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的一個晚上在微信上讀到一篇文章《邵陽一個村支書對現今農村現像的憂慮》,文章的作者是譚小校,內容是湖南邵陽新寧縣豐田鄉原村支部書記的口述,從內容看是退休的老支書口述,作者在文字上作了一些整理,因而具有一些文人的氣息,但所述情況應是真實的。讀了這篇文字,我一夜未眠,太震驚了,這幾十年怎么把農村整成這樣一個狀態了呢?心中感覺憂慮萬分,早上起床把一些段落讀給身邊的二個保姆聽,她們都是農村來的,二人異口同聲說,她們那里的情況也是如此。她們一個家在皖北合肥郊區,一個在皖南涇縣。她們每年回家都有切身感受,異口同聲地說,農村的狀況還是毛主席那個時代好,現在越來越倒退了,農田不像農田,家不像家,表面上日子還在過,大家心里還是苦得很,除了少數發了財的,大多數人還是苦命得很,這是她們直覺的反映。口袋里的一點錢哪夠用啊,過年過節送禮得花多少,娶媳婦娶不起,蓋房子欠了一屁股債,沒法子,家庭生活都拆散了,苦了老人,苦了孩子,特別是民風壞了,賭風盛行,家都散了,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哪有一點家庭的溫情。保姆小荀說,她每天晚上打電話給老公,第一句話就是你人在哪里?是不是在棋牌室?家里有什么人?怕老公在外面尋花問柳。自己在外面打工,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家里出亂子。另一個保姆小項的丈夫死了,她的丈夫生前嗜酒好賭,家不成家,只能出來打工當保姆,這樣還有一點收入,否則日子怎么過。她們一片叫苦的聲音,可以印證那個老支書講的農村狀況是實實在在的問題。
那個老支書講的第一個問題,現在農村賭博盛行。他說:
【從馬坪原碧田中學舊址到麒麟碧田水庫管理站長達2公里左右的馬路邊,有著大大小小的商店幾十家,但商店的物品卻七零八落,少得出奇,而是擺滿了小方桌、麻將桌之類,占據了店面的大多地方,這應該是個綜合性的場所吧,在這里,每天都發生了什么呢?
村里的娛樂方式是略顯單調的麻將與紙牌,這種風氣在長達20年的時光中長盛不衰,年長者在家中操持家務,看帶孫子,整理田土。而坐在麻將桌或字牌桌上的是一群身強體壯的中年男女或敢于下賭注的年輕人。
早上九點左右,他(她)們會不約而同來到經常聚集的場所,自覺地按平時賭注大小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開場時歡言笑語,大聲喧嘩,慢慢地就變得嚴肅、沉默起來,有時候不分晝夜,天昏地暗,直至把口袋里的錢輸個精光,借得無處可借為止。肚子餓了,中途稍歇片刻,泡包方便面或啃幾塊餅干就了事,為何要放在商店?為的就是就地取材,節省時間,又有氣氛,又夠刺激,何樂而不為呢?
春節期間,是每年牌局的最盛時光,遠方的游子回來了,走門串親的外地人也多起來,娛樂項目也隨著增加,斗牛、A花、牌九一齊上陣了,牌友們云集一起一決高下,有時候一人一年的血汗錢一夜輸個精光,還強顏歡笑,說“只是娛樂娛樂一下”而已。】
我身旁的保姆說,她們認識一個保姆,今年六十四歲,打工做保姆也很少有雇主了,去年春節她在上海頂一個回家過年的保姆的工作,上班一個月,工資八千元,原來的保姆回來上班了,她就回家,沒兩天便輸個精光,過幾天又到上海來,現在找到一戶人家做保姆,只有三千元一個月,她也做,做了三、四個月,有上萬積蓄了,她又想著要回家娛樂娛樂了,認識她的勸她為將來留一點積蓄,她點頭稱是,但就是禁不住賭博的誘惑,女兒向她要錢,老公向她要錢,一旦找不到工作,不知這日子該怎么過呢。
《邵陽一個村支書對現今農村現像的憂慮》中說,賭場上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贏錢的滿臉歡笑,輸錢的垂頭喪氣,回去后夫妻反目,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比比皆是,弄得家中無法安寧。
靠收臺費的老板一天有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收入進賬,他們放出去的債也有幾十萬,都是三分——五分利,有的說靠明年收利息也吃不完,這不就是高利貸者嗎?“春節過后,打工大軍又滿懷豪情的北上或南下了,他(她)們一定會認真努力地去掙錢,等待來年回來重復同樣的故事。故鄉還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故鄉還在,但古老的宗族家訓的血脈早巳被掏空。”
第二個問題講扭曲的微信。老書記說,微信時代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卻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在火車站,酒店里,街道邊,人山人海,都成了低頭一組,人們不會在候車室聊天了,就是熟人之間也只是點頭而已,大家都變得陌生起來。
【這幾年,村里通了光纖,有極少部分人安裝了電腦,自然也就有了WiFi,這可是個新鮮東西,往往全家人整天捧著手機玩微信,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放過,白天黑夜顛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讓生活處于一種無聊的惡性循環之中。
受其影響,由于許多夫妻倆都在外務工,孩子則由爺爺、奶奶照顧,為方便聯系,自然給家里購置了手機,老年人不懂使用,手機就由孩子掌管。爺爺奶奶們認為只要讓孩子別餓著、凍著就行了,其余的一概不管。這樣,許多孩子聚集在有電腦的墻角落、豬欄棚邊,不分晝夜,不分時間地打游戲,玩微信,上QQ,學習一概不問,逃學、輟學者比比皆是。
這些年,村上考上名牌大學的為零,考上一般大學的也廖廖無幾,倒是未完成學業就輟學的越來越多了,看著一張張幼稚氣未脫的小臉,我心里在滴血。
依舊故鄉,但相夫教子的傳統已不復存在。依舊故鄉,年輕的一代卻讓我們看不到希望。】
第三個問題,買碼之風愈演愈烈。買碼在香港稱之為六合彩,這在香港是合法的,在大陸是非法的。六合彩每周開二、三次,因其中獎賠率高而非常誘人。村里前二十年就有人坐黑莊,開黑碼。買碼的村民不計其數,到了開碼那天,便熱鬧了,大家都等著9:30分出碼的時刻,都在等1比40的高額彩頭發橫財。終于出碼了,肥皂泡瞬間破裂了,高叫尖叫聲彼此起伏:“唉,又沒中,下期看好滴,下注大的。”“又輸了八佰。”二、三天后,又會重現同樣的情景。這騙錢的東西,坑了多少人家破人亡。
第四個問題,再無耕讀傳家。文章中說:
【村內對子女的教育觀,始終處于一種盲從和搖擺狀態,不管孩子的個性與悟性如何,只要他(她)們還在讀書就行,至于孩子倒底學到了些什么?他們是絕對不會去過問的。他們認為,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國家又不包分配,畢業后一樣要自己找工作,還不如自己早早出來打工,弄點錢早早成家,結婚生子,完成一生的行程。
大山隔絕了村人的視野,他們不知道,更不關心外界發生了什么,日久就變得難以明辯是非,通達事理。在村人眼中,好與壞,是與非的衡量標尺和參照系,是與比他們相對富裕的幾個村民作比較的,認為有錢就有本事,有錢便有一切,殊不知,這群也許是一夜暴富的聰明人,是靠膽量,不擇手段,不計后果,敢于挑戰道義和法律底線之人,但大多村民往往對這些人崇拜之極,把他們做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第五個問題,即將荒蕪的土地。文章中說:
【全村土地比較零散,且多為坡地,不易集中耕作和管理,盡管政府強調土地可以流轉,但卻無人問津。所以,每家每戶土地仍由自家耕作,從前是雙季稻,現因受勞力限制,只種一季稻了,盡管這樣,還是有許多土地荒了。甚至有些將水田當作旱土種,因為插秧割稻,沒有幾個勞力是難以完成的,請人犁水田或插秧要150元至200元一天不等,還不容易請到合適的人,算下來成本比收入還高,于是大多逐漸改種玉米,而今年的玉米價格才7毛錢1斤,大多村民說明年什么也不種了,劃不來。我問他們吃飯怎么辦?他們說無所謂,反正米四處有賣,兒子寄回的錢買米還是足夠的。
再者是旱地的種植方式,已經全靠除草劑和農藥了,過去都是犁地、鋤草,現在都不用了,這樣連續多年種植下去,田土退化,土質板結,產量大減,甚至產生土地中毒,種上的莊稼(比如我村多年種植的烤煙)極易發生大面積自然死亡等多類疾病,造成產量驟降或顆粒無收。老人們都自我解嘲:這哪里是種地啊,我們也知道這樣要不得,但我們老了,力不從心啊。
目前還有老一輩的村民在苦苦支撐,往后的發展,基本可以斷定,年輕人是不會種地的了,自然和人爭奪田地的較量,將會以自然勝利而告終。當然,人退林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村莊的衰落,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第六個問題,是日漸零落的老一輩農民。
【這里太貧窮了,擁有50萬以上的家產者廖廖無幾。四面深山環繞,唯一的一條破水泥路通往鄉鎮,每天早上有二班客車通行。很多村民,一生未出遠門,還有更多的老人,沒讀過一天書,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進過縣城。】
這些沒有見過外面世界的老人,卻是大山中最慈善的老人,可是這樣還懂一點農事的老人愈來愈少了,老人們相繼去世后,家庭前后的堡壘開始坍塌,接下來家風敗壞,青年一輩不再懂得尊敬老人,那些年輕人可以為一點小事打罵老人,辱罵自己叔輩。同宗同族的親情在逐漸消失,弄不好兄弟妯娌之間,為了一點經濟糾紛,可以仇深似海,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正在淡忘和消失,個人主義、利益關系成了生活的主體情緒。
第七個問題,鄉土能否重建。
那個老支書在思考六七十年代的農村輝煌能否再現,當時城市的青年都在吶喊到農村去,那時當地的農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如今都在退化。但實際上,現在鄉村的敗落幾乎已成不可阻擋的趨勢,鄉村的能人和各種資源都在外流,跳出農門已是大趨勢,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他們的志向便是離開家鄉,本來考大學是一條捷徑,現在外出打工是一條便道,其結果只能是鄉村逐漸衰落。
當然國家精準扶貧惠農的措施和政策正在不斷深入,怎么使人們真正感到中國的農村大有希望,這一點與六、七十年代比,人們的心理狀態有一個很大的落差。以上稿源摘錄自邵陽樂園。
我讀過好幾篇農村基層已退休的老干部的文章,與本文都有同感,大多數都是一片衰敗的感覺,從梁鴻所寫南陽的梁莊,到如今這篇關于邵陽的農村,都是如此,讀農民打工的作品,也是悲愴的感覺。農村的問題遠不止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那些,還有如農村封建迷信的泛濫,舊習俗的回潮,婚喪嫁娶的禮俗給農民生活帶來很大困難,這里我想補充甘肅合水縣法院在今年8月12日發布了那里高額彩禮的調查,那里全縣平均彩禮從2012年的7萬左右攀升到2016年底的15萬左右。文章中說:
【全縣城鄉平均彩禮從2012年的7萬元左右攀升到2016年底的15萬元左右。農村最高彩禮已達到20萬元左右,城鎮最高彩禮也達到12萬元左右。……如毗鄰寧縣貧困山區鄉鎮盤克鄉的段家集、肖咀兩個鄉鎮,彩禮最高的已達20萬元左右,最低也在15萬元左右。在條件較好的何家畔、吉峴和西華池鎮等前塬鄉鎮和縣城,日前平均彩禮在10-15萬元左右,最低在7萬元左右。高額彩禮對于當前人均年收入7000元的農村家庭來說,相當于一個勞動力近20--30年的積蓄。高額彩禮增加了男方婚后家庭經濟負擔,因婚致貧成為農村部分家庭返貧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容易引發離婚等新的民事糾紛,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這件事,我可以用身邊保姆的經歷作參照,小荀家在安徽涇縣農村,她兒子25歲了,經親戚介紹,談戀愛要結婚了,女方要求必須要在縣城買房,于是小荀東湊西借花了30萬元在城里買了一室一廳的公寓房,今年10月要結婚了,女方開口要彩禮八萬八千八百元,保姆為此發愁了,她兒子在工廠勞動,月收入只有2500元,只夠自己生活,小荀在我家打工十年,積蓄的錢在農村蓋了二開間三層的小洋樓。我問她彩禮能否分期付,她說講不出口。事實上不僅彩禮,迎親下車,便要送一萬元紅包,然后選日子辦酒又是一大筆開支,不知要辦幾桌。小荀夫婦兩年收入不過八九萬元,媳婦沒有工作,如今已懷孕三個月了,到明年抱孫子,往后這日子怎么過啊!我心里想,為什么不如建國初期那時候,全國上下搞一次宣傳婚姻法的運動。實際上,年輕人的婚姻問題是如此,在城里打工要結婚,也沒有辦法自力更生結婚生孩子。我接觸到一個打工仔,他沒有父母的支持,自己在上海打工四年,今年已經30歲了,工資只夠個人的日常生活。結婚與養兒育女的事根本擺不到議事日程,從勞動力再生產這個起碼的要求,也無法實現。他在日資的便利店工作,作為兼職人員,沒有三金,即養老、醫療、住房,那么等像他這樣的年紀大以后怎么辦,他們生病醫療費用怎么辦?他們的居住問題怎么辦?這些年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現在到拐點了,如果70后80后進入老年,整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問題勢必擺在我們國家面前,那時青壯年的勞動力從哪兒來啊!這可不是我杞人憂天,如何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此外每家每年人情上的開支便是一大筆數字,還有一些黑惡勢力與一些鄉鎮政權的結合,欺壓百姓。此外留守兒童的問題,比上面文章中所說要嚴重得多。看看這許多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這幾十年我們農村工作中的“三農”問題,多少年來,年年發一號文件,卻改變不了農村的頹勢。這些年浙江的后陳經驗,縉云縣的經驗,貴州塘約道路,都是新時期農村如何重新組織起來的好經驗,都是重拾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生動的體現,這就看我們如何去推廣這些好經驗。當然這還需要培養一支好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否則再好的經也會被念歪。
《毛澤東年譜》記載,1963年5月11日晚上,毛主席召集周恩來、彭真、各中央局第一書記開會,毛澤東同與會者一起進餐時說:《紅樓夢》主要是寫四大家族統治的歷史,賈、王、史、薛。又說一言興邦,就是精神變為物質。進餐后,毛澤東說:要在日常工作中講哲學。還是要破除迷信,但是不要像前幾年那樣,連不該破的也破了,不要破除了科學,比如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毛主席在這里講了“一言興邦”,那是孔子講的話,出自《論語·子路》,孔子的原話是“一言而可以興邦”,還說了“一言而可以喪邦”。這兩句話是相對立的,那么什么樣的話可以“一言興邦”,什么樣的話會“一言喪邦”呢?關鍵是這個講話的思想政治路線對了,經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發展,那就是一言而可以興邦。這幾十年關于農村問題的實踐,就可以用來檢驗一下那些農業部門的領導人和參謀人員,在那時講的那些言和行。如何抱著兩點論,有分析地看待他們成績的一面,和導致今天農村如此局面的失誤的一面。我們不能做那種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地否定一切,那樣的方法是片面性和形而上學,這樣的結論,在歷史上從來是站不住腳的,歷史會用時間來證明這一點。一個階段的工作之得在哪里,失又在哪里,這些年經濟的發展大家都看得到,實際是農村支援城市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農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農民工是從從村來的,人口紅利來自農民工進城打工,土地資源是從農村來的,地方建設的土地財政來源于農村土地。然而農業畢竟是我們的基礎,基礎不牢的話,地動山搖。過去是農村支援城市,現在應該城市反哺農村,再不能從農村抽血了。一個時代的發展,總是可以分析,有得有失。下一個時代的發展,只能從前面一個時代之失出發,努力解決和處理好前人留下來的問題,才能繼續前進,或許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機會。這不是走回頭路,而是在處理好過去遺留問題的基礎上,如何而今邁步從頭越的事。從更長的歷史時期看,如果細究一下,任何時期都是有得有失的啊!即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在歷史上曾留下豐功偉績的風流人物,他們哪個沒有失誤,有的還是重大錯誤,對他們的失誤,過去我講歷史課,提到這些人物時,從來就是毫不客氣地認真分析他們的失誤,比如曹操,他自己便從不諱言赤壁之戰的失誤,這是大丈夫光明磊落的表現。那并不會影響他們的偉大聲譽。毛主席對自己一生,也是有分析的,講過三七開。有失誤就承認,偉人仍是偉人。經過一定時間,總要不斷地對已經過去的那段時期做一點回頭看的工作,總結一下這個時期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它總離不開正負兩點,得與失以及經驗與教訓這樣的兩點分析,至于在得失問題上,還有究竟誰得誰失,這個誰,是多數還是少數,從時間上看,還有眼前與長遠的關系,不能只顧眼前而犧牲長遠。總不能吃了祖宗飯,再吃子孫飯吧,發展總還有一個可持續性的問題。再說從全局看,究竟是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的問題,都要具體分析。而且這樣的回頭看,總要反復多次,為什么?因為每一次回頭看時,還是會受到各種局限的,有資料上的局限,有利益關系的局限,有思維方法上的局限,有各種主觀上和情感上的思想包袱之局限,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完全生活在真空中,不受到任何利益關系的牽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還可能在回顧中有新的發現。其實這和寫作一樣,一篇好文章,一首傳誦久遠的好詩詞,在用字遣詞上總要反復地推敲,惟其如此,才能傳之久遠。所以必須多次反復審視,才能接近歷史的本真。這世上永遠沒有一錘子定音的事,這音只能讓歷史的過程慢慢為其作出定論。從黨史上看,對各個歷史階段的認識都是這么做的,這正是我們黨得以長盛不衰的根基所在,否則的話,我們便無法更好地繼續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