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片思考我可是費了不少力氣,構思一周,有兩次都寫了1000多字就寫不下去了,全部刪掉,重新開始寫,還是寫不下去,總覺得心里有好多話要說,可當寫的時候不知從何說起,無奈暫且擱置。坐在電腦前,順手看了《羅崗、郭春林、毛晨雨 :“返鄉體”落潮后,鄉村何為?》,看了陜西農工部長魏延安的《弱水三千取一瓢--2016年我的讀書與寫作》,還看了幾篇微信推送的其他文章,此刻,我的內心漸趨于平靜,在鍵盤上敲打著我要寫的思考。
我個人容易激動,容易興奮,又容易暴躁,雖經生活的歷練已然平息很多,但當腦袋里或者生活里來了刺激我神經的事情時,我還是會熱血一陣。今年從過年開始朋友圈陸續也出現了好多“返鄉體”的文章,有觀察,有思考,當然也有抱怨農村人情冷漠,風俗墮落的文章,發出農村何為的感嘆!我也就順便看了看,心里并沒有起多少波瀾,然而正月初六七以后,身邊的好多中年農民迫于生存的壓力都外出打工了,男的,女的都有。因為農民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蘋果行情連著兩三年每況愈下,靠種地務農的收入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生活的開支,所以農民只能背井離鄉,去城里打工了。
看到此想到這幾年“博士們”(此處泛指那些利用假期回到家鄉將所聞所感寫的文章且產生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們)的返鄉觀察,頓覺有好多話要說,卻不知道從哪兒說起,也有可能是這一年多怠于寫作的緣故,寫了感覺言不達意,刪了,再寫,感覺還是言不達意,看了上面提到的幾篇文章之后,才感覺表達清楚即可。
一、“博士們”為什么要返鄉呢?
實際上每年利用年假機會返鄉的不是只有“博士們”,伴隨他們一塊回到農村的還有那些打工的農民子弟,相比較于打工群體,“博士們”肯定是少數。博士們返鄉多是衣錦懷鄉,這部分人回到農村的訴求是看望親戚朋友,希望離開繁華的城市在農村找到一片靜謐,又能看到家鄉的美,這部分人回來喜歡走親戚,喜歡農村人之間美好的情誼,希望將自己的“鄉愁”可以寄托于此。打工子弟則往往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里,想法很簡單,過年了放假了,回家看看父母,也很少走親戚,沒事就是在家里吃了睡,睡醒了玩玩,餓了繼續吃,等到上班的日子拖著攢足的勁去城里謀生。
二、“博士們”的進城與農民的進城
毋庸置疑,博士們返鄉只是暫時的,新年一過,他們就要立即返回城里,上班工作,掙錢過日子。農民進城也一樣,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我們這里進城的農民多了,這些農民家里還有大片的果園,且都已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迫于生存的壓力也都選擇進了城。實際上不管兩者有多大區別,最后選擇進城都是一個目的,為了生存。
這里邊有一個問題在農村工作了一年我思考了一年,農民搞農業能賺錢嗎?上大學到現在了解了好多農業發展模式,國外國內的,不同地域的,發現農民搞農業賺錢是個最大的謊言,小至個人,大至公司國家很少有通過農業賺錢的,農業在三產業里是基礎性的,也是落后性的,凡是農業占GDP高的國家幾乎都是落后國家,同樣的在農村,村里邊有錢人也不是那些搞農業搞得好的,而是從事經營性活動的人。農民通過搞農業賺錢的大多是因為發展某項特色種養殖比較早,能較早的搶占市場先機,能賺幾年錢,但當種植的人多了,收入就開始減少,而且農業結構調整相當難,大多周期長,今年我們這兒的果農都說蘋果沒法弄了,但是下一步發展什么,即使選擇好了項目,沒有三五年時間也調整不過來,真的是積重難返。
三、鄉愁何在?在農村還能生存下去嗎?
博士們返鄉想尋找鄉愁,然而鄉愁卻無處安放,更多的則是農民不斷地繼續進入城市謀求生存,這種現象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還會持續多少年,其本質都是農村人才資源不斷地外流。
當那些已經進城且擁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想回到故鄉尋找溫暖的時候,焉能想到故鄉已經破敗不堪,故鄉已經沒有了人,故鄉已經成了空心村,故鄉成了貧瘠之地,故鄉變化最大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樣去了城市,多想一個人跑到黃土高原的最高處,站在最寬闊的溝壑前,大喊一聲,故鄉啊,故鄉,你在哪里?
是的,你聽到了回聲,還是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故鄉缺的是一起玩耍的伙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