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輟學率從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這意味著每年約有80~90萬農村小學生輟學。在很大程度上,撤點并校是將改革的成本轉嫁給了偏遠村落的農民。
大規模的“撤點并校”
1986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2000年我國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即85%的人口、地區實現義務教育,2006-2007年我國開始實行城鄉免費的義務教育,新的目標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由國家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2000年前后,圍繞“三片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逐漸形成集中資源辦學,大量舉辦寄宿制學校的思路。
2001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大規模、有計劃、有步驟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俗稱為“撤點并校”政策。這項政策產生的原因包括農村學齡人口減少,農村稅費改革效應,以及不斷演進的農村城鎮化趨勢。其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
十多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學生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0年,全國普通小學數量為55.36萬所,小學在校生13013.25萬人;2011年,全國小學數量為24.12萬所,小學在校生9926.37萬人。11年間小學數量減少了31.24萬所,減幅為56.43%;小學在校生數量減少了3086.88萬人,減幅為23.72%。
2000年,全國普通初中數量為6.39萬所,初中在校生6256.29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初中數量為5.41萬所,初中在校生5066.80萬人。
11年間,普通初中數量減少了0.98萬所,減幅為15.43%;初中在校生減少了1189.49萬人,減幅為19.01%。
2011年,全國小學生數減少14.34萬人,減幅為0.14%;但學校數減少1.62萬所,減幅為5.96%,撤并系數達到41.57。這顯示出在農村小學生數的減幅基本停滯后,學校撤并仍然以巨大的慣性在快速推進,嚴重背離了農村學校撤并的初衷。
十年間,全國教學點數量從2000年的17.8萬個銳減到2010年的6.7萬個,減幅達到62.4%。其中吉林、內蒙古、黑龍江、青海、山西的教學點減幅達到85%以上。
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是由分散辦學向集中辦學的轉變:一是撤并村小、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合并為規模較大的中心學校;二是中小學布局由農村向縣城、城市集中,出現了學校層面的流動和集中,即所謂的“學校進城”的趨勢。
逐漸顯現的負面效果
在200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之后,各地政府紛紛制定本省區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相繼出臺了貫徹國務院決定的實施意見和本省中小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意見。全國性撤點并校的政策效果到2003年前后逐漸顯現。
雖然國家關于學校布局調整的政策強調首先要關注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實現,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對農村學校“適當合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在地方政府現實的操作中,價值的傳遞逐漸變形,“提高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成為優先的目標。
地方政府的“選擇性施政”,片面追求教育效益,通過減少學校和教師數以減少教育財政投入的動機十分明顯,其中既有教育價值觀的偏頗,也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困境和危機所致。
在國家政策和專項資金支持下,地方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行政推動。許多地區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以“一刀切”和運動式的方式,采取一個標準、一個尺度、一個進度,過度撤并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追求教育規模和效益,并演變為一種“政績工程”,違背了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
2008年以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與城鎮化的發展逐漸交織。城鎮化加速了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劇了農村學校的萎縮;多個省份旨在以學校進城帶動農村人口進城,推動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村的撤點并校因此被添加了非教育的新動力。
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總體上看,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所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規模效益有所提高;同時,過度撤并農村學校也造成一些突出的問題,如學生上學路途變遠,交通安全隱患增加,農村學生的輟學率上升,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農村寄宿制學校質量差,城鎮學校“大班額”化等。
在農村大規模“撤點并校”后,農村學校的服務半徑,由過去的平均5公里擴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達到方圓20公里以上。小學輟學率從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這意味著每年約有80~90萬農村小學生輟學。農村家庭的教育負擔也顯著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撤點并校是將改革的成本轉嫁給了偏遠村落的農民。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突出問題
發展寄宿制學校是農村地區實行集中辦學后解決學生上學遠的主要措施。然而,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快速發展卻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問題。
首先,低齡寄宿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在農村的寄宿制學校中,低領兒童寄宿的問題十分突出,三年級之前開始寄宿的小學生累積比例高達55.4%。低齡學生在幼年即離開父母照料,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情感問題非常突出。
其次,許多中西部農村的寄宿制學校學生住宿條件較差。國家的投資大多集中于建設學校的教室、操場,這使有宿舍和食堂的學校數量平均不超過50%,不能為學生提供飲用開水,甚至一日三餐都成為困擾寄宿制小學的重要問題。
三是寄宿生營養健康狀況差。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是一個普遍問題。數以千萬計的農村少年兒童營養不足,身體、智力發育滯后,成為危及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嚴峻問題。
四是寄宿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多項調查顯示,寄宿并沒有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距離遠、家庭經濟負擔重、學校配套設施不健全、學校心理疏導缺失等因素對學生成績的負向影響,超出了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等因素對學生成績的正向影響。第五,貧困地區寄宿制學生長期處于缺乏家庭情感呵護及文化生活的封閉校園環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現了多種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