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自分田到戶以來,中國農村普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農民成為一片散沙,村集體活動難以組織,農村公共服務缺位;二是農戶各自為營,由于生產資料商品化和勞動力外出,農業生產越來越化學化和資本化。位于黑龍江五常市的新莊村則是一個另類。在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帶領下,這個村子從90年代開始就將村民組織起來抱團取暖,而且已經有10年的有機水稻生產實踐。
從村書記劉清泉作屯長時修屯內道路和統一提水灌溉開始,新莊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建起了節能住宅小區,修起了沼氣池,推廣了衛生廁所,還解決了垃圾分類問題。此后,新莊村的基層組織不僅組織農戶從事有機生產,還開展了資金互助、聯合購銷、有機訂單、農機作業和農產品加工五項服務。農村社會服務也從無到有。新莊村不僅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工會,為外出務工的村民維權,還陸續成立了老年人協會、殘疾人協會、環保志愿者協會、家長協會,發現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為國家政策的對接找到了主體。新莊村的另類實踐源于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源于在基層組織和農民的互動中體現基層民主,源于在組織農民時合理利用和改造鄉村文化,也源于對生態農業/文明和可持續理念的遠見和長期堅持。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在新莊村停留了2天,和村書記劉清泉進行了3次共10小時的訪談,現按照主題分兩次將訪談內容在食物主權推送。推送中的文字盡量保留了劉書記的原話,希望以此展現18年來,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組織農民、發展有機農業、改善農村面貌的工作歷程,以及一個農村帶頭人的腳踏實地、接地氣的工作態度。
本期內容是劉書記做屯長時(1995-1999)的工作經歷。通過修建屯內道路和統一提水,新莊村不僅埋下集體的種子,也形成了民主議事的傳統,鄉村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也初見成效。與分田到戶之后的眾多村莊不同,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新莊村的社會、文化和生態建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正文
一、集體修路、統一提水:
民主議事成雛形,村民抱團有信心
我9歲開始上學,求學經歷一直都正常,但是在高中的時候遇到不順利。我當時就讀于市里最好的實驗中學,1990年高考的時候以一分之差錯過大學,1991、1992年復讀考入師專。入學之后發現大學和自己想象的有差距,于是退學回到家里種地。
1992年回村之后,我放過鵝、養過魚、種過菜。1994年老書記看我寫字、算賬清楚,就讓我做治安員,后來做屯長。治安員是村里最小的干部,但是什么事都要管,村里人發生糾紛了或者雞鴨鵝進地里了,都歸我負責。
1995年我開始做屯長,主要成就總結起來就是三年修了九條路(把原來的泥土路改為砂石路)和保障水田統一提水灌溉。這時候已經埋下了集體的種子。我們通過修路和統一提水讓大伙知道沒有集體不行。
比如修路需要集體組織,因為這是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集體在統一灌溉上也有優勢。修路的錢上邊(政府)沒有出,由屯里人出。以出勞力為主,一家拉三車料;如果你家不拉,讓別人拉,你就攤錢,這樣做照顧了那些沒車、沒馬和沒人力的家庭。
統一提水灌溉也一樣。生產隊的時候實行統一提水,解散集體之后(分隊)一家分了一條地,一畝、兩畝。如果單獨的大河提水費用很高,統一提水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費用。這里有一百來戶,如果家家打個井,面積大了還可以,面積小了得不償失,算不上賬。如果自己單獨買泵,什么費用都高。這時候你會發現集體的力量是不可代替的。大河有水小河滿,我這個總壕抽出來的水,一百家同時可以放。這不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因為農民地少,不值得自己架電、買柴油、買水泵。
統一灌溉通過土地面積的大小攤錢,這里做的主要工作是租泵架線,用工分段清壕,一畝地分五米,不出工我們就統一雇出去。這樣一來,勞動力多的家庭可以掙錢,沒有勞動力的家庭也認可出錢。
運行到后面的時候,二河鄉的其他村子管理不善,全都黃了。農民的自私導致了便宜一定要占,出工出力就感覺不合適,我兩口人怎么能和你五口人一樣出?大家都這樣談來談去,如果沒有人出來主持正義,自然就讓反面的聲音占了上風,好事就沒有辦法辦了。
通過修路和統一提水灌溉,我們當年養成了給村民開會的傳統,(也解決了前面提到的問題)。那時候農村都是草房,草房就是3間,進屋就是兩個大灶坑,兩個門對著,我在廚房一喊,三個屋都能聽見。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在一個村民家開會,夏天窗子都開著,在外面站著就能聽見。一張羅開會,大伙都去。當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講規矩,都抽煙。以前人窮的時候都抽旱煙,自己買的煙葉用報紙卷,不像現在抽煙卷。那時候煙卷還是年輕人抽的,而且很便宜,哈爾濱只有一塊五,那時候兩塊錢的煙是貴煙。我每開一次會嗓子就啞了,因為煙鬼太多,越是人多的時候越抽煙。我開會的時候得喊,呼氣、吸氣的,嗓子就啞了。就在那樣的環境里我們和大家議事,今天的民主管理在當年就有了雛形。這并不是上面有規定,而是我感覺大伙的事大伙應該都知道,公開透明。
民主是什么?無非是把程序總結出來了,變成了一種套路,細化規定應該怎么議事。當年(開會)沒有這種儀式和形式。(我們就和大伙講)看村里的道,沒法走,下雨的時候雨在道上流,兩邊沒壕溝,柴火、拴老牛都把公共道路占了,夏天的時候臭氣熏天,下雨的時候糞水直流,我們大伙出行都很不方便。修好了道,一方面大伙出行方便,還有一個,給外人也留好印象。人家屯的道路都干凈,咱們呢?(如果不修路)時間一長, 相對象都受影響,人家心里都冰涼,多埋汰啊。(這樣說)很容易打動村民,(之后)無非是細節問題,咋談錢、咋干活。(這時候)大伙就有怨言:過去我也沒少干,干咋地,干了不是也白干嗎?沒干的也沒攤錢。他心里就會不平衡。如果大家都參與進來,透明度都很高。你干,我們(屯里)計車、計人,公開,這樣就把事情張羅起來了。
三年修九條巷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是大伙出行比較方便,下雨之后可以穿拖鞋,從此可以告別靴子,感覺到這個修道有好處。另一方面,老百姓對抱團有了信心,能夠張羅點事呢,張羅起來還挺好呢。再號召其他事的時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什么是民主?不要把它想得高大上,最高級別形式,什么是最高級別形式?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社會最高類型的民主。 但是農民從古到今,小的時候在家里議事,今天這個事咱們分工,老大干啥、老二干啥,大伙看有沒有意見。這是家里,這里面有家長,當父親的就是自然的家長,有爺爺的時候還可以參考,四世同堂就是一大幫、一個家族。再往外延展就是宗族,姓劉的現在樹大分支已經分十個家。咱們開個家庭會,咱們家族現在要挪墳,這里涉及的人要出錢,怎么出,大家七嘴八牙地就得提,我不同意,或者我不應該攤這么多。最后大家都是一個尺子,大伙就不知聲了。農民本來就有這個傳統。
為什么我說鄉村文化是生態、鄉村文化在社會治理當中的作用不可代替,多清楚啊。過去的文化基礎、歷史傳統一樣都不缺,只是后來我們搞了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把這些東西給丟掉了,我們認為沒用了。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最近大家在討論塘約道路。我認為,塘約道路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是象征意義怎么了?過去談集體,大伙都說閉嘴,你就不要再講了,你都落后到這種程度了,你還給我講什么?今天不是。今天大伙在證明塘約變成了第三條道路。今天的集體,此集體非彼集體,此集體和當時人民公社時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有著本質的不同,和今天的集體化道路——雖然沒分但是體制又和過去有別——也不同。今天的集體化一定是新時期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同時解決了個體永遠無法解決的所有制和組織形式的問題。
二、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需要組織
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不是農民自己能夠做得了的,都需要組織。過去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職能鞭長莫及。黨支部有兩方面的職能,一是政治功能,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二是服務型黨支部的建設,為民、務實、清廉。說來說去,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除了上面的領導,還要靠服務群體的認可,否則就沒有抓手。過去靠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對于一個團隊來說,戰斗堡壘作用是靠個體的先鋒模范作用達到的。在做的時候你會感到孤掌難鳴,因為現在的農民“散”,也不像企業可以控制工資、待遇。農民價值觀、思維、信仰都呈現多樣化,他們的經歷和閱歷決定了他們的差異。外出的農民工和老守田園的人不同,個人種植和規模大戶的需求不同。你面對的是這樣的現實。所以我們要以新方式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以前是行政村、自然屯的行政劃分,今天則以人群劃分,分為婦女、老人、孩子、復轉軍人、殘疾人、活蹦亂跳的年輕人,所以有6個協會:老年人協會、計劃生育協會、殘疾人協會、學生家長協會、優撫協會和環保志愿者協會。這些協會做三件事:社會保障、文化建設、環境衛生。
社會保障:現在有很多扶持三農的政策,包括新農合、新農保、殘疾人保障、住房補貼、扶貧。這些政策靠誰來落實?只靠黨員干部就會感到是被動應付。但是現在,在評五保戶、低保戶的時候,老年協會可以在自己的團隊中找,因為這些人就在這個群體里。這個人群有大致相同的利益訴求和需求。同齡人、同性別的家庭婦女在做生育關懷、生殖保健、兩癌篩查的時候就容易了。這就等于黨支部的觸角延伸,建立了一個新載體,就等于有抓手。雖然地散了,人心也散了,但是這些組織和活動把人們重新聚攏在一起。我們有包餃子、發月餅、評比活動(孝敬公婆的好兒媳、環境衛生示范戶等十佳文明戶)。這樣國家的政策就可以很好對接,對接不好可能出現偏親向友、假公濟私、一言堂,甚至出現村霸。
文化建設:通過這些組織我們搞了9屆運動會、6屆科普普法,還有唱紅歌、講故事的比賽,我們還有村志、村報、村歌(守望幸福)、網站、秧歌隊、廣場舞隊,這些都獲過獎。計生工作獲得過國家獎勵,廣場舞和秧歌隊在比賽里都是前三名。榮譽、名次的背后是人們抱團,團結、互助,講協調和配合。
村民們正在為市里的秧歌匯演排練
環境衛生:這看起來是簡單、可以忽略不計的話題??墒俏艺J為,在農村能把環境衛生解決好就什么都能解決好,北方農村尤其如此。農村不能像城市一樣有專項資金,設計成某一樣,而要農民自發覺悟。我在環境衛生、垃圾清理和廁所改造方面我都可以說有專業素養了。
人們不好意思談廁所,認為這是私密空間,難以啟齒。但是,廁所相當于城市下水道,能看治理水平和人的良心。城市暴雨的時候淹車、淹人,這就是因為治理的時候只管上面多么好看,要政績、想升官,不關注地下的部分。花這些錢的時候沒人看得見,但是出事的時候就都看見了。如果連廁所文明都徹底改掉,千百年文明就能脫胎換骨了。廁所很重要,北方露天旱廁冬天冷、夏天臟、進來出去都不方便。農村變化天翻地覆,但是廁所還是濤聲依舊,這說不過去??倳浀窖舆呎剮锩?,但是太多地方政府官員都不關注。不是農民不想改,但是廁所沒有溫度就上凍,有溫度就花錢,要產生費用,再加上觀念落后。廁所不僅是臟, 廁所水污染地表水還會產生更多危害。我們老人習慣出去上廁所,但是冬天下雪上凍以后,地面的一小塊冰就可能讓老人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腦震蕩甚至沒命了。如果改為室內廁所就會很方便。
我們村這次改完之后50%就變成室內廁所,以后因為從眾心理,改變就會產生,這和原來自來水改造一樣。所以,環境改造人,人也在改造環境。廁所改造有兩種方式,一是有下水道建水沖式,農村建下水道和滲井都沒有問題。二是露天旱廁改衛生廁所或者生態廁所。衛生廁所可以防滲漏,不污染地下水,而且可以解決干濕分離問題。生態廁所可以栽花、種樹,發酵之后做肥料。
廁所改造需要引領,在農村一個挑頭的團隊很重要。我們把改廁和垃圾分類作為比賽的選擇題和問答題。新農村建設時,我們在村委會旁邊修建了一個24戶的小區,村民可以出錢購買。這些房子安裝的是室內廁所,有的村民卻因此就不買這房了。有的老人對室內廁所不理解,認為廁所在外邊是天經地義的。他們觀念要改造,然后才是習慣。當然,設備、資金也要配套,還要根據農民的需求設置傻瓜程序,簡單、實用。
環境衛生還需要改造糞堆。現在的農民對于糞堆已經很淡化了。我領志愿者在清理垃圾的時候,發現農民把草木灰、廚余、紙片、磚頭瓦塊用車推、用桶拎、挑著往臟的地方倒,自己家收拾得干干凈凈,污染了公共環境。我和大家建議建糞堆,大家說沒地方、埋汰、有味。后來我在自家廁所旁邊建了一個磚墻糞堆,往里面倒廚余垃圾、湯湯水水、剩飯剩菜、摘菜剩的邊角廢料、鍋爐和灶坑里的草木灰、廁所處理出的人糞尿。凡是能燒的垃圾,柴草、秸稈、紙片、塑料,撿起來在灶坑一把燒掉,還能取暖,沒污染。糞堆、草木灰可以做肥料,磚頭瓦塊、玻璃碎碴、水泥廢料拉倒田間路上墊坑。易拉罐、礦泉水瓶可以收集起來賣掉,雖然賣不了多少錢,但是可以減少污染。通過簡單的幾項發現農村的垃圾是可以解決的、可以循環的、可以找到去處的。
這些在城市可能不能實現,比如哪里可以墊磚頭瓦片,哪里可以燒掉垃圾,哪里可以建糞堆?所以,農村的生產生活決定了農村可以不產生垃圾,農村臟亂差現象可以改造。
用紅磚剛建好的糞堆
有了理論,具體執行靠農民自己,還要利用農民的從眾心理和鄉村文化,有組織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選出垃圾分類示范戶,黨員帶頭、干凈戶帶頭,發200塊紅磚給他們重建糞堆。然后發發酵機、發除味機。我們還評選庭院衛生示范戶,看誰家溝清了、樹栽了、草除了、道干凈,物品擺放整齊,獎勵耙子、掃把、鐵鍬,叉子、雪鏟。每個屯都有標兵戶,發一副手套,多出20塊錢來。他們挺有面子,而且這些工具很實用。因為從眾心理,其他沒得的,看見可以受引導。我們有組織地去張羅這件事,問題就能夠解決。所以,為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我們在社會、文化、生態層面都要做。
組織化程度提高的另一個表現是工會的建立。工會和農民有什么關系?工會有八個字“組織起來、切實維權”?,F在三農已經變成四農,還要加上農民工。本村3000人口中1200人外出務工,戶籍、老人、妻子、孩子、土地還在村里。在外面過去遇到是擇業難問題,后來是勞資糾紛、人身傷害的問題,再后來是技術工種的問題。他們還面臨家里人的問題,包括就業、養老、上學、生病治療報銷問題。土地不種了要流轉,國家政策的兌現,男的不在家,女的能不能辦得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要發現需求,視而不見就會覺得沒有需求。2005年我們是全省第一個成立工會。過去是個體維權,有姐妹兄弟、父母、同事幫忙,現在是有組織的維權。我不是他大哥,而是工會主席,我們是一個工會組織為我們的社員維權,理直氣壯。這就是組織起來的好處。為什么強調組織?因為農民是一盤散沙,開始以為分產到戶就能解決全面的問題,后來發現生產都遇到了瓶頸,所以才有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在生產之外的生活、文化、國家政策兌現、特殊群體保護都需要有組織。
延伸閱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