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共達50項。項項真金白銀,字字珠璣,聲聲洪鐘。如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目的是為改善和增強產糧大縣財力狀況,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20億元,具體獎勵辦法是依據近年全國各縣級行政單位糧食生產情況,測算獎勵到縣。對常規產糧大縣,主要依據2006-2010年五年平均糧食產量大于4億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糧、飼料糧、種子用糧測算)大于1000萬斤來確定。
對雖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在主產區產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產區列前5位的縣也可納入獎勵;上述兩項標準外,每個省份還可以確定1個生產潛力大、對地區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縣納入獎勵范圍。
在常規產糧大縣獎勵基礎上,中央財政對2006-2010年五年平均糧食產量或商品量分別列全國前100名的產糧大縣,作為超級產糧大縣給予重點獎勵。
獎勵資金繼續采用因素法分配,糧食商品量、產量和播種面積權重分別為60%、20%、20%,常規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與省級財力狀況掛鉤,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獎勵系數,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由中央財政測算分配到縣,常規產糧大縣獎勵標準為500-8000萬元,獎勵資金作為一般性轉移支付,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使用,超級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用于扶持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
在獎勵產糧大縣的同時,中央財政對13個糧食主產區的前5位超級產糧大省給予重點獎勵,其余給予適當獎勵,獎勵資金由省級財政用于支持本省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
盡管獎勵和轉移支付力度相當大,但是糧食主產區逐年減少,目前僅剩13個省市區。還有資料顯示,國內糧食有效供應不足的趨向明顯,糧食調出地區和調出量“雙減”,原先14個調出省現在僅有7個,原先產銷平衡地區9個,現在僅剩3個,沿海的調入省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的糧食自給率已下降到30%——40%。
全國糧食產量75%、80%的商品糧、90%的糧食調出量,來自糧食主產區,即東三省、山東、河南等省市的部分縣市區,恰恰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調動糧食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應把補償機制建立起來。應建立調糧補償機制,誰吃糧、誰調糧,誰拿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
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
糧食主產區理應享受如同生態保護區的補償政策措施。糧食主產區具有生產糧食產品和生產生態產品的雙重功能。糧食生產一方面是利用自然、消耗資源、形成排放的糧食產品產出過程,但同時也發揮了保護生態、美化田野和環境、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消化排放、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的作用。
將糧食主產區納入生態補償政策的扶持范圍,或采取與禁止開發區基本相同的補償政策,既是國家主體功能區配套扶持政策的應有之義,也是人類對主產區糧食耕地的生態關懷和對“衣食父母”的人文關懷。
2010年國務院“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局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重點建設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即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是保護糧食主產區的戰略部署,更是立足國情糧情的現實選擇。
從取消“農業稅”,以及十年來中央財政“三農”支出每年增幅超過15%,平均產一斤糧食,國家補貼資金占每畝糧田物化成本的1/3,也就是說每畝地平均300元成本,國家貼補了100元。這是史無前例的,令人欣喜和感動,更是對人類社會和世界糧食安全不可估量的貢獻。
對耕地和水資源保護、扶持糧食生產政策力度可謂極致,但是多是以獎代補,仍然同重點生態功能區逐步實施的補償政策有差距,沒有在全國完全實現誰產糧給誰補償,誰調糧給誰補貼的體制機制,應把糧食主體功能區(糧食主產區)完全視同生態功能區,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糧食主產區徹底拋棄糧食大縣財政窮縣的窘境,魚米之鄉、生態文明之鄉、宜居城鄉,幸福安康、和諧共進,各種桂冠集中體現,這幅場景不難實現,關鍵是我們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唯如此,方能順應民心民意,鋪就科學發展之大道。
糧食是國家自強、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戰略物資,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之策,糧食主產區是提供商品糧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地。
對糧食主產區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事關國計民生,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劃定永久農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糧食生產流通的保護和獎勵、補償,是對衣食父母的敬重和回饋。
從社會和民生的角度看,糧食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糧食生產是一種帶有社會公益性的行為;從產品生產效率的角度考察,糧食是一種自然與市場風險大、供給與需求彈性小、投入回報率低的產品。對糧食主產區實行保護糧食耕地和支持糧食生產的補償政策,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
適應糧食主體功能區要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應繼續完善糧食主產區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獎補力度,引導并幫助地方建立基層政府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增強糧食主產區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能力。
建立健全有利于切實保護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鼓勵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探索建立糧食主銷區或糧食調入區補償糧食主產區和調出區的利益機制,糧食調入或生態環境受益地區應采取資金補助、定向援助、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對重點糧食、生態功能區因加強糧食生產和流通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以及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補償。
應該看到,農民來自種植收入占整個人均純收入不足四分之一,2012年農民來自種植業的收入2017元,占全部純收入的26.6%;2013年種植收入2191元,占純收入的24.6%,有專家說,靠補貼、提價已助于提高種糧積極性。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質量并舉,應著力解決農民種糧賠錢的問題,解決產糧大縣種糧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利用土地有序流轉,發展規模種植,建立現代糧食流通新業態,搞好農產品產業化經營,讓農民在糧食等農產品加工增值中受益,在二次增值中受益。
(孫曉明)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糧食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