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北一個村莊,因為農田拋荒,村干部動員300多戶村民將800多畝耕地流轉給大戶經營,既解決了拋荒問題,又形成了規模經營。因為形成了規模經營,引起上級重視,上級投入資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做到了所有農田能排能灌和機耕機收。讓人意外的是,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之前拋荒的老年人紛紛違反土地流轉合同要回了承包地。他們要回土地的理由有三條:“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好了,不需要重體力,年齡大也搞得了;二是種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鍛煉身體”。
湖北這個村莊的故事十分值得注意,其中關鍵有這樣兩點,一是農村不是有田無人種,而是農業生產條件太差的耕地會拋荒,只要具備生產條件,農民尤其是缺少進城務工機會的老年人愿意種田;二是對于農村中老年人來說,種田不僅是獲得收入的機會,而且是休閑手段,是獲得價值的重要方面。這兩點合起來就是,只要國家投入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中老年農民就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精耕細作,生產足夠糧食,而他們也從中獲得了收入、就業與價值。
二
當前中國發展階段,城市很難為所有進城農民工提供在城市體面安居的穩定就業與可靠收入。因為務工收入比較低,進城農民工有強烈的獲取現金的愿望,表現出來就是很少有農民工愿意交“三險一金”,他們也交不起“三險一金”。沒有“三險一金”,農民工如何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下來?
不能在城市體面安居,就是說,大部分進城農民工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體面地留在城市,結果就是形成大規模的城市貧民窟,這是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二是返回農村。
第一代農民工現在大都進入中年,很多人已在返鄉的路上,或已經返鄉。第一代農民工返鄉很容易理解,他們在村莊中成長起來,熟悉村莊生活,且熟悉農業生產。他們返鄉務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進行農業生產的場所、工具、技術乃至承包地都在那里。
問題是第二代農民工回不回得去。第二代農民工大都是初中畢業即進城務工,沒有真正的農村生活經歷,沒有進行過農業生產,對農村也缺乏感情,他們熱烈地渴望城市生活。因此,從意愿上,第二代農民工大都不愿回到農村。
第二代農民工不愿回農村的重要原因是他們現在還年輕,還有在城市繼續打拼的資本。他們希望通過努力來獲得城市體面安居的機會。他們中的相當部分人的確有這樣的機會。問題是,他們可能等到年老也依然沒有積攢下來在城市體面安居的資本,他們就不得不留城市貧民窟與返鄉之間抉擇。
三
年齡大了,缺少就業機會,沒有穩定居所,漂泊流離,這個時候,返鄉是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年輕時血氣方剛,是一定要到外面世界碰運氣的。年齡大了,困了倦了,應該落葉歸根了。他們希望有一個穩定安寧的環境,他們開始思鄉。返回家鄉自然而然成為選項。
中國以農戶承包為基礎的村社集體土地所有制為所有進城農民保留了承包地和宅基地,進城農民,年齡大了,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他們就可以回農村種田。在當前農業技術條件下面,一方面是快速的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一方面是大量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使得務農成為一件輕松的事情。農業是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的結合。自然過程是指農業的季節性特點。農作物只能可春種秋收,緩慢成長,這會導致農業就業的不充分。中老年人種田,就業不充分,正好可以多休息,田間管理既是勞動,又是休閑,還有看著莊稼成長的成就感。這樣一種農業生產勞動,與從城市淘汰下來的進城失敗的農民的退養結合起來,就不僅可以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而且可以為進城失敗農民提供收入、就業和意義。
中國有20億畝耕地,其中大約2/3種糧。中國現在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現有農業勞動力逐漸變老退出農業生產,進城失敗的農民工返回農村補充到農業勞動力中,這樣的話,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中國都將有數以億計的農業勞動力,這些年齡偏大的農業勞動力,勞均只有大約10畝耕地,這個耕地面積不大,收入不少。關鍵是,借農業生產,農業勞動力還可以搞庭院經濟,撈魚摸蝦,自給自足。而農村消費很低。也就是說,進城失敗農民工回到農村種田,要發財很難,要過個日子還是很容易的。年齡大了,發財是子女們的事情了。
相比城市漂泊的日子,與退養結合起來的休閑農業,不僅讓自己的身體在路上,而且靈魂也在路上了,因為春種秋收的節奏感和勞動的成就感,讓從城市退到農村的農民生活得有滋有味。
“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畝”的小農經濟,不僅為進城失敗的農民工提供了退養的條件,而且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良策。數以億計小農的精耕細作還為中國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當然,國家要投入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城失敗的農民工一定是愿意回農村來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