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解讀

王伯魯 · 2014-07-15 · 來源: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是簡單地重復古代類型的公有制,而是更高級更完善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建立在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集體生產展開的基礎。

  馬克思生活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時期,農業的基礎地位使馬克思一開始就注重探究農業問題。他深知“一切工業勞動者都要靠農業、畜牧業、狩獵業和漁業的產品維持生活這一早已盡人皆知的經濟事實。”[1]對農業問題的關注貫穿了馬克思的一生,對農業問題的論述散見于他各個時期的著述中。單從1868年1月3日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就不難窺見馬克思探究農業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我想向肖萊馬打聽一下,最近出版的有關農業化學的書籍(德文的)哪一本最新最好?此外,礦肥派和氮肥派之爭現在進行得怎樣了?(從我最近一次研究這個問題以來,德國出版了許多新東西。)他對近來反對李比希的土壤貧瘠論的那些德國作者的情況了解點什么嗎?他知道慕尼黑農學家弗臘斯(慕尼黑大學教授)的沖積土論嗎?為了寫地租這一章,我至少要對這個問題的最新資料有所熟悉。”[2]馬克思的農業技術思想以種植業為核心,兼述林業、畜牧業、漁業等技術形態,依附于他對農業、農民、土地所有權、地租等具體問題的研究。

  一 農業及其技術形態

  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礎產業門類,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們采集野生植物果、籽、根、莖的活動。農業概念的外延寬廣,狹義的農業專指種植業,廣義的農業泛指種植業、養殖業以及依附于農業生產的各類副業,有時還包括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人類利用生物的生理機能,通過勞動強化或控制生物的生長繁殖過程及其環境條件,從而獲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等生活資料。一般而言,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帶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3]398

  從本質上說,農業生產活動就是變革和控制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因素,模擬和營造有利于農作物豐產的良好自然環境。“農業是一種特殊生產方式,因為除了機械過程和化學過程以外,還有有機過程,而對自然的再生產過程只要監督和指導就行了。”[4]農業技術就是在漫長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農業生產經驗的結晶。從內涵角度看,農業技術就是從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出發,依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對其生長、繁育過程或種質進行人工干預的機制。促使農作物豐產的耕作、栽培、管護、收獲等環節,以及相關生產資料及其操作程序等要素構成了農業技術體系。

  馬克思曾多次論及人們對農作物生長的技術性干預。例如,“印度、波斯等地,在那里人們利用人工渠道進行灌溉,不僅使土地獲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礦物質肥料同淤泥一起從山上流下來。興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產業繁榮的秘密。”[3]561再如,“所謂永久性改良,——這種改良通過各種耗費資本的方法來改變土地的物理性質,部分地也改變土地的化學性質……一塊土地天然是平坦的,另一塊必須加以平整;一塊土地有天然的排水溝,另一塊則需要人工排水;一塊土地天然有很深的泥土層,另一塊則必須用人工去加深;一塊粘性土地天然含有適量的砂,另一塊則只有靠人工造成這種情況。”[5]840

  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6]204其實,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始終是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軸心,也是孕育和催生產業技術的溫床。從外延角度看,農業技術因農作物種類、地域、氣候等因素的差異,而表現為種類繁多的具體形態。盡管這些技術形態之間千差萬別,但總可以歸結為農藝流程技術與品種技術兩大類。前者圍繞農作物生長過程展開,由生產資料基礎上的耕作、栽培、管護、收獲、貯藏等生產環節構成;后者指改良農作物種質的選種、育種、雜交、嫁接、轉基因等方法,以及相關儀器設備及其操作程序等構成的體系。

  農藝流程技術以農作物生長過程為中心線索,結構松散,可塑性與周期性較強,內容龐雜。從作物生長過程看,它由階段性與普適性技術單元綜合、串聯而成。“一切現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學產品等等,都應當廣泛地用于農業。”[7]65這里的“階段”是相對于農作物生長周期而言的,如間苗技術只在作物生長的幼苗期施行,收割技術只在作物成熟期使用等。“普適”是相對于地域、氣候、作物品種而言的,如施肥、灌溉技術在多數地域,對于多數農作物都是適用的。品種技術形態則是在農藝流程技術基礎上,分化派生出來的相對獨立的育種技術體系,兼有農藝流程技術形態的特點,集約程度較高,科學性較強。[8]這兩種技術形態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農業生產活動的技術基礎。

  現實農業技術形態往往因地域、氣候、作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呈現出以農作物種類為主線多簇技術體系串聯、并存的格局。與工藝流程各環節之間的前后相繼、同時并行、循環往復不同,農藝技術主要展現為諸環節在時間上的前后繼起,依次出場與退場,難于實現空間上的并行推進與連續不斷。即一個技術環節結束后,只有等到農作物生長的下一個周期的同一階段,才會重新投入使用。在這一漫長的間歇期內,該技術環節會暫時游離于技術運行過程,處于“休眠”狀態。同時,某些技術環節是否投入使用,還取決于當時農作物的生長及其環境狀況。這也是農藝流程技術與工藝流程技術的區別。

  二 小農技術形態的特點

  小農經濟的解體與農業生產工業化的興起,是19世紀西歐農業發展的主旋律,引起了馬克思的更多關注。他指出,小農經濟“土地所有制的這種形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土地分成小塊耕種的方式,排斥了采用現代農業改良措施的任何可能性。”[7]66小塊地制度是小農經濟的基礎,“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9]830小塊地制度是由小農技術形態及其生產力狀況決定的,是封建社會農業技術的必然產物。即使封建地主擁有大片土地,也會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而難于實行統一的大規模耕作,還必須通過租種的形式由眾多佃戶分散耕種。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小農生產方式開始妨礙工業生產的縱深發展,阻礙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6]830馬克思認為,“在小塊地制度下,土地對于所有者全然是生產工具。但是土地的肥沃程度隨著土地被割碎的程度而遞減。使用機器耕作土地,分工制度,大規模的土壤改良措施,如開鑿排水渠和灌溉渠等,都愈來愈不可能實行,而耕作土地的非生產費用卻按照這生產工具本身被割碎的比例而遞增。”[10]

  在馬克思看來,與手工業技術形態相對應,小農技術形態也是封建主義時代技術成就的具體表現形式。小農技術是農業技術發展的低級階段,其特點可以概括為:

  (1)對農作物生長的干預少。小農技術以農作物的自然生長為基礎,靠天吃飯,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強;對農作物生長的干預范圍小、程度淺。例如,小農技術體系中很少設有治蟲、灌溉、土壤改良、育種等技術環節。

  (2)以手工勞動方式為主導。生產工具多為手工農具,依賴人力、畜力、自然力驅動,使用范圍狹小、生產效率低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勞動資料——土地、農具、作坊、手工業工具——都是個人的勞動資料,只供個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簡陋的、有限的。”[11]229

  (3)勞動分工層次低。小農不僅要獨立地完成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而且總是“獨立地經營他的農業和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農村家庭工業。”[9]890-891在小農生產方式中,“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后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的。”[6]555這種落后的勞動方式制約著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

  (4)技術的封閉性。與小農生產方式的孤立性和分散性相對應,小農技術體系相對封閉,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的交流與聯系較少,對其他產業技術的依存度低,難于及時吸收外部先進技術成果,因而常常陷于停滯狀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業革命。它完全適合于小生產的范圍。在這里,牲畜的作用和以前一樣,是搬運和拖拉重物,也就是作為活的動力……動力和工作機的結合也同樣不包含新的原理。把犍牛或馬套在犁上,或者套在大車上,是同樣容易的。在單純采用畜力的情況下,隨意運動的原理仍然占主導地位,純機械動作隱藏在隨意運動的外表之下,因而不引人注意。”[12]417

  三 農業技術的科學化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實用價值的逐步顯現,在資本的征召與整合下,以求知為核心的傳統科學研究發生了重大轉向,開始朝著推動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向狂奔,成為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得力助手。“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12]570“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并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12]572科學研究的實用化取向必然推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技術也開始自覺地接受科學研究的引導,出現了技術的科學化趨勢。

  以小農技術形態為代表的傳統農業技術,是農民世代摸索與經驗積累的產物,發展緩慢,效率低下,且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加快農業科學發展,推進農業技術的科學化、工業化,就成為資產階級的現實選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要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農業由社會最不發達部分的單純經驗的和機械地沿襲下來的經營方法,在私有制條件下一般能夠做到的范圍內,轉化為農藝學的自覺的科學的應用……一方面使農業合理化,從而第一次使農業有可能按社會化的方式經營。”[5]696“資本能夠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的是比較短期的,如化學性質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比較長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設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經營建筑物等等。”[5]698

  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究農業生產活動,并形成了以經驗為基礎的古典農學和農業技術體系。近代以來,在科學快速發展的推動下,農業生產被逐步納入科學研究范圍。生物學、化學、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與實驗方法,也開始滲入農學研究領域。人們對作物、土壤、肥料、氣候等都作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形成了發育健全的農業科學門類,實現了從古典農學到現代農業科學的飛躍。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展開的農業技術開發,逐步以相關科學成果為依據,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從而打破了以經驗摸索為主導的小農技術發展模式。這就是農業技術的科學化。“隨著自然科學和農藝學的發展,土地的肥力也在變化,因為各種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發生變化。”[5]867在這里,“被人利用的手段”就是農業技術,它的發展源于科學研究的推動。“科學終于也將大規模地、像在工業中一樣徹底地應用于農業。”[13]

  農業科學是以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科門類,兼具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的特征,其研究成果容易滲入農業技術體系;同時,農業技術體系的開放性、多元性特征,也為眾多科學成果的滲透、轉化提供了可能。馬克思認為,當時農業的發展之所以落后于工業,原因就在于支持農業技術開發的科學,落后于支持工業技術開發的科學。“工業的前提是比較老的科學——力學,而農業的前提是嶄新的科學——化學、地質學、生理學。”[14]“如果真正農業上的資本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的構成,那么,這首先就表示,在生產發達的各國,農業的發展沒有達到加工工業那樣的程度。撇開其他一切部分有決定作用的經濟情況不說,這個事實已經由下述情況得到說明:機械學,特別是它的應用,同發展較晚而且部分地還十分幼稚的化學、地質學和生理學,特別是同它們在農業上的應用比較起來,發展得比較早,而且比較快。”[5]856

  四 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改造

  在馬克思看來,以機器為標志的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必然要求以大農業生產方式取代小農生產方式,形成以機械化為標志的新型農業技術形態,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工業化。[15]504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民的勞動則是孤立的,他們的生產資料是零星分散的……由于農藝學的新發展,這種生產方式本身已經老朽了。”[16]597“只有大工業才用機器為資本主義農業提供了牢固的基礎,……雖然種地的人數減少了,但土地提供的產品和過去一樣多,或者比過去更多,因為伴隨土地所有權關系革命而來的,是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生產資料的積聚等等。”[6]817恩格斯也探討過當時農業技術的工業化進程,“農業里面也發生了變革……大佃農開始下本錢來改良土壤,拆毀不必要的籬笆,排干積水,施以肥料,使用較好的農具并實行系統的輪作制。科學的進步也幫助了他們:亨·戴維爵士把化學應用于農業得到了成功,而技術的發展又給大佃農帶來許多好處。”[17]

  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改造是在農業技術的各個環節全面展開的。例如,“修建巨大規模的排水工程,采用圈養牲畜和人工種植飼料的新方法,應用施肥機,采用處理粘土的新方法,更多地使用礦物質肥料,采用蒸汽機以及其他各種新式工作機等等,總之,耕作更加集約化就是這一時期的特點。”[6]742資本在向農業領域滲透的同時,也把科學與技術納入自己的運行體系之中,一方面使它們服務于追求剩余價值的目標,另一方面也迅速改變了農業技術的面貌。“在這個時代里,不單是科學的農業,而且還有那新發明的農業機械,日益使小規模的經營變成一種過時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經營方式。正同機械的紡織業排斥了手紡車與手織機一樣,這種新式的農業生產方法,一定會無法挽救地摧毀小土地經濟,而代之以大土地所有制。”[11]368

  農藝學是以農作物栽培過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技術科學。隨著化學、生理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農藝學也走上了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發展道路,成為培育新型農業技術的溫床。“農業資本家把農藝學應用到他們的土地上來又提高了土地的出產。”[16]630同時,以機械化、蒸汽化為核心的工業革命及其技術成果,容易替代農業生產中的手工工具,也是推動農業技術變革的基本動力。“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塊土地上,同樣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決于農業化學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農業機械的發展。這就是說,肥力雖然是土地的客觀屬性,但從經濟學方面說,總是同農業化學和農業機械的現有發展水平有關系,因而也隨著這種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5]733馬克思認為,農藝學的發展推進了農業技術的自覺開發,機器大工業又為新型農業技術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撐,從而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工業化經營。

  馬克思認為,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是在小農技術基礎上展開的,是工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領域滲透的結果,同時也是工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必然產物。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改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蒸汽化。馬克思認為,農業發展的動力在于工業,因為工業可以提供農業大規模經營所需要的一切技術手段。“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傭工人。……最陳舊和最不合理的經營,被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應用代替了。”[6]551機器生產是大工業的標志,也是農業技術工業化的標志。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新型農業機械不斷涌現,替代了傳統的手工農具;同時,蒸汽動力也取代了人力、畜力、自然力,成為驅動農業機械的主要動力。在馬克思的晚年,內燃機、電力技術日趨成熟,顯示出小巧靈活、動力待續穩定、適用范圍廣的特點,逐步取代了蒸汽動力,成為驅動農業機械的主力。同時,化學肥料也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輪作制、人造肥料、蒸汽機、動力織機同資本主義的生產也是分不開的。”[18]

  (2)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工業化的農業技術對農作物生長的干預范圍擴大、程度加深,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工業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就為促進農作物豐產的農業技術開發提供了新的平臺。它促使農藝流程技術環節增多,技術鏈條延伸。眾多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弱化了農業生產對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依賴,從而使農作物的豐產有了可靠的保障。“農業的改良方法。例如,把休閑土地改為播種牧草;大規模地種植甜菜,(在英國)于喬治二世時代開始種植甜菜。從那時起,沙地和無用的荒地變成了種植小麥和大麥的良田,在貧瘠的土地上生產的谷物增加兩倍,同時也獲得了飼養牛羊的極好的青飼料。采用不同品種雜交的方法增加牲畜頭數和改良畜牧業,應用改良的排灌法,實行更合理的輪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12]599

  (3)大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馬克思認為,小塊土地經營有礙于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而土地的集中則有助于打破封閉的小農生產模式,這就為農業的工業化與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同時,資本的介入又為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改造提供了資金支持與驅動力量。“現存的大地產將給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讓聯合的勞動者來經營大規模的農業,只有在這種巨大規模下,才能應用一切現代工具、機器等等,從而使小農明顯地看到通過聯合進行大規模經營的優越性。”[19]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又為土地的流通與集中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國的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具有這樣一種優越性:它是采取工廠方式經營的,而地租(即土地所有權)也像任何其他交易所證券一樣,都是活動的和流通的證券。采取工廠方式(按照大工業的方式)經營農業必然會使土地流通起來,使它成為自由交易的對象。”[15]504

  (4)技術體系的開放性。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淘汰了小農生產方式,使農業與工業、商業、科學研究等部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農業技術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工業、商業所提供的技術裝備與農資產品,而且也不斷地吸納農藝學、生物學、化學等領域的科學成果,以及機械、化工、水利等領域的技術成果,從而使農業技術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同時,農業技術的工業化也刺激了農業生產領域的專業化分工。“由于這種集中(指土地),才能在農業中使用機器,實行大規模的勞動分工,并使英國的工業和商業同農業互相配合。”[15]504在這里,農業生產分工展現在縱橫兩個維度上,橫向上的分工是指勞動生產種類、農作物栽培品種的單一化,縱向上的分工則是指農藝流程技術環節上的專門化。農業生產分工反過來又進一步推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總之,當時以機械化、蒸汽化為核心的農業技術的工業化改造,是在農業生產的多個領域漸次展開的,既強化了原有的農業技術環節,也孕育出一些新的技術簇系。它以機器勞動方式替代手工勞動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拉開了石油農業革命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既看到了當時農業技術工業化的必然趨勢,也預見到了資本主義農業技術發展的局限性。“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6]552

  五 社會主義農業技術發展構想

  在揭露資本主義農業弊端的同時,馬克思也注重探索未來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模式。“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同資本主義制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么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5]139在有關俄國村社問題的論述中,馬克思提出了在西歐和俄國革命勝利的條件下,有可能利用社會主義大農業對村社土地公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其中涉及未來社會主義農業的所有制形式、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等重要問題。其實,把馬克思準備給查蘇利奇的四個復信草稿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內容極其豐富的關于俄國的農民公社、農業生產的集體形式的綜合性概述。”[11]430-452這一思想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的分析相對應,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構想,從中可以窺見社會主義農業技術體系的輪廓。

  (1)土地公有制。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是簡單地重復古代類型的公有制,而是更高級更完善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建立在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社會主義集體生產展開的基礎,“我們所具有的科學知識,我們所擁有的進行耕作的技術手段,如機器等,只有在大規模耕種土地時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11]637在馬克思看來,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可以借助農藝學、化學、生物學、工業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逐步以聯合耕種代替小土地耕種,把土地小塊耕種的個體勞動變為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集體勞動,進而構建各類新型農業技術形態。

  (2)社會主義農業合作論。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社會主義農業將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展開的工業化的合作勞動,是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利用機器進行生產、密切合作的集體勞動。“俄國農民習慣于勞動組合,這特別便于他們從小土地勞動過渡到合作勞動,并且他們在公社草地的割草以及像排除沼地積水等集體作業中,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行了合作勞動。”[7]65“土地公有制賦予它以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而它的歷史環境(資本主義生產和它同時存在)又給予它以實現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的現成物質條件。因此,它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機器而逐步以聯合耕種代替小土地耕種,而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又非常適合于使用機器。如果它在現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導到正常狀態,那它就能直接變成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出發點,不必自殺就能獲得新的生命。”[11]451從社會技術視角看,這里的合作勞動模式其實也是一種更高級的農業技術形態。

  (3)科學與工業技術的支撐。合作勞動的基礎并不是單純的土地合并或協作勞動,而必須具備設備、肥料、農藝科學與技術等集體勞動所必需的一切生產要素。集體勞動所需要的這些設備、肥料等生產資料,只有在機器大工業的基礎上才能生產出來;農業技術也只有在農藝學、生物學、化學等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建構和持續發展。“在這些土地上用最新的科學方法大規模地經營農業,以利于全社會。”[15]3這就是說,作為社會主義農業的組織形式,集體勞動只有在先進的農業技術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展開,進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20]“那時,城市工業就能騰出足夠的人員,給農業提供同以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學終于也將大規模地、像在工業中一樣徹底地應用于農業。”[13]馬克思還認為,未來社會要建構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的合作農業,還需要有最初的創辦費用。這些費用既要用于物質方面的建設,也要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這表明未來社會實行合作生產,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和精神文明水平。

  總之,上述有關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的梳理與解讀工作僅僅是粗線條的,既未窮盡馬克思農業技術思想的全部內容及其細節,也未能揭示他的農業技術思想與其他技術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馬克思技術思想形成、演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處的地位。這些解讀既有視野狹窄的局限,也有理解不準確的嫌疑,有待于今后研究的深入與學界的批判。

  王伯魯(1962-),男,陜西韓城人,哲學博士,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3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75.

  [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6.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0.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9.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70.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五月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人成视频免费观看看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 日本免费爽视频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四 |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