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話賀雪峰:一定要城市化 但不是讓農村比城市好
人物簡介
賀雪峰,男,1968年生,湖北荊門人,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在賀雪峰看來,學生們的“回鄉記”呼應的是日益濃郁的“鄉愁”。“圍繞‘回鄉’帶來的糾結與痛苦,緣自中國社會極為快速猛烈的變遷。城市和鄉村都在經受這樣的磨煉。”
當代農村出現了原有結構解決不了的事情
華商報:3年了,您為什么要為學生布置這樣一份寒假作業?
賀雪峰: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做中國鄉村的社會科學研究。我們記憶中的溫暖的充滿鄉愁的農村,它可能已經不是那個樣子了,學生們雖然經驗不足,但寫出來的東西卻很真實。除了這是他們自己認識故鄉的一次機會,也是讓社會了解鄉村的一次機會。
這些文章十幾萬字,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2000年開始的城鎮化,10多年間,城鎮化率從30%提升到了54%,中國有1/4的人口被城市化了。大量的青壯年進城,以前農村的社會結構是完整的,可現在不完整了,所以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會凸顯。
華商報:作為研究者,您的判斷是?
賀雪峰:當下的農村是史無前例的,我們不可能從歷史中找到治理的經驗。還有,農民工進城是不可逆的。在打工潮未來臨之前,農村相對封閉,整個社會結構很完整,農村的家族制度和風俗發揮著作用,所以不可能有大的問題。而現在呢,農民之間差距很大,不論是觀念上還是財富上,并且攀比非常離譜,這樣就加速了人口的流動,你不出去打工可能連媳婦都娶不上。所以,當代農村出現了原有結構解決不了的事情,這是無比巨大的變化。
“半工半農”是解決勞力剩余的最好方式
華商報:在學生的文章里,我注意到很多人提到了“半工半農”,并且很肯定這種模式,您如何看待?
賀雪峰:客觀上說,現在農民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農村以外。而2000年前,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農副業,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的技術化程度很低。現在,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他們是無事可做的,如果不出去打工,大量的閑暇時間又沒有形成優良的生活習慣,所以只能靠黃、賭、毒的感官刺激生活。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半工半農”是個很好的方式,忙時回家務農,閑時出外打工。唯一的缺點可能是家庭分離。
華商報:現在國家層面在提振興農村,終極的目標是不是應該讓農村人留在農村?
賀雪峰:近年來,國家對農村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主要用于改善基礎設施。中央提出的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讓農村的水、電、路等設施有了很大的改觀。
但是,基本的生活設施以及新農合、新醫保等,只是一個底線,有了這些,農村人養老會過得很好。但也有極端的情況是,一個村子投入七八千萬,要建設得比城市還好,這就讓人不能理解。中國一定要城市化,但不是讓農村比城市還要好。
青壯年時進城打工,老了回家務農,并不悲觀
華商報:如果農民進城是趨勢,那么農村建設得再好,誰會回去?
賀雪峰:中國是中等收入國家,不可能為農民工提供體面的城市生活機會,保障只能是底線保障。年齡大了,如果在農村能比城市生活得更好,他還能不回去嗎?青壯年時來城里打工,年老了回家務農,這并不是一件令人悲觀的事吧,是現在社會輿論把它夸大了。
華商報:這個觀點很有趣。在很多人看來,他們是不幸的一群人?
賀雪峰: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一直處于一種被動全球化的狀態,農村的結構就已經被打破了。只是今天,全球化變成了一種主動的行為。既然選擇了全球化,那么資本就必然要追求全球利益。我們要做的,就是承擔這種代價,它或許很沉痛。當下我們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再過20年,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就什么都解決了。
今天的中國,農村是城市發展的發動機。中國9億多農民,農業只占GDP總量6%,農業是為社會保底的。現在提農業現代化,可有了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就是現代化嗎?向往和學習美國農場的模式是滑稽的。
華商報:這句話應當怎么理解?
賀雪峰:從保證糧食安全的角度,農夫種地的產量一定比資本家多。并且,留守農村的2億多農民不可能在今天被轉移出去,正因為農業在農民手里,所以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它是保證社會安全的,為更龐大的農民群體提供就業和退路。你非要把農業交給資本,這豈不是很滑稽?
近年來有一些資本熱錢流入農業,但這只是有錢人迎合小眾口味的做法,愿意任性就任性,他們實際上很少會盈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