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尤其是鄧小平南巡談話后,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給中國社會結構帶來巨大變化。
就全國一般農業型地區而言,農村最大的變化是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村普遍出現中老年父母留村務農,而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的家計模式。
中西部農村,進城農民不再耕種自家承包地,他們將土地流轉給仍然留村的中青年夫婦耕種,形成適度規模經營。這些夫婦的收入來自村莊,社會關系在村莊,又保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是我們所說“中農”。在社會結構的意義上,“中農”是留守農村的中堅力量,是“中堅農民”。
從當前全國農村情況來看,“中農”占全部農戶的比重不大,全國不同地區的比例大約在10%~20%左右。從時間上看,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為越來越多進城農民工提供在城市安居機會,就會有越來越多農民全家進城而將承包地使用權流出,從而就可以在農村形成更多“中農”。
這些流入土地的“中農”因為有了一定的經營規模,而可以從農業中獲取不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他們開始裝備農機,關注新的農業技術,考慮低投入與高產出,因此也就具有與小規模經營有所不同的農業經營品格和農業經營模式。這樣規模的農戶就會更加關注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更加愿意組織起來建設灌溉渠道和機耕道,更有動力承接自上而下的各種資源下鄉。他們是農業新技術的積極吸收者,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推動者,是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最佳人選。他們年富力強,經濟收入不錯,社會地位不錯,自我感覺不錯。他們是農村人財物流出背景下面,最有生機與活力的建設者。
“中堅農民”的出現,是在中國式農民進城背景下面出現的具有相當獨特性的一種現象。“中堅農民”的崛起,改變了僅僅是農村人財物流出可能帶來農村社會危機與衰落的想象,而使農村社會中具有了一股新生的朝氣蓬勃的力量。這正是當前農村人財物流出背景下,農村社會仍然保持了穩定的原因。
自生自發形成的中農是當前農村社會結構中極其值得重視的新生力量。中農的崛起將成為進入21世紀之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現象。研究中農的形成機制、中農的結構及中農在農業生產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將成為政策和學術研究的一個富礦。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土地向工商資本流轉,結果不僅消滅了老人農業,而且消滅了“中堅農民”。農村就越來越分化形成由極少數外來工商資本和大多數無法進城卻又無農可務的老弱病殘相對立的結構,這樣一來,村莊秩序將難以維系。▲(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