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失敗的農民有退路,中國現代化有出路。讓老年人種田,而不是僅僅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讓工商資本或種田大戶來種田,這可以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有利于農民問題的解決]
國人在誰來種田這個問題上達成的有趣共識,就是將來無人種田,也就無人養活中國,現在是老人種田,老人種田集約化程度低,與市場對接困難,種田不賺錢,因此勢必會出現土地拋荒,糧食減產。正是因此,中央三農政策強調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要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和推進農業現代化。
問題是,當前中國仍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而中國總共只有20億畝耕地。在當前農業生產力條件下,一個勞動力可以輕松耕種30~50畝耕地,在中國農村勞均不足10畝耕地的當下,何以會發生無人種田的問題呢?
湖北省孝感市經管局有一個典型調查也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孝感市某村出現了農民拋荒,村干部在上級號召下,動員農民將承包地流轉給大戶經營,經過幾年努力,全村有300多戶的800多畝土地流轉出來,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因為有了規模經營,市區兩級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協調各方力量,為村莊爭取國家資金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村耕地實現了排灌自如,機耕機收。結果,生產條件改善了,很多老人都把田要回去了。老人們要回的理由有三條:“一是條件改善了,種田不像過去那樣是重體力活,年紀大也搞得了;二是種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鍛煉身體”。盡管合同沒有到期,村干部也無可奈何,只能服從群眾利益,原來購置的機械大多閑置起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之前農村之所以出現拋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取消農業稅后,村社集體退出農業生產的共同事務,使農民種田中一家一戶“不好辦、辦不好和辦起來不合算”的共同生產事務無人辦理,基礎設施無人建設,農田難灌溉,機械化難推進,因此出現了有田無法種的問題。
有田無法種,就應當針對無法種來做文章想辦法,而不是以為無人種田。農戶無法種而只能拋荒的土地,流轉給大戶,大戶也無法種,因為大戶同樣解決不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武漢市郊區農村出現土地拋荒,這正是武漢市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工商資本愿意流入的土地,都是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區的耕地,而不可能去山區高丘地區搞流轉土地(除非流轉用于種苗木或搞休閑旅游)。而實際上,武漢市郊區工商資本愿意流轉的平原地區的耕地從來都被有效地耕種著,而拋荒的山區高丘地區的土地,工商資本根本就不可能去流轉來搞農業。
無論是農戶還是大戶還是工商企業,要到現在農民無法種的土地上耕種,就需要有農業投入,就需要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每年巨額涉農財政轉移支付,相當部分就是用于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比如每年高達千億元的國土整治資金就是用于整理國土尤其是耕地的。
具備良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的耕地,由農戶來種,農戶當然不會拋荒,而會精耕細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農業生產條件的耕地,通過國家涉農財政資金的支持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使農戶可以耕種。從一家一戶小農角度考慮,在大量農村人口進城背景下,當前農村“生不增死不減”的土地政策,造成農村耕者土地細碎不連片,若通過村社集體的力量讓農民可以連片經營,就不僅可以極大地減少勞動投入和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極大地便利灌溉、機耕、植保和田間管理。
對于一般種糧的農戶來講,尤其是對于中老年種田農民來講,他們耕種自家承包地,主要是種大宗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國家保護價收購,風險低、收益少,所需農資都是高度市場化的標準化產品,因此不存在與市場對接的問題。只要解決了生產環節單家獨戶無法解決的共同生產事務,中國目前農村仍然具有的2億多農業勞動力就一定可以種好田。
當前留守務農的以中老年人為主的2億多農業勞動力,將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保持在高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農業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同時又會有很多進城失敗的農民工返鄉務農,在當前農業生產技術條件下(尤其是普遍的機械化),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的中老年人在農業上卻可以大有用武之地。再過20年甚至30年,農業勞動力減少一半,也還有一億多,相對20億畝耕地,勞均也只有不足20畝。所以,未來20~30年,農業領域尤其是生產大宗農產品的耕地,不存在誰來種田的問題,倒是存在要讓農民能夠種田的問題,也就是要將自上而下的財政轉移支付用于完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要從政策上為數以億計的農戶提供支持。
對于留守務農的農業勞動力,以及進城失敗愿意返鄉的農民工,種田不僅是一份收入,而且是就業,是充實生活的基礎,是人生意義的基礎。正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起或延續了村莊社會關系,形成了基層社會治理。即使年紀大了,只要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了,他們也可以搞得了農業生產。中老年人不可能全年高度緊張地從事精細化的流水線作業,而農業恰是社會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春播秋收,從春到秋,有一個漫長舒緩的過程,有一個遠長于農忙的農閑,這樣的農閑,既是田間管理,又是收獲期待。在這樣的春種秋收中形成了農民人生的意義與生活的價值。
農村中年齡較大的中老年人種地,勞動不累,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不低,閑暇時間很多。這是一種退養式的生產與生活。而農村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在城市中尋找遠比農村多的機會,也冒著遠比農村多的風險和付出遠比農村多的辛勞。進城農村年輕人冒險成功了,他們發了財,就在城市安居,甚至將父母接到城市來;若進城失敗,他們也可以返回農村,因為國家為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提供了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基本條件。
進城失敗的農民有退路,中國現代化有出路。讓老年人種田,而不是僅僅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讓工商資本或種田大戶來種田,這可以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有利于農民問題的解決,而且正是農業可以容納如此之多勞動力與人口,使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誰來種田”所誤導。今天的中國,不是無人種田,而是有人無田種和有田無法種。國家農業政策的核心和涉農財政資金的重點,應是解決有田無法種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