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6月在湖北潛江調研,參加座談會的市鎮村三級干部的共識是,70多歲老年人種糧的產量比年輕人種糧的產量高,更比工商資本規模種糧的產量高。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老年人種田“過細”、“負責”,他們的田間管理可謂不計成本,盡職盡責,反正他們也沒有其他的什么事做。老年人之所以可以種好田,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當前普遍的機械化和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年齡大了,農活也干得了。潛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搞農業規模經營,這些老年人卻不愿讓出田來。老年人不丟田,工商資本也希望到農村種田,所以潛江絕對不存在土地拋荒的情況。
在普遍機械化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也縮短了農忙時間。按潛江同志的說法,每年農忙也就十天左右,其他時間主要是田間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閑時間來進行田間管理,所以種糧產量高。老年人種田,有事情做,生活就比較充實。田間管理與撈魚摸蝦結合在一起,生產生活兩不誤。有農業收入,有庭院經濟,有副業收入,農閑時就可以打麻將消遣,老年人當然就不會丟田了。
潛江老年人種田,還種得好,也不會丟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潛江地處江漢平原,土地平展,適合機械化。主要的需要繁重體力的農業生產環節如翻地、插秧、收割都已經機械化,灌溉也很方便,所以年齡大的人也搞得了農活了。如果潛江是山區,機械化無法推進,所有主要的農業生產環節都需要肩挑人扛,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留村年齡大的農民缺少肩挑人扛所需體力,就一定會出現土地拋荒,更不可能有資本來流入這些拋荒的土地進行規模經營。資本進不來,一是地塊本來就比較小,沒有規模,二是沒有機械化。若資本有能力進來山區種地,這些土地也就一定更加適合老年人來種了。
山區被拋荒的耕地也并非完全不可以種,關鍵是要有資金進行土地整理,一是盡可能平整土地,小塊并大塊,以適合機械耕作,二是提供比較完善的水利設施。現在國土部試圖推動農民退出宅基地以增加耕地,很多地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達到每畝數十萬元,而改造山區的拋荒地,一畝有一萬元就可以改造得相當好了。中國至少有上億畝有待改造的山區拋荒耕地,這些耕地只要投入比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改造好。國土部門以至整個社會卻盯著農民的那塊作為退路的宅基地,想方設法要農民將宅基地退出復墾為耕地種糧食。難道中國糧食已經緊張到非得立即要讓農民退出宅基地來種糧的地步了?很奇怪。
關于更加高寒山區的耕地拋荒,某種意義上這些地區本來就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而早就應該退耕還林了。
丘陵地區的農田既不像山區那樣難以使用機械,又不如平原地區那樣適合機械化。有兩個因素影響丘陵地區的農田機械化,第一個因素是丘陵地區的田塊不如平原地區平展,往往比較細碎,小塊,這對機械耕作顯然不利。尤其是一些死角的田地,田塊小,沒有機耕道,機械下田很不方便;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丘陵地區分田到戶時,一般都是為了保證公平而將土地分得十分細碎,每戶不到10畝地,卻可能分在七、八上十處,農戶機械化作業,機械就要到處跑,抽水灌溉也要到處架泵拉線,十分麻煩,且成本很高。如果結合土地整理對之前分散細碎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整合,丘陵地區的耕地就更便于使用機械,也就可以為老年人種田提供便利。
二
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規模經營才能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以2億多戶小農為基礎的農業是沒有前途的,也是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這種觀點還舉例農村出現了土地拋荒,沒有人種田,所以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甚至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種田。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拋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區,這些山區的耕地很難進行機械化作業。這些地區的土地一般小農都難以耕種的話,資本就更不可能進入去種了。資本要搞規模經營的耕地是山區以外的最好是平原地區的耕地。平原地區的耕地,老年人種糧的產量很高,且根本就沒有人愿意丟田不種,所以根本不存在拋荒的問題。第二,中國2億多戶小農還將長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農民的數量將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保持高位數,這些農民是愿意種田,也能種田,且除了種田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這樣一來,中國農業要實現機械化就有兩個方向,一是為小農提供服務的機械化,二是為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機械化。
當前農業政策包括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顯然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為主要方向的。其中典型是,幾乎所有土地整理項目將過去不太適合機械耕作的土地整理后都會引入資本來搞規模經營,甚至整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農業資源支農體系都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為指向的。最近幾年新增農業補貼也都優先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問題是,機械化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激發農村中老年人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使農民甚至七十多歲的農村老年人都可以從事農業生產了。農業機械化和各種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農業生產正變成適合中老年人的一項產業,這個農業產業與農民的退養狀態可以結合起來,從而讓季節性展開的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收割與農民的年節周期結合。退養狀態的農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時間來照看莊稼、田間管理。精耕細作的農業就一定是高產的農業。小規模的以中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同時又是應對越來越老齡化中國的一著妙棋。
因此,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就不應該是向著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主要應當向著包括中老年農民在內的小農,要為小農提供機械化的服務,為他們提供輕簡便農業生產技術,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化服務。土地整理、支農補貼也應當重點考慮服務廣大的2億多戶的小農,而不是以所謂農業現代化為借口來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不能用來支持工商資本。
當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似乎已經出現了偏差。
2015年8月23日上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