017年,中國累計進口水稻403萬噸、小麥442萬噸、玉米283萬噸,同時出口水稻120萬噸、玉米8.6萬噸,可以算出,全年凈進口水稻283萬噸、小麥442萬噸。相比2017年61791萬噸的糧食總產量,進口比例好像特別低,但這里沒有包括大豆。大豆作為糧食的一種,去年國內產量只有大約1300萬噸,進口量達到了9542萬噸,主要是轉基因大豆。這些進口轉基因大豆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用油,和作為飼料的豆粕。油料和飼料是農業消費品的大項,進口依賴程度這么高,不是什么好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原來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留了一個口子,入世以后大豆關稅降到了3%,便宜的外國大豆很快擠垮了國內大豆行業,一發不可收拾,需求量年年上漲,進口量也年年上漲。破罐子破摔,每回中國要向美國示好的時候,就簽幾十億美元的大豆進口協議。大豆是一顆雷,如果不趕緊采取措施改變狀況,不管大炸、中炸、小炸,這顆雷總會炸一炸的。

  說起轉基因,這里還得多講幾句。前些年轉基因很火,除了引進國外技術,國內也大躍進一樣,大米、小麥、玉米、土豆、西紅柿,甚至轉基因小米都有人研究。轉基因研究列入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還出現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有最高層背書,那些人膽子肥了,屢屢突破底線,比如搞“黃金大米”的人體試驗,甚至私底下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水稻。我們可以推斷,轉基因利益集團和有關部門在忽悠最高層的時候,強調了轉基因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產量高,對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保證糧食安全效果大大的。民以食為天,轉基因突然囂張起來,老百姓和有關方面都會問:誰動了我的糧食?民間聲勢很大的反轉宣傳,很快和體制內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聯動,比如黑龍江就希望通過打擊轉基因重振傳統大豆產業。這肯定給了高層很大壓力,也會促使他們意識到轉基因難以預料的潛在副作用,結果就是政策一下子收得很緊。現在轉基因就像很多技術熱點一樣,狂歡一陣,歸于沉寂。但這并不意味著轉基因死了,還有一些團隊在搞這方面研究。我個人認為,轉基因沒必要一概反對,但是應用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吃的東西。

  生態農業是這些年比較火的一個概念,不少團隊搞了一些實踐,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我個人認為,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一樣,會有一定市場,但不可能成為中國農業的主流。首先,生態農業需要制造一個生物生產鏈,很多環節不是人能完全控制的,一旦出問題可不得了。大農業簡單粗暴,總體還穩定、可控,是實現糧食安全的保證。其次,生態農業成本比較高,出產的主要是高端農產品,十幾億人的國家不可能靠高端農產品活著。目前來看,中國的糧食生產總體是足夠的,不然政府也不會繼續推動退耕還林,更不會推動耕地輪作。各種育種工作也還在進行,比如袁隆平團隊的超級稻、海水稻,還有轉基因。這些品種主要追求產量和耕作簡便,口味應該一般,種植規模大概暫時不會太大,因為吃飽不是問題以后,就要追求健康、美味了。所以,生態農業雖說不會成為主流,因為更健康、環保,對大農業還是會有一定影響的。

五、農村一盤散沙,鄉村治理還有戲嗎?

  說起中國的鄉村治理,大家普遍承認是個爛攤子,但是要怎么搞,恐怕要爭個青筋突爆的,弄不好就是頭破血流。我們這里不開藥方,開了也沒用,就翻翻病歷,把病情理一理吧。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鄉村自治,所謂“皇權不下縣”。為什么皇權不下縣呢?一方面受交通、通訊手段限制,手伸那么長做不到政令暢通,另一方面這么搞成本太高,在生產力有限的古代根本付不起。鄉村自治依靠鄉紳階層,主要是地主、官宦人家、家族首領。朝廷對他們的態度是放手去干,只要能收上來稅,能征上來兵,想怎么折騰怎么折騰。鄉紳一方面組織生產,維持地方穩定,一方面利用殘酷的禮教和所謂“鄉規民約”,橫行鄉里,予取予奪,欺男霸女,甚至草菅人命。

  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種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共產黨革命是從農村開始的,深知中國問題主要是農民問題,中國要想自立于世界,必須從農村改造開始。經過土地改革,地主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鄉紳階層不存在了,但生產還要組織,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覺悟還要提高,工業化還要依靠農業積累,這就需要新的權力架構。共產黨總結以前的經驗,把黨組織一竿子插到底,不光人民公社,公社下面的每個生產隊都由黨直接領導,依靠貧下中農來治理鄉村。報紙、廣播、電話等通訊交通條件,保證了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可以及時傳達到農村基層。上面說過,人民公社既是經濟組織,又是政治組織,毛時代能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樣的農村權力架構起了重要作用。沒有這個,農村肯定出現新的階級分化,而且因為工農業剪刀差和城鄉生活水平差別很大,會有很多農民涌進城市,形成貧民窟,結果就是農村城市都搞不好,中國且得在第三世界呆著呢。

  在毛時代,黨管一切的模式對改造傳統社會、推進工業化、應對內外壓力起了很大作用。同時,這樣的模式確實成本很高。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要發揮個人積極性,分田到戶,生產隊解散,人民公社解散,實際上把鄉村治理作為包袱甩掉了。要甩包袱,就要放權。放權成了那時候農村的一大主題,大膽地放,大規模地放,越到基層越放得開,誰有“本事”誰上,“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尤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微乎其微,基層要運作,錢基本要從各種稅費和計生罰款里來。那時候稅費名目叫一個繁多,除了農業稅(公糧),還有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三項村提留款,教育、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鄉村工程五項鄉統籌款(“三提五統”),等等,多的地方有幾十種。這是硬任務,干得了就上干不了就下,鄉村干部收稅費、搞計生都紅了眼,態度粗暴,罵人打人都是輕的,扒房牽牛拉家具都不少見。

  這力氣活兒當然不能白干,村里有什么好處,干部說了算。當干部好處一多,誰也不愿放過,村委會選舉的時候,條件越好的村競爭越激烈,拉票不行給錢,給錢不行威脅,威脅不行大打出手,公然做假也是家常便飯。結果就是,代表村里大姓的、當老板的、上頭有人的、好勇斗狠的紛紛成了村干部,膽子越大吃得越多,亂圈亂占集體土地,甚至可以把集體企業轉到自己手里。有的地方油水太大,村干部往往和宗族勢力、社會閑散人員、宗教勢力互幫互助,形成了橫行鄉里的黑惡勢力。窮村呢,油水少,當干部吃力不討好,沒人去爭,當上了也不愛管事。

  精神文明建設就更別提了。人民公社時代,農民都在一個生產組織里,上級通過電影、戲曲、開會學習等方式,對農民進行革命主流教育。分地以后,共同的生產組織沒有了,很多地方青壯年紛紛出去打工,村里盡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名義上都在村組織里,就是組織不起來,精神文明怎么建設?何況上級都不重視,基層更沒積極性了。結果大家都知道,農村很多地方賭博之風、攀比之風愈演愈烈,青少年游手好閑沒人管,各種正的邪的宗教組織趁虛而入。

  隨著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加,進入本世紀,政府對農村的投入越來越多。首先是農民的各種稅費負擔逐步減輕,最終在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多年不重視農村,集中力量發展城市的結果就是,取消農業稅的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這還包括農民外出打工收入,要再考慮地區間的差距,很多地方農村凋敝到什么程度不敢想象。取消農民負擔以后,重點就是搞產業扶持了。開始主要扶持合作社,后來成了四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隨著投入越來越多,提出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扶植了一批典型。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還給農村老人發一點養老金。又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大搞整體搬遷、產業扶貧、精準扶貧。還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全國農村看上去一片欣欣向榮。總之不差錢,雄心勃勃要把農村搞起來,配合“偉大復興”。

  經濟基礎有了,上層建筑的問題就提上議事日程了,農村一盤散沙,甚至惡霸治村不能忍了。病急亂投醫,什么藥都吃,比如不知道誰出了鄉賢這個餿主意。不過總體上,還是出了些有效措施,我總結是摻沙子、挖墻腳、打石頭,要把村級組織重新置于執政黨的控制之下。2000年前后,陸續有一些地方選派大學生當村干部,到2008年,中央下發了《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全面開展大學生村官工作。這大概借鑒了知青上山下鄉的經驗,一方面帶去專業知識、現代文化,一方面鍛煉青年,儲備干部。不過大學生村官積極性不高,很多人當個支書或者村主任助理,村民都不認得幾個,有些就是為了考公務員加分,上級想通過他們摻沙子,效果不咋地。駐村干部就不一樣了。駐村干部不是新事物,土改的時候就有,是上級派來協助村里工作的。現在的駐村干部帶著項目帶著錢來,擔任村第一書記,政治上、經濟上都很強勢,在村里有人事權,可以挖墻腳。今年出絕殺了,那就是進行一場打黑除惡的專項斗爭,重點在農村,自成一系的、不聽招呼的、影響集中統一的就是鄉村黑惡勢力,就要打擊。這是打石頭。

  下一步呢?當然是利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號召保家衛國,揚帆千里……

六、關于農民城鎮化的幾個問題

  不管怎么加大農村投入,怎么重整村級組織,農業是低端產業,附加值低,養活不了那么多人的本質都改變不了,繼續城鎮化是必然趨勢。

  2017年,全國有2.87億農民工。國家對農村投入那么大,都有這么多農民到城里工作,以后政策效應減弱,只會更多。對城市來說,要拉動工商業,拉動房地產,也需要有新的人口進入。這幾年,很多地方把城鎮戶口跟農村戶口統一改成了居民戶口,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條件生活,城市就歡迎你,你也能享受城市福利。但是很多人還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農村戶口,因為村里財產有自己一份,可以分紅,可以享受福利。2017年末,全國有58.52%的人在城鎮常住,只有42.35%的人有城鎮戶口。不知道這種一邊拿城市“綠卡”,一邊享受村里待遇的狀況能持續多久。

  子女入學一直是農民進城后很頭疼的問題,留守兒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在城里上學。現在這種限制也在逐步取消,你只要有經濟實力,子女就不用留守。當然,這對農村來的很多底層勞動者來說,還是困難的,所以留守兒童問題還需要時間來解決,還會有更多底層老百姓付出代價。留守老人是另一個突出問題。農村老人進城的話,除了消耗,很難有產出;城里生活節奏快,子女都忙,幾乎不可能有時間照顧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輩子,老人也很難融入城市生活。所以,這個問題只能在農村就地解決。我們可以想象,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養老會是中國農村一個巨大的產業,等著資本去撈金。

  農民城鎮化,宅基地也會空出來。去農村看看,沒人住的房子太多了,甚至有的地方為了攀比,大家在外面掙了錢,都回村里修氣派院子,然后鎖著不住。一方面是農村閑著一大堆宅基地,一方面是城里房價那么貴,住得那么擠,那就很簡單了。比如老板想住大院子,在城里幾乎是不可能的,村里有的是空地方,盤下來唄,多少錢人家出得起。其實宅基地“流轉”早就開始了,只是在灰色地帶,沒個合法身份。好消息,農業農村部最近說了,積極探索城郊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意思很明確,宅基地可以和耕地、林地一樣,所有權歸村集體,資格權歸農戶,使用權誰出錢歸誰。

  總之,農村正逐漸告別過去的蕭條狀態,在資本主導的社會里,這會是一場資本的狂歡。我們會看到這么一個過程,農業從大家一哄而上,到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壟斷。繁榮主要是少數人享受的,農村也不例外。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民不斷進入城市,絕大多數只能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以前是這樣,以后還會是這樣。

  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是農民工支撐起來的。隨著生產要素價格越來越高,沿海必須產業升級,把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出去。轉移的方向一個是海外,一個是中西部。但是東南亞、南亞、非洲這些地方基礎設施有限,勞動力素質也跟不上,搞紡織還行,搞電子工業就很吃力了。中國中西部現在基礎設施很完備,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高,正是電子等行業轉移的理想落腳地,像富士康,早已陸續在很多內地城市布局了。中西部農民工以前要到東南沿海工作,產業一轉移,很多人就可以在離家近的地方進廠了。這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工人隊伍,和資本的斗爭也會更趨于常態、更深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小石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人成视频午夜福利 | 亚洲日韩最大AV网站 | 色天堂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免费视频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喷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