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北大女博士回鄉觀感:鄉村文化“荒漠化”和教育資源嚴重失衡

費祎 · 2015-03-03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這兩天接連看了幾篇討論農村問題的文章,發現作者都是男博士,就想以一個農村出來的女博士的親身體會來談一談這個話題。因為沒有做過更多的調研,我所談的也僅限于我的個人鄉土經歷(我的家鄉是蘇北沭陽縣一個農村,經濟發展和村子規模在全縣處于中等水平)。之前的幾篇文章提到農村的諸多問題,據我的觀察所見,和幾位略有不同,在此簡單談談,權作一個補充。我覺得眼下農村最為嚴重的問題,不是傳統倫理生活的瓦解,也非經濟的凋敝,而是鄉村文化的“荒漠化”和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

  下面談一下我對故鄉的幾點觀察。

  ▋一、經濟發展與“詩意”的失落

  蘇北農村這幾年的發展,用我媽媽的話說,“跟你小時候簡直是天翻地覆”。近些年來,家鄉經濟發展很快。興起了許多產業,比如木材加工廠、玩具加工廠等,很多青年婦女可以留在村里,不必外出打工。而留守的年老的一代,也大多力盡所能到這些廠房里做事賺錢。我媽說,“你看看,現在村里沒有一個閑人。都賺錢去了,誰還閑著?”的確如此,我小時候,村里的墻角屋檐下,常常圍著一圈圈的老漢和壯年小伙子,他們或是打撲克,或是聽說書,日子過得就像“老棉鞋里襯上的陽光”一樣慵懶。而我們小孩子就在周圍喧鬧玩耍,非常的熱鬧。如今,這樣的場景是再也沒有了。

  因為木材加工廠、花木養殖及外出務工,村里的勞力得到了最大化的運用。這幾年,村里中心路兩側蓋了十幾幢樓房,有的是兩層,有的是三層,裝修很精致,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是在外務工或者做生意的村民。我們村因為政策原因,不讓在原宅基地上蓋房,所以樓房還算少的。在鄰鄉的M村,村里整排整排地蓋起了樓房。去走親戚,都認不得門了。M村分布著大量的木材加工廠,給村子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貢獻(我們縣是全國最大的林木加工基地,據說擁有各類木材加工企業三千多家)。本地有了工作,很多村民不出外打工,也能過好日子。以我的表哥家為例。表哥和表嫂都在木材加工廠工作,按照工作量的大小,表哥一天可以賺一百五十元,表嫂七八十元,這樣算起來,一個月兩個人就有將近六七千元的收入。這個收入再加上莊稼的收入,基本上就很可觀了。像表哥表嫂這樣的家庭,在M村還有很多。因而,M村也成了相鄰幾個村里經濟最好的一個。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最近幾年,我回家發現村里幾乎沒有人騎自行車了。除了極個別的老漢,大多數人都以電動車、摩托車還有電動三輪車代步。有一天我特意從鄰居家借來自行車出門,一路上被問了好幾次,村人很詫異我為什么還選擇這么老舊的工具代步。都問我為什么不騎電動車呢?又時髦又快。我沒辦法向他們解釋我這個文藝女青年的特殊愛好,我不能說我很想“慢慢地”騎著車去田野里兜一次風。步行更是少見了,幾步遠的路程,大家也習慣騎電動車。電動車成了普及的交通工具,橋車也逐漸多起來了??傊?,從種種生活的細處可以看出,村里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連我記憶里最窮的困難戶都翻蓋了樓房。

  在村子的發展過程中,大型機械做出了“杰出”貢獻。聯合收割機的普及運用,解放了村里的壯勞力。我小時候,每逢農忙時節,田地里,麥場上,到處是人,都忙著碾地,收麥子,堆麥子,然后一群人用脫粒機加工麥子,最后還要揚麥子,整個村莊人聲鼎沸,忙的不可開交,人們灰頭土臉,但也說說笑笑。夜晚,還要在麥場上留宿,看守麥子,以防有人夜里偷盜。就是在好多個這樣的麥場上,我聞過夜里水草的芳香,在軟繩編織的草床上數過天上的繁星,在河邊揪草葉子釣龍蝦,和小伙伴們打鬧嘻戲。這些場景都永遠地留在了我的記憶里,如今每次想起,都覺得無比懷念。情動于心,我曾經涂鴉過好多首小詩,表達對童年生活的眷念,其中有一首寫到了農忙場景:

  “……

  竹笛,你笑的時候

  我想起兒時夏夜的銀河

  那時我牽著媽媽的手

  走過夜晚的小橋

  橋下星光在水草間

  做了一個彩色的夢

  竹笛,浸著麥穗香的

  夜晚的農場

  你不曾見過

  蟲鳴唧唧蛙聲呱呱

  圓滾的碾子上麥粒

  和秸軒、泥土一起酣睡

  竹笛,等有一天

  我要給你講一只大白鵝的故事

  他在一個夏天的傍晚

  勇敢地飛向了樹梢

  白羽如曇花

  他是我的朋友

  我們一起在河邊長大

  ……”

  而現在,這樣的場景是再不復得了。因為所有那些繁瑣的手續都不必再有,麥子、稻子都直接用大型收割機統一收割,非常的省力省時,又快又干凈??梢哉f,大型機械的使用對于農民是個極大的解放,把他們從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出去做工,而相伴而來的自然就是那些我懷念的“詩意場景”的失落。記得契訶夫在《櫻桃園》里也描寫過這樣的變遷。有一位古魚博士說:“文人對逝去的東西容易有一種感傷和懷舊,但實際上,有些美好田園生活的幻想,可能是記憶的自我美化功能造成的錯覺。”這個觀點我不認同。對于真正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我,這些記憶并非是自我的美化。而是真正感受過它的美好,享受過它的滋養。現代化給人帶來了進步,也必然導致某些傳統生活方式的凋落。但凋落歸凋落,不證明它不曾存在過。

  還有一個影響,大家很少注意到,就是隨著大型機械的使用,農村的作物類型也開始集中化和簡單化。我小時候,村里有好多種類的農作物。單是我們家,就種過白蘿卜、蠶豆。其他如黃豆、芝麻、玉米、紅薯、綠豆、紅豆,還有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紅柿、黃瓜、西瓜、香瓜等,村民們動輒有幾分甚至幾畝的種植規模。如今,那些不適宜機械收割的作物都被“棄用”了。——再早幾年,我暑期回村時,還能感受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草盛豆苗稀”的詩境,但這兩年是不可能了。一則除草早就采用噴灑農藥的方法,不必“荷鋤”,二則“豆苗”都不見了。現如今,麥子、水稻成了村里最常見最多的作物。而蔬菜水果之類,開始局限在各家各戶的小菜園內,僅供己需,不再大規模的種植。甚至,有些家庭人口較少,徑自將田地租給別人種植,每年只收取部分糧食或幾百元作為租金。我沒有做過更多的調研,但至少在我們相鄰的六七個村里,情況都是這樣的。從回家的公路上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莊稼地整齊劃一。我還不知道這一點改變產生的更多的影響。

  此外,一個小現象,橫行鄉里的村霸之類,這些年已經大大減少,幾乎沒有了。村民的法制意識得到了極大提高。打架斗毆也很少見,一旦有人欺負別人,大家就會報警。不像以前那樣,對村霸流氓心里懼怕。

  ▋二、教育的衰落

  有不少人在文章中紛紛指責農村人的各種“陋習”,比如隱私意識不夠、群己不分、不講衛生、不尊重他人等等。我想說,這些固然是農村人的問題,但也不全是農村人的問題。并不遙遠,大概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當時訪華的大量外國人,紛紛寫下對中國城市的惡劣印象。在他們的筆下,城市市街的骯臟、混亂、不潔,市民的缺乏公德心、自私自利都是最常見的現象。內藤湖南甚至憤激的說:“整個北京城感覺就像是個大茅廁”。對比起來看,現在的農村陋習和一百年前中國的城市陋習并無多大區別。一百年滄桑變化,城市因為教育和法制而開始走向“西方式”的文明之域。而農村,因為缺乏“訓化”,依然保存著相當多的傳統中國的舊習,這些舊習當然就有許多讓習慣了文明的城市人不能容忍。但所有這些,都不是農村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認為農村問題,最嚴重的還是文化和教育。

  先說教育。

  親子教育的缺失。在當下的農村,除了學?;A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嚴重缺失。很多年輕的父母,只負責生,不負責養。早幾年,村子里“賺錢成瘋”。很多年輕父母,孩子剛幾個月大,就有出外打工的,一年回來一兩次。如此這般,就是三四年。孩子在入學之前的教育,幾乎全由祖輩擔任。而祖輩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在喂養方式、性情的培養上,都比較落后,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俗話說,三歲看八十。城市里的父母大多重視學前教育,不惜花費重金,但在農村,對于幼兒的養育卻依然停留在“衣食”和“溫飽”的階段。父母忙于賺錢,一走了之。甚至連孩子的奶粉、衣服的費用都丟給祖父母。這一方面對孩子成長不利,一方面也給留守的老人增加了太多的負擔。

  村小的衰落。家庭教育有所匱缺的人們,往往將希望投諸學校。但村小的沒落讓這一條教育之途變得曲折莫測。鄉村教育的凋敝從村小的變遷就可以看出來。以前鎮上有九個村小,現在只剩下了兩個,還只有一到三年級,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去鎮上讀中心小學,每天由學校的班車接送,早上從村口的馬路上接走,晚上再送回來。孩子的爺爺奶奶早晚到村口接送。兩年前,村小被賣去一半,成了現在的半個木材加工廠半個村小的局面。當木材加工廠的噪音響起之際,隔壁的教室里孩子們就得捂著耳朵。有村民提過意見,但廠房是鎮上做主賣去的,似乎已成定局。事實上,在此之前,基于對村小的感情和對學校出售后果的擔憂,我曾經成功勸阻了一家買主。得知這個買主的兒子是我的高中校友后,我輾轉要來聯系方式,打電話向他說明村小對于農村教育的重要,對于當地農民的重要,勸他說服他的父親,不要做村子的“罪人”,不要買學校。不知是給我這個女博士面子,還是這位師兄真的明白了,總之,最后這樁買賣“黃”了。后來聽我父母講,我那位高中校友的父親在知道學校被外地人買去后,對我非常有意見,甚至遷怒到我父母身上。

  村小的被賣,是我最痛心的事情。我卻沒有精力也缺乏能力一個一個地說服買主不要買。如今,一半的村小依然和另一半的木材加工廠比鄰而居。讓人感慨的是,“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也在小學教師身上蔓延。村小的老師們往往身兼二職。有的教課之余兼為人看風水,有的利用周末賣起了保險。

  公共教育配套不足。此外,村里公共教育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家庭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性情和品格,學校的、課堂的教育主要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家庭和課堂以外的社會生活,同樣也是重要的做人的訓練。我們村作為一個公共社區,不缺超市,不缺網吧,缺的是書店和鄉村圖書館。記得小時候,姥姥家的鄰居是位私塾先生,我曾在他家房子里看到四書五經很多經典典籍。現在除了幾戶教師家庭,幾乎找不到像樣的書籍。就我所經歷的近三十年的農村生活而言,可以說,農村諸多方面都是在發展著的,但唯有一個,沒有進步,反而大幅度退化了,這就是“文化”。“文化”的缺失和“文化人”的“逃離”是鄉村最大的改變。

  對于鄉土文化的凋敝,常培杰將其歸因于建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的破壞。這固然有關系,但這種現象其實早在建國前就已經存在,并且很普遍。1947-1948年間,費孝通先生曾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農村問題的文章,后來結集為《中國士紳》出版。在這本書中,費先生將“農村輸出子弟,損失金錢又損失人才”的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損蝕”。對于不回家的鄉村子弟,他稱之為“逃亡者”。這個理論對于我們分析今天的農村問題依然有效。當下對農村的“社會損蝕”最主要體現在“文化反哺”的缺失。農村輸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但少有人回來。鄉村子弟不再“落葉歸根”,而農村也很難吸引到城市人才,這就讓農村的文化呈現出了某種虛空狀態。一面是經濟的不斷發展,一面是文化的落后,兩者嚴重不平衡,勢必影響農村的長遠發展。不過,近年來的“大學生村官”政策或許會對這一現象有所改善。

  ▋三、早婚早育現象

  文化的衰落,對教育的不重視,負面影響之一便是“讀書無用論”的流行和早婚早育現象。

  送孩子讀書的農村父母,最樸素的一個觀念就是希望通過讀書改變“種地人”的身份,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也獲得身份地位的提高。這種期待在中國農村有著長久的歷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讀書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在現今的教育市場化的環境中,這種期待顯然不符合現實。還是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每次回家,村人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畢業包分配嗎?”在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之后,提問者無一例外會搖頭說一句:“那念大學有什么用?”然后我就無話可答了。當然我不會指責農村人的愚昧和短視,因為就他們的經濟力量而言,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相當可觀。除非是小康家庭或家長比較開明,否則,農村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很難有機會讀到高學歷。像我這樣出身最基層的農村,又能讀到博士學位,一方面是靠著自己“厚顏無恥的自私”,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父母的理解和開明。父母雖偶有抱怨,指責我遲遲“大女不嫁”給他們帶來了心理負擔,總體來說對我的“滅絕師太”身份還是頗感欣慰。但我媽在表達欣慰之后又會立即補上一刀:“說到底,你對咱家的貢獻也就是個‘虛名’罷了。”高學歷的農村子弟給父母帶來了一點“虛名”是真,但多年不曾為家庭經濟做貢獻,也是戳中了他們的痛點。另一方面,這也就給周圍的村民們樹立了一個反面教材,即讀書并不會帶來及時的和豐厚的回報,相反會使家庭經濟不是每況愈下就是止步不前。孟子云:“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經濟并不寬裕的農民自然不會有耐心為子女漫長的并且看不到預期回報的求學支付金錢和時間成本。于是,“讀書無用論”日漸在農村蔓延。

  這種觀念也逐漸影響到了那些還在花季的農村男孩女孩們。最近幾年,不讀書出外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每次回家,我都會聽到誰誰誰出去打工的消息。這些人在我印象中不過還是十幾歲的孩子。而他們的父母給出的解釋是:“他自己不想念啊,怪我嗎?!”隔壁的女孩子,讀小學時候還是成績很好,非常乖巧文靜的,才幾年不見,再回家時得到的消息就是:不念書了,結婚了,生孩子了。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孩子,就已經成了媽媽。這個媽媽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她喜愛打游戲甚于陪伴照料自己的孩子。

  在農村,早婚早育的確是一個大問題。正如許多人提到的那樣,在我們村,早婚早育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尤其是未婚生子,常有生了兩個孩子后再舉行婚禮的。大多數村民對此現象并不以為羞恥,反而覺得十分正常。我堂哥舉行婚禮的時候,他的五歲的兒子就充當花童,引來觀禮的人的一通哄笑。青年男女訂婚之后就“試婚”,到一起同居,然后生子,最后結婚。這幾乎已經是標準化流程了。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在村小教師或中學教師家中。在這些家庭里,這樣的現象仍然是“讓人羞恥”的,有辱門風。可以說,在我們村,文化水平的高低和經濟水平的高低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比,也和結婚年齡的早晚成了反比。家境比較一般的,都屬于家里有孩子讀高中或讀大學的家庭,這些家庭,往往父母文化水平較高或比較開明,對讀書依然很認可。隨之而來的是:子女學歷越高,結婚年齡越晚。

  ▋四、人際關系的改變

  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村民居住空間的改變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的人際交往和文化氛圍。

  十幾年前,村子里出現了翻修房子的熱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房子門口添了院子、圍墻、大門和過道房。村民的居住空間發生了很大改變,隨之村民的隱私意識也增強了。人們不再能隨隨便隨地到一戶人家串門聊天,更不要說一堆人的聚集了?,F在除了幾戶光棍漢的家,常作為私下的“賭博之所”外,農村人群公開的娛樂性的聚集已經很難看見。很有意思的是,光棍漢、寡婦、外地女子的家是現在僅存的幾個“公共空間”——來這些地方的人們大多是中年男人。

  80年代,也就是我小時候,“串門子”是村民最常見的交際方式。那時候家家戶戶很少有大院子和圍墻的,家中有人沒人,在自己家門口一望可知。常常見到鄰居家的哥哥嫂嫂端著飯碗在門口吃,邊吃邊和鄰居閑聊,甚至常有相鄰的兩三戶人家一起吃飯聊天的。有的人家做點小生意,比如賣“煎餅”、“炒牌”(家鄉的一種特色面食),他家門口的空地就成了一個集合地,許多人一邊等著買煎餅炒牌,一邊就地打起了撲克,還有一伙人圍觀出謀劃策。

  隨著房屋翻新而來的是電器的普及。電視機的普及讓村里人夜晚開始“固守家門”,不再像早年那樣走很遠的路去別人家里看電視。記得《射雕英雄傳》在大陸開始播放的時候,我們整排的村民都拿著芭蕉扇,端著板凳,手里提著西瓜水果什么的,聚到有電視機的鄰居家看電視。偶爾一次停電了,六七個小伙子一起搗鼓試圖利用發電機發電。這樣的場景,一直持續到這部劇播放結束。在鄰居家還沒有電視的再早幾年,村里以前大地主的兒子收到父親從臺灣郵寄來的電視,更是引起全村轟動。我就清楚記得一個大雪的晚上,我爸爸媽媽抱著我一起去地主兒子家看電視,到了以后房子里已經前三排后三排圍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站在木架上,我們被擠在后排,只聽得見聲音,根本看不到畫面。在當時的情況下,有電視的人家往往成了一個聚集點,大家有事沒事總跑到他們家聊聊。聽父母講,這幾戶人家當時是村里人緣最好說話最有權威的。90年代末,電視在村里幾乎普及了,人們也不再到別人家里看電視。每天夜晚到來,家家戶戶守著電視機。鄰里之間的交往顯著減少,不再有以前的那樣親密。

  電視機的普及也導致另一個公共娛樂的衰落,這就是“露天電影”。“露天電影”是電視機匱乏時代鄉民最重要的集體娛樂。電影放映員往往是鄉鎮派來的,挨個村子輪流放映。場所往往選擇村里比較開闊的空地,或是樹林子里。在兩棵大樹之間綁上屏幕,村里的老人、孩子、媳婦兒、小伙子們都搬著板凳早早的守候,一邊等一邊嘮家常。這樣的場合,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還給村民一個公開的集體“文化教育”。記得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在村里的樹林子里看電影《世上只有媽媽好》,幕布兩邊響起了一片啜泣聲。大家都被感動了。這種教育對于“孝道”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露天電影”的終結,讓鄉村公共文化教育成了一大缺失。固然在自己家的電視機里可以看到這樣的片子,但和公共場合的“集體熏陶”還是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村民對于“隱私”的意識開始增強。比如我家鄰居有一位老奶奶,特別愛串門,東家串過串西家,也有意無意間成了村里的“新聞通報者”。村里紛紛修了院墻之后,她這自由來去的“串門”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礙。當她還像以前那樣去別人家門口晃悠時,便成了令人討厭的“探頭探腦”。隨之而來的就是現在鄰里關系不再像80年代那會親密,那時候,“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是真的對。

  以上所談是住房空間的改變對鄰里關系的影響。而在家庭內部,新房子的翻建也改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內部關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代際關系。最近十幾年來,一般村里的年輕人結婚之后,父母幾乎都會將堂屋即“正房”讓給年輕的兒子兒媳,自己搬到偏房或者過道房里,有的甚至被迫搬離老宅,另擇地蓋屋。新的宅基地大多位于老宅前面的園子里,房屋格局和規模都較小,家具、電器等也和兒子輩的房間布置不能相比。這在二三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小時候,我的爺爺奶奶住在東屋正房里,而我們家還有叔叔嬸子家都住在大院的偏房里。這個改變可以說是農村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了。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我的姥姥將瓦房讓給了我的舅舅,我的舅舅又將裝修好的房子讓給了我的表弟。在鄉村,子女的生活空間要比父輩開闊的多,也現代化的多。居住空間的改變還是表象,更深層的影響就是農村父輩的影響開始弱化,地位和權威都開始削弱。而相反的是,兒子、兒媳的地位和居住空間一樣,開始上升。

  在我小時候,家族聚餐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女人是不上桌的,只能躲在廚房里簡單吃點或是等男人們吃完喝完之后才能就餐。現在這種情況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家里來了客人,老人往往不上桌,除非是老一輩的親友駕到。從種種細節處都可以看出,在農村,“尊老”的習俗開始衰落,而“愛幼”之風日漸興起。

  ▋五、分家與彩禮的索取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農村婚姻生活中的一大陋習,這就是“彩禮”過高。在我們村,彩禮這幾年也呈越來越高的趨勢。一般在七八萬左右,高的有十來萬的。除了這種正式的一次性的“禮金”(禮金分兩種,訂婚一次,結婚一次),在婚禮上還有種種規矩,基本上都是偏于“新娘”一方。比如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時候,新娘子的兄弟要將新娘背上車,這一趟“背負”可不是免費的,從房子里背到車上,新郎要支付至少兩千元。而到了新郎家里,下車也要給錢,俗稱“下車費”。所有這些錢,可以籠統地都稱為“彩禮”??偣布悠饋?,也要近十萬了。

  這么多的彩禮,是怎樣支配的呢?據我了解,新娘家人大多不會占有女兒的彩禮。實在經濟困難的,會使用一兩萬。但彩禮的主要部分仍然是留在新娘手中。這些錢是小兩口日后生活的保障。如果是獨生子女,女方對彩禮的索要并不迫切,也往往可以商量。因為她們傾向于認為,父母的家產終歸是自己的。索要彩禮最利害的多是家有幾個兒子的家庭。有時候,兒子多的家庭,兒子會和未來的媳婦一起向父母爭彩禮。于是,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攢全家之力的彩禮到了新婚夫婦手中之后,新婚夫婦會立即提出分家的要求。“分家”之后,彩禮作為女方的“禮金”,自然全歸年輕夫婦,而因為彩禮所擔負的家庭“債務”則自然而然地留給了父母和未成家的弟妹一方。表面上禮金僅為新娘一人所用,但大多數時候,新成立的小家庭對彩禮擁有共同支配權。他們或者會利用彩禮購置新房,或者添置家具,或者直接存下來。新家庭有十來萬的存款,而父母還得辛苦還債的現象,我經常聽說。

  在整個過程中,被剝奪的只是“父母”。尤其是有幾個兒子的,女方在索要彩禮之際更是容易“寸步不讓”。因為一旦你不要,弟妹就會分得更多?;楹箧ㄦ仓g因為彩禮的攀比而對父母心生怨恨的事多有發生。所以,表面上看來,“彩禮”是婚姻中的女方對男方的“剝削”,有人也因此將其視做“婚姻的交易化”傾向,認為“女方家庭,很多不是本著女兒婚后的幸福提要求,而是覺得養這么大了,不要點回報就嫁出去太虧,所以要撈回來”(見常培杰文),認為女方索要彩禮有“賣女兒”的嫌疑。但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現象是,“高額彩禮”并不就等于“買賣婚姻”,有時候,它甚至是男方新郎和新娘的“合謀”。據我觀察,至少在蘇北農村,情況并非如此簡單。因為女方父母很多時候并不會占有女兒的彩禮,彩禮問題更多的和男方家庭的財產再分配有關。某種程度上說,“彩禮”涉及到了農村多子女家庭“爭家產”的現象。——八十年代不存在這種年輕夫婦“合謀”的現象,原因在于那會準新郎和準新娘還都比較“羞澀”,大多不會在婚前這么“熟絡”,分家也往往比較遲。

  再來看一個例子。我舅舅家是村里經濟條件中等的普通村民,兩個兒子結婚給的彩禮分別是七萬和十萬。先結婚的二表弟給的少,后結婚的大表弟給的多。二表弟結婚早,父母給了七萬彩禮后,在老宅結婚成家。到了大表弟要結婚之際,因為新房還沒有裝修好,舅舅提出借用二表弟的新房給大表弟舉行婚禮。這個時候,二表弟、表弟妹都在外務工,并未在家。但二表弟夫婦還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他們認為老宅是父母分給自己的,不愿意出借。最后舅舅沒辦法借了家族另一戶人家的房子給大表弟舉行了婚禮。由此可見,在同一個家庭內部,一旦到了談婚論嫁之際,兒子兒媳之間對于家產的“爭奪”和“維護”,是非常激烈的。

  在我父母結婚的年代,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分家”在農村的家庭生活中也是一個必走的步驟。但那時候分家,一般都是對于家庭物品的再支配。父母幾乎不會給兒子兒媳提供房子和金錢。我媽就多少次感慨過,爺爺奶奶分家時,只給她和我爸分了兩三只盛米的大缸,一些農用器具,此外,再沒有什么值錢的了。我們那的習俗是最小的兒子守護老宅。所以“分家之際”,我爸爸和我大伯都另擇宅基,新建家庭。我的小叔叔和嬸娘一家則留在老宅和爺爺奶奶共同居住。爺爺奶奶住“東屋”上房,叔叔嬸娘住“西屋”偏房。八十年代這種“東西而居”的格局到了當下,在絕大多數村民家中變成了“南北而居”。北房為兒子兒媳所占,南屋留給父母。隨著父母的不斷被“剝奪”,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在家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在一個農村家庭,一旦結婚后,兒子兒媳的地位會立即上升到家中的主導。這些都給農村眾多的婆媳關系以及養老問題埋下了隱患。

  現在,農村開始流行“生男不如生女”的觀點,女兒很少有不孝順的,而兒子,更容易“結了親就忘了親”,被兒媳婦挾制,而疏遠父母。反諷的是,這些“不孝順”的兒媳和“孝順”的女兒往往是同一人。

  ▋六、小結

  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的家鄉仍然呈現出了“生機”和“活力”。這一點叫人欣慰。

  一方面,農村的人情味依然相當濃厚。鄰居生病做手術,一排的村民,只要平時沒有結仇的,大多會過去瞧瞧,捎帶的禮物有輕有重,有給一百塊錢的,也有帶上幾斤雞蛋,或是一籃子瓜果豆角的。我每年回家,尤其是暑假,都??吹礁袅巳膽羧思业谋砉媚棠谈羧槲宓氐轿壹襾恚蚴菐硪粋€大南瓜,或是拎著一袋西紅柿,都不是貴重的禮物。我媽也常常會“還禮”。當姑奶奶生病的時候,我媽過去,一下子給了兩百塊錢。在農村,“人心都是肉長的”,“禮尚往來”這種淳樸的人際交往依然存在。在我們那里,這種鄰里鄉親的往來叫“莊鄰往”,誰家有紅白喜事,只要平時沒有仇怨的,村鄰大多會隨禮,禮金要比親戚朋友的禮少許多,現在一般是五十元左右。這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農村的“街坊”圈子,視家庭的影響力或大或小。

  此外,并不像大家說的那樣,農民不再熱愛土地,在我的家鄉,我了解到一個非常難得的現象。就是農民,不論是老農民,還是年輕的一代,對土地仍然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年長的一代甚至將對土地的熱愛轉移到土地所養育的動植物身上。以我最熟悉的姥姥為例。姥姥快八十歲了。屬于這個村莊年紀最長的一輩人。她家和我家相隔不到五里地,但每回她到我家來,不論早晚,她都不愿意留宿。她心心念念惦記著她家院子里的黃瓜、西紅柿,還有河里的鴨子、小鵝什么的。她總是說:“不行啊,我得回去,鴨子晚上還在河里沒趕呢。還有,黃狼(黃鼠狼)要是夜里來叼雞怎么辦……”

  對于土地的利用,留守的村民幾乎到了見縫插針的地步,不愿意浪費一點點。家家戶戶的房子周圍,院子里面,但凡有點空地,都會被種上蔬菜,或是幾棵蔥,或是豆角架。而這些零零碎碎的邊角地長出的蔬菜,就已經足夠一家人的飲食之需。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很多農村人在城里有了房子后卻不愿意到城里去住的一個原因。他們說,城里什么都要買。在老家,米也是自己家的,菜也是自己家的,吃喝都不要錢。城里就不行,沒錢就得餓死。說的雖然是大白話,但細想,確實如此。近年來,村里很多人在縣城買了房子,但他們并不愿意遷戶,他們不愿意離開土地。因為土地對于他們,就是衣食,也是愉悅,更是生命的根。當然生活空間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是農民不愿意城居的一個原因。用我媽的話說,“在農村自己家的院子里,走路都是甩開膀子的。到城里,到處受憋屈。”

  簡單小結一下,依我的觀察,農村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鼎盛期正在逝去”。農村的差異還是因地而異,和各個地域的物產資源、自然環境、人文歷史都有很大關系。我對故鄉的判斷是:它正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附帶著許多弊病——過度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了教育、醫療和鄉村文化。顯然,解決它們還需要更多的關注,也需要時間。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6.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7.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子午|是誰在鼓吹用連花清瘟防治流感?
  10. 中美共治?中美國?G2?要認清中美正在加速脫鉤與對抗的現實,勇敢地直面碰撞!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7.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思思久久69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 亚洲激情网五月婷婷久久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 在线永久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