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權按:人情越來越少,禮金卻越飆越高,人情負擔真繞不過嗎?貴州一些村莊創新了“合約食堂”,不僅解決了酒席操辦累、難、貴等問題,還對禮金百元封頂。在管理上更采取民主的形式,村民受益多多,贊不絕口。
編輯|水滴 候雷
“十多年前,我大姐和二哥結婚辦酒,就花了1萬(元)左右。這次我辦,(花的錢)還沒到1萬。”
說起寨子里的“合約食堂”,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甘溪寨村民陶光敏贊不絕口。
甘溪寨一景
“合約食堂”,簡單來講,就是村里集資修建一個食堂,凡是要辦酒的都到這里,并約定參加酒席的人數、飯菜和煙酒價格、禮金標準等。
共和村駐村干部陸承龍告訴記者,“合約食堂”有規定:
除了年末全寨村民聚餐,所有村民辦酒一律不得超過20桌,每桌九菜一湯,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內,酒席用酒不得超過20元/斤,煙不得超過13元/包;村民之間送禮,不能超過100元。
據天柱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縣已建立“合約食堂”83個,總計承辦酒席800余場,累計為村民節約資金800余萬元。
村民捐錢捐木修起“合約食堂”
甘溪寨,又稱共和村甘溪組,是一個古樸的侗族村寨,位于天柱縣城以東18公里,全寨現有112戶538人。因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保持著習武的傳統,甘溪寨又被稱為“功夫村莊”。每年,都會接待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國游客。
站在寨門口向西望去,村民們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條小溪從山上蜿蜒東下。順著溪流看過去,一幢兩層的木質青瓦房格外引人注意,這是全寨村民引以為豪的地方之一——甘溪“合約食堂”。
甘溪村的“合約食堂”
“在家的村民每戶捐4根木頭,在外打工的村民捐錢,集體修起來的。”共和村黨支部書記陶光榮說,食堂高3.6米,一樓面積160平方米,2016年3月建成使用,總投資40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2萬元、整合資金38萬元。
除了全部為木質結構,“合約食堂”與一般的餐館并無大的差別。沒有酒席時,餐盤、碗筷等餐具全部被堆放在二樓雜物間,桌椅則貼墻整齊擺放,只留有一兩張桌子供村民或游客使用。
今年79歲的村民陶通作回憶,“合約食堂”出現以前,每家每戶都是在自家辦酒:“提前五六天就要張羅,全家出動去借桌椅、碗筷,還要自己壘灶臺、請人燒菜做飯,反正每件事都要操心。”
陶通作說,自己辦酒不僅麻煩,而且受地形限制,每家門口都不寬敞,最多能擺三四桌。但來的客人遠不止三四十人,大家就只好吃流水席,其他人在附近等著,一撥人吃完了,收拾好桌子,再重新上菜。一場酒席辦下來,不僅花費高,而且主人家累、賓客也累。
去年臘月廿四,陶通作25歲的孫女陶舒平出嫁,在“合約食堂”辦了13桌酒席。陶通作告訴記者,只要交上200元管理費,就能使用“合約食堂”,不用再壘灶臺、借桌椅碗筷,而且還有廚師做菜。
甘溪寨寨規民約
反對亂辦酒席寫進寨規民約
就在陶通作家辦酒的前一天,33歲的陶光敏在“合約食堂”宴請賓客,慶祝他與妻子喜結連理。
陶光敏是去年9月領的結婚證。由于村里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打工,他把婚禮定在了春節前。“我是(2018年2月)4號回來的,第二天填的申報表。非常方便。”
記者在陳光敏填寫的《渡馬鄉“合約食堂”集體聚餐申報表》(注:2016年渡馬撤鄉建鎮,表格仍沿用舊版)上看到,申報人要填寫聚餐的事由、聚餐時間及人數、承辦廚師、原料采購渠道、菜肴清單、聚餐及設施衛生狀況等信息。
駐村干部陸承龍介紹,表格填寫好后,甘溪寨管委將進行審查,作出準予辦酒或不準予辦酒的決定。
“寨管委的成員都是通過召開群眾大會,由群眾選出的品德好、能力強、肯干事的村民。”陸承龍說,此前,村民們都知曉政策,只有結婚、喪葬、首次喬遷新居才能辦酒。因此,村民只有在前述情況下才會申報,“一般申報了寨管委都會批準。”
渡馬鎮黨委書記楊長燕表示,近年來,農村濫辦酒席之風日漸蔓延,借酒收禮之勢愈演愈烈,除婚喪嫁娶酒外,搬家酒、生日酒、升學酒、立碑酒、參軍酒、建房酒、小孩滿月酒等酒席名目繁多,群眾“吃得煩”、“吃不起”,一些原本就較為貧困的家庭因為“吃酒”而吃得“更窮”。而為了把花出去的錢賺回來,群眾只得巧立名目再辦酒,形成了相互攀比、借機斂財的惡性循環,嚴重增加了群眾負擔,嚴重干擾了農村正常的生產生活。
楊長燕說:“哪些酒能辦,哪些酒不能辦,不是我們硬性規定的,而是寨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并寫到寨規民約里面的。”
《共和村甘溪寨寨規民約》載明,亂辦酒席鋪張浪費者,將以戶為單位列入“黑名單”管理。其間,村、寨延遲為該戶成員辦理各項優惠政策,也不為該戶辦理任何相關手續,不參加該戶成員的紅白喜事,也不邀請該戶成員參加寨民的紅白喜事。
“也就是說,村民想私下辦酒,是辦不起來的,沒有誰會去幫他。”陸承龍說。
辦酒之前,村民要先填寫申報表,表明聚餐事由
辦酒成本和送禮花費大大減少
準許辦的酒少了,再加上村民之間送禮有不超過100元的限制,甘溪寨村民一年的上禮資金也大大減少。
陶通作回憶,以往他一年至少要送出去兩三千元禮金。現在,這個數目還不到原來的一半。渡馬鎮橋坪村村民羅幸弟說,以前辦酒的名頭多,幾乎月月要送禮,他最多一個月曾送出去4000多元,最少的一個月也要花掉300多元。一年到頭算下來,這項支出能達到上萬元。
甘溪寨村民陶通作回憶以往辦酒席的情形
該鎮龍盤村村民周宗舉說,以前攀比之風盛行時,桌上擺的煙最低25元/包,酒最低40元/瓶。“我兒子婚禮就是在‘合約食堂’辦的,僅煙酒一項,就節約了5000多塊錢。”
楊長燕說:“要少都少,這對大家都是公平的。所以村民們很支持。”
陶光敏告訴記者,“合約食堂”還減少了每家每戶辦酒席花費的成本。除了到鎮上采購肉類、家禽、調味品外,像大米、食用油、米酒用的都是自家的。
陶光敏的大姐和二哥在十多年前就結婚了。他還記得,那時候辦桌酒,前前后后就要花去一萬元左右。十多年過去了,輪到陶光敏辦席時,花費還沒到五位數。他說:“以前村里辦酒席太浪費了,很多菜基本上動都沒動;現在控制了量,每桌都能吃得差不多,而且還干凈衛生。”
據了解,“合約食堂”嚴格執行食品采購、加工、消毒、留樣等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并建立了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方案。食監、安監、消防等部門對農村“合約食堂”實行聯合監督檢查,嚴把食堂環境衛生關、食品原料進貨關、食品加工操作關、餐飲用具消毒關、消防安全達標關等關口,保障食堂安全運營。
村民在合約食堂里就餐
“合約食堂”功能不斷延伸
事實上,甘溪寨并不是渡馬鎮第一個建起“合約食堂”的村寨。2014年,為方便辦酒席,橋坪村羅家組村民集資購買桌椅碗筷等用具放置在家祠里,哪家辦酒就去取。后來,村民們干脆在家祠里辦酒席,更加方便。
楊長燕說:“鎮里發現這種方式優點多,便引導村民在‘家祠食堂’的基礎上創建‘合約食堂’管理模式,并在全鎮推廣開來。”
為推行“合約食堂”模式,天柱縣文明辦于2016年5月下發《關于大力推行農村“合約食堂” 嚴禁濫辦酒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
在各村寨,以“村規民約”的形式,通過利用閑置學校、家祠等場所創辦“合約食堂”,購買桌椅板凳等設備的經費由鄉鎮提供;為提高“寨管委”成員的積極性,由鄉鎮財政給“寨管委”成員每人每年1000元的報酬。
食堂內部
去年1月以來,渡馬鎮黨委在深入調研“合約食堂”如何助力脫貧攻堅基礎上,積極探索“合約食堂+”模式,將其功能擴大有效發揮作用,結合各村各寨實際,將平時閑置的“合約食堂”整合成旅游接待中心、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并將共和村甘溪“合約食堂”建成縣級樣板點助力脫貧攻堅。
例如,以“合約食堂”為核心著力加強周邊環境綠化美化,整治村寨臟、亂、差,解決以往辦酒席時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炮聲連天等現象,減少環境污染、噪音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樹造良好的生活新環境,提升村寨整體形象。
天柱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合約食堂建成后,不僅作為一個辦酒點,也可發揮自然寨“陣地”作用。村民們可以在食堂開展議事、休閑娛樂、宣傳教育、讀書看報等各種活動,從而更好地統一村民思想,遏制濫辦酒席不正之風,凝聚村民正能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