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上海大學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回鄉筆記在微信上刷屏,鄉愁成為今年春節的熱門話題,這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中國現代化一直在快速推進。建國前期選擇的重化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決定了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直到2000年前后,中國城市化率還只有30%,農村人口遠多于城市人口。2000年以后,城市化明顯加速,大量農村人通過考學、務工進城,被統計為城市人口。大量農村人進城,中國農村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普遍性的人口急速減少,農村基本社會結構難以維系,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面臨調整。
城鄉二元結構既是中國快速穩定發展的奧秘,也因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而讓部分農村地區發展受阻。對農村來講,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也有對其不利之處。對個體農民而言,這也兼具機遇與風險,要么成功融入城市,要么進城失敗。
最先也是最有真切體會的就是像王磊光這樣考學進城的白領。這個群體擁有2000年前農村生活的經歷,通過考大學進城后面臨著巨大城市生活壓力,尚未在城市體面安居,又不可能再回農村。這樣一個群體在返鄉時,面對已完全不同于2000年前的家鄉,很容易被這種巨變所觸動,并在回鄉筆記中成為鄉愁。他們的鄉愁既深切地關注自己的家鄉,又濃厚地表達了個人的境遇,很多相同處境的人在王磊光的鄉愁中找到了共鳴,這就是今年春節鄉愁微信瘋轉的原因。
不過說到底,這樣一種鄉愁是新城市人的,是其回不去農村而又在融入城市時遭遇困難后,將個人境遇借家鄉巨變生發出來的情緒投射,因此充滿無力與無奈。但對農民工來講,變化的家鄉并未帶來完全不適應,他們還有可以返回的家鄉。每年一度的春節返鄉和進城失敗后返鄉的權利,使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現代化和城市化是我們的宿命,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其實也就發生在最近十多年。這種急速城市化造成農村巨變,必然引發各種不適應,引發各種情緒性反應。同樣是家鄉,對于一部分預期必須進城的人來說,帶來的是返鄉時的焦慮。可對農民工而言,返鄉并不是最壞的選擇。
當前中國已進入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正處于中等收入階段。我們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其中最關鍵之一就是如何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問題。
若從這一點出發,那些還沒表達出來的農民工群體的鄉愁也值得關注。如何通過鄉村建設讓農村成為數以億計農民的基本生存依托,如何為可能進城失敗人口提供返鄉機會,對中國現代化能否順利實施至關重要。
在當前中國無法為所有人提供同等進城機會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先進城(比如考上大學的農民子弟),并將農村建設好以為另外一部分人保留返鄉退路,是化解鄉愁最實際的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愁不僅是“情怯”,也要是建設性的。▲(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