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義村的榮譽墻
當年毛澤東主席為東四義村的題詞
東四義村村支書田真爐
中廣網長治10月18日消息(記者夏恩博)“東四義村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最關鍵的一點是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在土地使用上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最大程度地保障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都能夠充分利用起來!”這是山西省晉城市東四義村黨支部書記田真爐總結東四義村三十年經驗時說的一番話。
東四義村作為山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人羨慕。這個擁有2600多口人的村子,耕地2680畝,擁有10多個集體企業,截至2007年底全村社會總產值達9000萬元,人均純收入5600元,人均年社會消費2000元,人均住房面積55平方米,人均擁有樹木300株,人均擁有綠地面積57平方米……在東四義村,全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60%,全體村民都有健康檔案,村集體對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給與生活補助和發放養老金。這些成就為東四義村帶來了諸如“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一大批榮譽,這些榮譽獎狀在村委會的展覽室里足足占了兩面墻。
東四義村民居和街景
村里的公園
公園內景色
榮譽的背后是東四義村在發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來的一條條寶貴經驗和農村管理模式,田真爐開頭所提到的那些話,是對東四義村發展成就從經濟基礎角度所進行的闡釋。在田真爐看來,農村要想發展,單靠種地根本行不通,農業的產出值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種一畝地一天收入不足10塊,但是在工廠里干活一天至少可以掙50塊錢,你說農民該選擇哪個?”田真爐這樣解釋他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不動搖的根本出發點。改革開放之初,不少農村地區“大撒把”將集體擁有的土地以各種方式承包出去,從此不再過問或疏于管理。東四義村沒有這樣做,他們牢牢把握住了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該統起來的一分也不放,該分給農民耕種的則按照政策交給農民承包,實現了集體經濟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共同發展、繁榮的目標。如今,該村的大部分村民都在村里的企業上班。由于種地實現了機械化,所以村民每年用在農業上的時間不足三個月。田真爐說:“這是我們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第一步。什么是農村的城鎮化?就是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變成工人。”
公園內景色
公園內的領袖紀念館
紀念館內五尊領袖塑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其中的農村土地政策最為引人注目。對此,田真爐的理解是農村的土地在保證基本耕地的前提下,還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上。“我們一直以來都以堅持共同富裕為目標,將來也是。將來的農村土地流轉性可能會變強,但是我們的集體經濟必須也要發展好!”
如何發展集體經濟?現在的東四義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輝煌,但是東四義村的領導班子仍然感到一種緊迫感,因為他們需要面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那么,應對新問題的根本對策何在?那就是培養人才,對村民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東四義村一天比一天富裕,村容村貌一天比一天好,那么這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了嗎?東四義村人不這么認為。田真爐說:“新農村必須有新農民,這才是新農村的真諦。沒有掌握現代知識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只能是一句空話!”推而言之,沒有新農民,便沒有東四義村將來的長足發展,也就不能實現他們理想中的共同富裕。為此,東四義村大力投資教育,每年投入不下100萬元,東四義村的孩子凡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補助2萬元,考入本專科院校的也按等級給與數千元補助。如今,東四義村有9名碩士研究生,72名大學本科生,109名專科生,230名中專生。田真爐說:“這些人才將來可以為東四義的發展做出貢獻。即使他們不回來,那他們也能實現在外地就業,這就是農村勞動力的解放。”
公園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愛黨愛國愛思義愛家愛親愛自己”是東四義村對村民提出的道德準則
除了鼓勵支持教育事業,東四義村也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因為這是他們堅持集體經濟和團結群眾、追求共同富裕目標的思想保障。他們的道德教育不是開會作報告,而是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農民生活很貼近的道德準則。比如,他們在村里的公園里建設了革命英雄紀念館,里面有很多革命英雄人物的塑像。不要以為這只是給外面的人看的,田真爐解釋說:“老百姓沒事兒了來這里轉著玩時,不經意間就能加深對這些英雄人物的印象和對我們黨的歷史的了解,這不就達到教育的目的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