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生態農業的九大優勢
生態農業:
由于工作的關系,筆者經常被問到什么樣的農業才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有機農業有什么區別?生態農業是不是回歸到原始農業?由于不了解生態農業內涵,加上有人刻意誤解,生態農業在一些特殊語境里,成為落后、低產、低效的代名詞,而他們唯一承認的是生態農業是環保的。
如果僅僅因為環保而發展的農業,而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這樣的農業顯然沒有推廣的必要。實際上,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智慧基礎上,利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科學技術提升的一類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涉及的范圍很廣,農林牧副漁都會涉及,但在每一個環節都有物種的貢獻,都有從事該行業的農民的貢獻。生態農業的幾個典型特點是: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多樣性的物種、大大減少乃至杜絕農藥、化肥、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生態農業具有以下九大優勢:
優勢一,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零面源污染。沒有健康的生態農業無從談生態農業。農業重點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的,盡量不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主要是應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如果發展生態農業,將目前90%以上的農藥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來,對產量影響并不大。
優勢二,質量高,口感好,很少農藥殘留或零農殘。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學物質非常少,且盡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凈能力,以大量的有機肥為主,這樣的農業產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紀50-70出生的年代小時候的味道。最終產品是經得起農藥殘留檢測的。如果農產品后期檢測出多種農藥殘留,那根本就不能稱生態農業。
優勢三,單位土地經濟效益高。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學辦法種地,雖然產量相對高,但價格便宜,有時市場不好還會爛在地里,資源浪費嚴重。提高經濟效益的辦理有兩種,要么繼續擴大土地規模,但質量不提高價格不變,使經營者有利可圖;要么提高產品質量,價位提高,加上生態農業不減產,一畝效益等于幾畝,這樣的話,對于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好事。前者購買了放心食品,保護了自身與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優質勞動。
優勢四,種養結合,種植多樣化,間作套種,立體種植。這是生態農業的最大優點。生態農業的大量肥料來自系統本身,六畜興旺才能五谷豐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積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種類,豆科與禾本科植物間作套種,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源,立體種植也能夠實現。生態農業的食物多樣性是其他農業方式做不能比擬的。物種多樣性豐富,系統就穩定,抗風險能力就高。據筆者粗略估計,在北方一個千人左右的存在,可以提供的食物種類近百種,而美國農業模式,幾百甚至幾千平方公里內只能生產一兩種食物,要么玉米要么小麥。不要說搞間作套種,就是聯茬種植業做不到,他們的農業根本就沒有人氣,幾十平方公里難見到一個人。
優勢五,生態農業產量高。生態農業產量并不低,由于用地養地,被帶走的養分通過有機肥或少量化肥補充,更關鍵的是,由于化學物質少,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豐富,這些生物就間接將土壤中的礦物質釋放出來,供植物根系吸收。這樣模式下,如果堅持長期樣地,產量是穩步增加的。9年實踐,我們已經成功將低產田改變成高產穩產的噸糧田,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們連農藥化肥都沒有用。
優勢六,全面提高水分與養分利用效益,節約資源,不產生浪費。由于生態農業尊重動植物生長規律,因地制宜,根據農業的氣候特點安排種植和養殖,重在與自然規律相一致,遵守24節氣的農時,其水分、養分利用效率高,加上有飼養的動物,鄉村餐余和作物秸稈都能夠利用,增加了資源利用效率。所有這一切要實現,必須有人氣,人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優勢七,增加了動物福利,讓動物快樂少生病少用藥少用抗生素。生態農業拒絕集約化養殖,讓動物們盡量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長,盡量接地氣,互相嘻戲并快樂生長,這就增加了動物福利,從源頭減少乃至杜絕了獸藥和抗生素使用。如草原養的雞很少生病,還捎帶控制了草原蟲害。
優勢八,實現耕地固碳,由碳排放逆轉為碳吸收。據我們研究現代農業模式下,每公頃每年釋放二氧化碳當量2.7噸,而有機農業8.8噸。這就是說,減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機質,可將溫室氣體埋藏到地下,這個功能是生態農業的副產物。
優勢九,生態農業可全面帶動農民就業。由于優質優價,加上生態環境優美,對城市人群有很強的吸引力。農業要素容易變成商業要素,從養殖到種植,從收獲到加工,從加工到銷售,從餐飲到觀光旅游,從保健到養生到養老,鄉村可以就地城鎮化,吸引農二代、大學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業。這樣的話,遍布全國的400萬個鄉村如發展生態農業,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然生態農業有沒有缺點呢?當然有,那就是要花費的勞動力多,農忙季節活重活累,農民多不愿意采用。我們正在研究一些方法,減少勞動力投入,如打農藥的活基本可以停了,用機械播種與收獲等。更關鍵的是,只要比較效益高,農民就會投入勞動。如果進城打工不如在地里刨得多,他們就不愿進城打工。
以下幾種農業模式,由于嚴重違背了生態學乃至生物學規模,不是生態農業:
一是反季節蔬菜大棚。該類農業模式將作物與自然隔開,內部高溫高濕環境成為植物的逆境,離不開農藥化肥和除草劑,不是生態農業提出的模式。
二是集約化單一種植。這類就是美國式家庭大農場模式,每戶農民經營土地幾千乃至幾萬英畝,但種植多樣性下降,投入的機械、化肥、農藥、除草劑少,環境代價大,產品口感差,周圍鳥類都停止了叫聲。這是沒有人氣的農業,適合為動物生產飼料。美國將這種農業模式生產的糧食多用于出口、做飼料、或做工業原料,當然他們也自己吃。
三地膜覆蓋的農業。地膜無法降解,增加的了環境污染。這種模式一邊生產食物,一邊生長致癌物,是必須叫停的農業模式。目前很多歐洲國家早已叫停了該“殺雞取卵”的短視農業模式。
四是轉基因農業。轉基因嚴重違背生物學規律,種子被人壟斷,還捆綁專門的農藥、化肥、除草劑,是與生態農業格格不入的,因此轉基因農業根本不能叫生態農業。有些單位將研發的轉基因作物,只在頭幾年減少了少量的農藥,就匆忙宣布他們是綠色的是生態的,實在是玷污了生態這個詞匯。
五是工廠化農業。包括集約化養殖場、工程化溫室大棚、無土栽培農業,這些農藥模式雖可減少一點人工,實現快速繁殖,但嚴重違背了動物福利,生產的食品營養差,農殘高,抗生素含量高,對地下水環境造成潛在的污染,這顯然也不是生態農業。
最后再簡單談一下有機農業和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是農藥化肥都不用的生態農業,其標準是國家規定的,發展有機農業的環保功能更明顯。各地還有搞的自然農法農業或天然農業,生態肯定是很生態,但如果產量不能大幅度提升的話,其做法就值得進一步商榷了。
作者: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