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人民網頭條:貴州安順塘約村——村民為股民,青山變金山

李瑞橋等 · 2017-07-11 · 來源:人民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原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昂揚奮進,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偉大祖國的日新月異,觸摸到了發乎內心的滿滿獲得感。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黨的十九大將在今年召開。人民網特別推出“喜迎十九大、觸摸獲得感”專題報道欄目,匯納人民網記者深入鄉村、街道、學校、醫院、哨所等基層的所見所聞,用記者的筆觸、鏡頭、圖片、視頻,講述沾滿泥土、飽含露珠、帶著溫度的鮮活故事,反映基層改革發展的喜人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真實感受。希望用這些小小的故事,編織成美麗的花環,獻給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村子成了‘小康示范村’,發展一年比一年好。既然是‘示范’,總要有人來‘試’,才知道走怎樣的道路合適。”5月份,貴州省級“小康示范村”、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的民生監督員張昌友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外地的食用菌搬進村里的大棚。“我們村以前窮,很多東西不敢去試;現在日子好過了,人的膽子越來越大。這種食用菌如果試種成功,將在全村進行規模化種植。”

  走進塘約村,綠水青山環繞,處處透著美:寬闊的馬路、成片的洋房、靚麗的環境,小橋流水相互交融……這些,讓人很難想到,3年前,塘約村還是國家二類貧困村,當時的人均純收入還不足4000元。2014年6月的一場洪災,更是幾乎將本就貧困的塘約村變為廢墟。

  “田地被沖毀了,房子也倒塌了,到處凌亂不堪,村民一貧如洗,看不到路在何方?” 塘約村村支部書記左文學回憶道,“水災后,大家都在問,以后的日子怎么過?唯有重建家園。怎么建?抱團發展才是出路。于是我們走上了集體化道路。”

水災過后,塘約人重建家園后的新貌。王欽 攝

塘約村的蓮藕種植基地

  土地集中經營,農民加入合作社變“股民”

  洪災過后,塘約人“痛定思痛”,轉變發展觀念。當時,解決土地問題,一時之間成了村民議論的“焦點”:“繼續守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日子沒法過,不如找公司來承包全村土地,全村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有村民如此提議。但也有人提出異議,“打工終歸不長久,以后老了還得回來,而且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村莊還是村莊嗎?”

  “必須將土地集中起來,由村集體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全村脫貧致富。”塘約村開展了半個月的大討論,最終決定走農村改革道路,進行集體化發展。村民紛紛響應,踴躍入社,變身股東。

  短短3年時間,塘約村90%的農戶都加入了合作社,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農村房屋、小型水利、農村集體財產等“七權同確”后,集中全村土地4200余畝,探索實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發展脆紅李、蓮藕、山雞等種養殖產業,并按照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的比例分配經營所得,實現三方共贏。

  “我家的6畝土地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2016年僅土地流轉和分紅就分到5800元。”48歲的李金全說,盤活土地資源帶來的收益和之前的種地收入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在土地沒入股之前,李金全一家只能圍著6畝土地“轉”,一年攢不下幾個錢;現在與合作社一起發展,全家的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

“窮則思變”4個紅彤彤的大字立在塘約村口。王欽 攝

塘約村干凈整潔的道路。孫遠桃 攝

  環境美了,路通了,商店還能“流動”了

  塘約村因水而毀因水而變因水而興,塘約人對水的感情,是復雜的。村民李振華說:“那年洪災時,家里灌進水,麻袋裝的糧食,被水全部浸壞,損失慘重;經歷過水災后,村莊因水而改變,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塘約有含義,意在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駐村干部王璐說,塘約村的發展,一直圍繞“變”字轉,窮到底了,什么都不怕,有想法就放手去干,塘約人共同找出路,修路修渠修房子,改變激發了鄉村活力。

  路不通,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那時候,村民到鎮上,要繞道很遠,來回要花3個多小時,現在通村路修到家門口,村里到鎮上只需10來分鐘。”83歲的楊才林直言:“一直沒有想過,塘約會變得如此好。”

  交通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人的感受上,還體現在業態轉型上。和城市相比,塘約村沒有太多的實體商店,卻涌現出了一大批村淘點和流動商店。個體戶張文筆看到商機,將在外地學到的釀酒技術帶回村里,自釀米酒和包谷酒,每天用三輪車拉著走村串寨,一天凈賺兩三百元。

  如今的塘約,荷塘飄香、菜園蓬勃、民居靚麗、道路寬闊,基礎設施完善了,每天車輛在村里穿梭,農民不出門,就可以買到蔬菜水果等商品,物質文化更加豐富。返鄉,已成為外出打工者的新選擇。

塘約村口蜿蜒而過的河流。韋瀟 攝

塘約村民從大棚里采摘的新鮮香菇。韋瀟 攝

塘約村民楊興發說起家鄉的變化笑容滿面。孫遠桃 攝

  名聲大了,旅游旺了,發展出路在于集體化

  這些年,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土地流轉分紅、合作社內部就業等方式,讓曾經的國家二類貧困村一躍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破萬元的小康村。村民沒想到,塘約村名聲大了,竟然還可以聚財。

  絡繹不絕的考察團來到塘約,將人氣變成了財氣。2016年8月,張玲離開呆了12年的貴陽,將自家住房的一樓改成農家樂,月收入輕松就到2萬元。4名村民在張玲的農家樂打工,每月每人收入2000元,不用出遠門就有工錢拿,還能照顧和陪伴家人。

  彭珍祥,在外務工20年,沒掙到錢。“外面的日子不好過,聽說村里搞改革,迫不及待地就回來了。”彭珍祥回村后,買了一輛貨車,每年拉貨的收入有近10萬元;妻子在村里擺小吃攤,每月收入可供家庭開銷;5畝田地全部入股,第一次就拿到了保底分紅金4500元。“現在一年下來,家里還存了幾萬塊錢,比打工的時候好多了。”

  很多外來游客由衷感嘆塘約村從里到外的美。“農村不比城市差,以往都是我們羨慕城里人,現在是城里人羨慕咱們農村人,周末就喜歡來這里‘透透氣’。” 塘約村民楊興發指著馬路兩邊的路燈笑著說,“瞧,現在的日子好過著呢,城里有的,農村也有。”

  徜徉在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上,塘約村處處彰顯出新農村的富裕氣息。在村口,“窮則思變”4個紅彤彤的大字立在山頭,見證了3年來塘約村由“窮”到“變”的歷程;而“窮則思變”的精神,正在引領塘約村集體化發展新路越走越廣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布衣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AV网站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 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丝袜 | 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