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家,總會找鄰居弟弟妹妹們聊聊天,問問他們在學校的情況。去年鄰居妹妹代瑩小學畢業上了初中,問她在新學校感覺怎么樣?她居然說出一句讓我驚愕不已的話:“現在的學校又黑又亂,我都呆不下去了”。我不信,又問與她同齡同年級的李小權,小權一臉不屑地說:“切,現在哪個學校不是這樣?”
農村教育系統顯然出現了問題,連初中生自己都感覺到了,說明問題很嚴重。他們從自身的角度意識到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用宣泄的口吻表達出來了,這種不經意的表達牽扯出了農村教育的蛀蟲,這些問題或許毀掉的是中國年輕的一代,進而毀掉中國的未來。
農村教育負擔:平原與山區的對比
2008年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農民子女的教育負擔,自政策實施以來,農民的教育開支不降反升,雖然減免了教材費和住宿費,但其他方面的開支卻一路猛增,平原和山區的農民都承受著教育負擔,但程度不一樣,具體情形也不一樣。
J市處于江漢平原,B鎮與J市市區隔河相望,經濟條件較好。合村并校之后,全鎮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所小學,即使有的村莊小學還保留著,但師資力量都集中到了城鎮,鎮小學的硬件設施好得多,比如鎮中心小學已經使用多媒體上課,而幾所保留的村小學教師質量不高,教學樓早已破爛不堪,學生很少,有的學校只剩下七八個小學生,其他學生都集中到了鎮里的兩所小學。小學生從村里到鎮里上學,至少增加了兩筆費用,一是校車早晚接送,一學期750元,二是早中餐費,早餐費一學期450元,午餐費與學費加起來一學期1700元(學前班),學校還強行規定要喝牛奶,每學期還要交牛奶費,小表弟恒恒剛上學前班,不愛吃學校的早餐,每天早上他的奶奶會早起讓他在家吃完早餐后再將他送上校車,但他的這筆早餐費還是得照交不誤。合村并校之后這筆生活費用是必要的開支,即使有的學生并未消費,但其他同學都交了,家長也只能怪自己的孩子特殊,況且這筆錢也不算是重擔,農民也承擔得起。家長們不滿的是進入鎮小學后資料費和補課費多了起來,幾乎每個星期都要交錢,只要小孩要,家長就給,但這筆賬糊里糊涂地問也問不清楚,只會偶爾抱怨讀個小學都這么貴,只有少數的家長會較真。去年上半年,代瑩上六年級,學校要交700元補課費,代叔叔覺得奇怪,鎮里另一小學上課時間和B鎮中心小學完全一樣,但中心小學要交補課費,代叔叔內心覺得不合理硬是沒交,因為代瑩成績比較好,老師也沒有為難她,當時班上五六十個學生就只有三個同學沒交。后來上面來檢查,學校把補課費退給了學生,等檢查組走后立馬又收了上去,代叔叔仍舊頂著沒交,但是待代瑩小學畢業拿畢業證時,班主任要求先交錢再領證,結果代叔叔來了一招,說補課費是肯定要交的嘛,但是我交錢你開正規的發票蓋公章我就交,班主任當場臉都綠了默默地將證書發給了代瑩。在B鎮上學的小學生,一學期的開支在3000元左右,一年約6000元,因為沒有什么培優補習班之類的開支,所以對于平原農民來說這是一筆不輕但也談不上重的開支。
但對于地處山區的Y市而言,合村并校之后小學生到鎮里上學嚴重地影響了一個家庭的生計。因為在山區,交通不便,除了家距城鎮較近的小學生走讀外其他學生一律住校,但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尚小不會打理生活,家長不放心只能在鎮里租住一個小房子專門照顧小孩,一般留守老人在家照顧留守兒童。陪讀房租每月200元,一年2400元,關系好的房東算2000元/年,每天生活費至少20元,每月要600元,一年算10個月也要6000元。陪讀開支就須至少8000元/年,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陪讀,一個農家就損失了一個勞動力,至少損失10000元的采茶收入。山區的小學及教育系統也存在著私立名目亂收費的現象,最主要的是強行銷售各種輔導資料,區教育局設有一個印刷廠,每年有上百萬的輔導資料要銷售,強令推行其資料,學校領導和老師其實也苦不堪言,學生們只知交錢卻不知其內情,李家河小學學生們的各門科目的輔導資料加起來有上十種,但很多根本就用不著,比如《小學生天地》,據說是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資料,其內容對學生學習作用不大,但該區教育局還是將其下發下來讓學生購買。學生們每學期在買資料上就要花好幾百,一年就有1000多元。山區的小學生一年的開支前后算來約有一萬多元,加上一人陪讀損失的至少一萬多元的勞動收入,這對于一個山區家庭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小學教育的問題主要在教育負擔上,輔導資料的強行兜售是平原和山區共同的問題,由于教材費和住宿費免費,學校沒有收入來源,教師工資低,工作熱情不高,Y市李家河的王老師認為自己當了幾十年老師,其實比農民強不了多少,只是在退休后比農民強點有退休工資,很多年輕老師在農村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很多男老師連對象都不好找,李家河臨鎮的小學有八名年輕大學生到該小學教了一年書之后集體辭職了。為了穩定教師的情緒,增加教師的工資(外快),保證教育系統的運轉,很多學校和教育系統利用售賣輔導資料來增加收入,從而增加了學生教育的開支,讓農民花了一部分冤枉錢,平原地區和山區的農民對此雖心有不甘但也不是出不起。相對而言,平原地區合村并校算是成功的,大部分小學生都成功地轉移到鎮小學,而就當地的收入與支出相比,小學教育支出沒有給該地農民帶來過重的負擔。但山區合村并校給農民帶來的負擔就顯得有些沉重,因為沉重的教育支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將留守在家的兒童帶出村莊,跟隨父母到外地就學,而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工資低廉,學校硬件設施差,難以吸引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此任教,教師隊伍的更新換代也出現了困難。
教師隊伍的潰敗:以暴制暴,以黑吃黑
目前來看,盡管小學教育在收費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其教育景象整體上還是積極陽光的,鄉鎮學校漸漸地向城市學校看齊,開展各種素質拓展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學生也比較尊重老師,雖然對教師的尊重已不及當年,但因為小學生年紀尚小還處于被動啟蒙和教化的階段,對于老師還存有本能的敬重。但將目光轉向初中校園,整個景象就顯得消極頹廢黯淡,濫收費的現象屢見不鮮,早已成為傳統,學生及家長已經習以為常,普遍感到沮喪無力而不再多言。最讓學生和家長感到不滿的是學校的混亂,打架斗毆現象層出不窮,學生拉幫結派擾亂學校教學與管理秩序,學校老師與領導層無力治理,部分教師自身也逐漸“黑化”。
小科剛上初一,他的父親是沙廠老板,家境富裕,從小學起學習就不太好,上初中后更加放任自流,家長不管他,自己在學校胡作非為,經常糾集一批學生打群架。對于這類現象,學校保衛處已經管不了,學生屢教不改,后來學校成立了政教室,政教室的老師非常兇悍,凡是這種調皮搗蛋屢教不改的學生一律送到政教室的黑屋子里進行教育,對他們拳打腳踢,以暴制暴,服軟了之后才放出來,小科被送到黑屋子里幾次,出來后繼續打架,經常是一群人堵在廁所門口伺機而動,等待哪個看不順眼的倒霉學生,然后一陣暴打。學校對此已經別無辦法,一次群架,學校保安無法制服,叫來了派出所,警車出動帶走了主謀學生,因為初中生未成年,只能訓導,關了一晚上教導一番回來后第二天又開始打架,第二天派出所派來幾位警察帶走了學生,放出來后仍然如此,后來警車再也不出現了。
學校管不了打架的學生,也從未管過被打的學生,有的學生被群毆后出現心理問題,有的學生被打后心生怨恨要報仇雪恨,自己也跟人拉幫結派,逐漸也將自己拖入了深淵。晨晨是代瑩的表姐,晨晨小學時成績很好,上初中后,因為性格直率,某次不知道說了什么話得罪了一個女生,結果被該女生找了一幫人在廁所里狠狠地揍了一頓,頭發被拉掉了一大片,自此她就無心學習開始想辦法復仇,整天跟著一幫大姐大混,染了一頭紅紅的頭發浪跡在校園,成績一落千丈,變成了典型的女混混。
說是老師不管被打的學生,其實老師自身也難保,尤其是女老師。在鄉鎮的學校,還是存在嚴重的體罰。最初的體罰是老師對學生學習的督促,哪個學生不認真聽講,或者某次考試學生的成績不如老師的預期,老師會戒尺伺候以促進步。后來體罰主要用于學生與老師的對抗,學生調皮不聽勸,惹怒了老師,老師會施以巴掌拳腳。在我上初中時,學生犯錯了老師打學生,學生是不敢還手的,但現在,不僅老師打學生學生會反擊,有的膽大的學生還會暗中襲擊或明目張膽地打老師。我初一的班主任徐老師是一位胖胖的女老師,當時教我們時,人很和善,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會體罰,還手的人很少,老師當時在學生中還有威信和權威,當時班級氛圍比較好。我上大學時,聽老家的學生說,徐老師現在已經管不住學生了,有一年圣誕節,學生想辦圣誕晚會,徐老師不同意,有男生就將墨水撒到黑板上不讓老師上課,徐老師命令學生將黑板上的墨水清理干凈,學生頂撞不干,徐老師只好自己默默地一個人擦干凈了黑板。還有幾次,徐老師走小巷子回家,在小巷子里被一幫學生暴打了一頓,還搶走了錢包里的幾百塊錢。鄰居權權也告訴我,他現在的班主任龍老師也被學生打過,龍老師也是一名女老師,出了名的嚴格和兇狠,學生都叫她“老龍”,新老學生提起她都毛骨悚然,只要是她帶過的學生,沒有不被打過的,可是據說老龍從不帶初三的學生,因為擔心初三的學生翅膀硬了報復她,可是她最后還是沒有避免被報復的命運,有被她打過的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回來打擊報復,有一次也是在一個小巷子里被一幫畢業的小混混打了一頓,后來她學乖了,不打那些蠻橫又有背景的學生,索性不理不顧,只管那些老實但偶爾調皮的學生。
代瑩的班主任華老師是一名中年男性,他管理班級很嚴格,別的班級自愿交的費用他們班必須所有人都交,無人可以特殊,比如牛奶費學校允許自愿,其他班級也是自愿,在華老師班上卻不可以,每學期250元每個人都必須交,說是牛奶其實是乳酸飲料,學生們都不愛喝,最后只好每個星期積攢著帶回家;還有校訊通,每個人必須要交63元錢,用于聯系家長,但學生們發現那個根本打不通。很多同學都看他不順眼了,私底下都議論紛紛,但華老師兇狠,大家都不敢回擊,學生們都怕他,不敢忤逆。有的學生也是對他恨得牙癢癢,但一直不敢動他,因為他自己就有黑幫背景,在外面混得很開。盡管如此,華老師也很“聰明”,他不會輕易碰老虎的屁股,比如上述的小科,就是他班上的學生,打過很多次群架,可是他只是象征性地管一下,壓壓小科的威風和戾氣,因為即使施以最嚴重的責罰——開除,對于有錢有勢家庭的孩子,兜兜轉轉又會回來。
教師本是傳道授業教書育人者,但現在鄉鎮中學的教師形象盡毀,連普通人起碼的尊嚴都受到某些學生的踐踏,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何談尊重?又何談傳好道授好業教好書育好人?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沒有了威信,他們的工作熱情受到嚴重傷害,漸漸地變成了混日子,教師隊伍日漸潰敗,而“壞”學生的破壞活動和老師的不滿懈怠的工作態度,嚴重影響了大量想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損,日益感到無語和無望。代瑩說,有老師每次上課時打開電腦花20分鐘,打開電腦后邊點鼠標邊瞎扯扯20分鐘,還有5分鐘上課,班上那些調皮的學生在課堂上鬧騰,不僅讓其他學生無法學習,連其他科任老師都受不了,不知氣走了幾次老師,他們已經受不了這種狀況了,可是又沒有辦法。代瑩在這種環境下,自己也開始放松,她是班上的尖子生,學校在每個班選取了十個左右的尖子生開辦了培優班,每個周末由學校各科的優秀老師給他們授課,有一次她不想去上課,其他八個同學相互傳遞不想去上課的情緒最后都沒有去,只有一個同學不知道其他人不去自己去了還感到后悔,而他們集體逃課的行為最后也沒有老師追究。
過去的中學,老師也會使用暴力手段,盡管棍棒教育粗暴不合理,但在督促學生學習和管理班級秩序方面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今天的中學,暴力治理已經無望,學生翻了天,連暴力制服都成了困難,出動警察都無法解決。只有教師(自身有黑幫背景,或者與黑幫走得比較近)和學校自身黑幫化(開辦政教室,設置黑屋子)才發生微弱的作用,這本身就是對教育乃至教育系統的極大諷刺。
送禮現象的猖獗:教育亂象的惡性循環
惡劣的學習環境和中學教師隊伍的潰敗,基本堵死了農村學生向上發展的路途,原本就落后的教學條件,加上老師悲觀的態度和消極的工作熱情,使得很多學生放棄了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但還有一些學生和學生家長在苦苦掙扎,他們對老師還抱有期待,寄希望于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督促自己學習進步。
妮妮初中時被分到了一個不太負責的老師班上,她的父母聽說后,背著她請另外一個班比較負責任的班主任劉老師請吃了一頓飯,后來她莫名其妙地被換到了那個班,在班里,劉老師格外照顧她,經常點她回答問題,關心她的學習情況,她感到奇怪,自己成績不算特別好為何老師如此關注,很久以后才知道是父母請老師吃飯請求關照了的。
小權家境不好,姐姐在上大學,自己患有先天性疾病,他母親聽說很多同學都給班主任送禮后,想讓班主任多照顧照顧小權,但又沒有錢,在棉花收割后彈了兩張新棉絮給小權的班主任送了過去。
表妹說,現在送禮的高峰期是調換座位時,很多學校都是一個月調一次座位,每次換座位前夕,就會有很多家長來找老師,家長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離那些“壞”學生遠一點,希望坐在一個老師視野所及的地方有外在的監督,送煙送酒送紅包請客吃飯的不在少數。有學生開玩笑說,現在有的老師恨不得一個星期調一次座位了。
現在的老師也學乖了,動不動就請學生家長,玩個手機曠個課,就會將學生遣送回家,當然不是遣送,是家長到班主任辦公室來接,很多家長不會空手過來,家長買點東西說個好話小孩就繼續留在了學校。
家長對于小孩有著美好的期待和夙愿,老師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老師對于家長送過禮的學生會比較照顧,不分成績好壞,但這并不能提高送禮學生的成績,而沒有送禮成績又不好的同學往往被忽視了,有時老師對于他們的一點小錯誤都會大發雷霆甚至拳打腳踢,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有時也難免遭遇暴風雨,而調皮搗蛋的學生也會送禮,老師卻對這類學生的越軌行為卻不問不顧,最后縱容他們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送禮帶來的后果就是,好好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少,對老師和學校不滿的學生越來越多,不學習整天混跡學校胡作非為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管理越來越困難,學生對學校越來越失望,也就出現了引文中代瑩所說的“現在的學校又黑又亂,我都呆不下去了”的悲嘆。在原本惡化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自身的淪陷,更加加重了學生對老師的不信任,威信掃地,使得學生的學習環境更加惡化,家長們實則也湮沒了自己美好的期待,農村學生積極向上發展的路途一片黑暗。
目前中國的農村教育問題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小學教育尚好,雖然農民承受著一定的教育負擔,但至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是良性的,平原與山區在硬件設施和教師質量上還存在著差異,未來小學教育的重點應當是想辦法保證和提升山區教育的質量。但中學教育現在問題一塌糊涂,學生與教師之間已成對立的態勢,拳錢的介入使問題更加復雜,學校變成了江湖,如何讓學校江湖重新變成傳道授業的圣地,如何重塑教師的形象和威信,如何打通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通道,是未來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
(注: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2015年2月27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