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三農問題的優先項究竟是農業問題還是農民問題,或者是農業兼農民問題?重點在哪里,難點在哪里,對策在哪里?這就要分別對農業和農民問題進行辨析。
一、
從農業來講,中國人多地少,資源貧乏,中國的農業能否養得活中國人,不僅中國關心,而且世界關心。中國這樣的大國,若不能自己養活自己,而要靠向全世界進口糧食,全世界很難有多余糧食賣給中國,且西方國家很可能以糧食作為武器來卡中國脖子。這個意義上講,未來30年,中國農業能否保證糧食安全,是事關中國現代化成敗的大事,開不得半點玩笑。
糧食安全的關鍵是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糧食,這個意義上講,糧食安全首先是數量問題,是中國有限的耕地能否生產出足夠豐富的農產品。
除了糧食安全以外,農業還要保證中國人吃得好,還要保證食品安全。相對來講,食品安全雖然重要,與糧食安全相比仍然屬于次一級的安全,不屬于國家戰略安全的級別。首先要有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其次要盡可能吃得好,吃得安全。
中國有21億畝耕地,在過去數十年乃至過去幾百年,中國一直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著大約占世界20%的人口,其中關鍵是中國精耕細作農業具有極高的土地產出率。
當前城市建設要占用耕地(雖然不多),耕地數量和質量都呈下降趨勢,國家因此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快速城市化的過程,快速城市化,就是農民在很短時間大量進城。進入新世紀,農村年輕人幾乎都已進城,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中老年農民,農業越來越變成老人農業。
老人農業能否養活中國?尤其是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老年農民退出農業生產后誰來種田?
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老年農民退出農業生產后誰來種田?
基于對誰來種田和誰來養活中國的擔憂,近幾年,學界、政策部門乃至一般社會輿論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達成共識,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成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雖然在是否以家庭經營為主體上存在分歧,卻幾乎沒有人對老人農業抱有期待。
規模經營一般都會降低糧食單產,同時增加農業風險,國家因此要為弱質的農業提供更多財政支持和政策幫扶。
正是在這樣一種語境下面,當前中國三農領域出現了“四化同步”的強大聲音,地方政府推動農民流轉土地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規模經營,成為全國各地三農工作“理所當讓”的亮點與重點,為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調整財政支農政策,將新增惠農資金主要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當前三農領域,無論話語、資源還是基層組織體系都開始全面轉向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于現代農業體系。之前圍繞2億多戶小農的話語、財政和基層組織體系越來越邊緣化了。
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將小農排除在外的新型農業生產體系。這一體系可以有效耕種土地,不僅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糧食,而且可以生產出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當國家的農業生產體系越來越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且國家農業政策越來越將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作為重心時,之前為2億多戶小農服務的財政、政策、組織乃至話語體系就在邊緣化的同時斷裂破碎,小農也就越是難以從這個斷裂破碎的體系中獲得支持,也就越是難以生存下去。
二、
我們就來看一看農民,看一看中國目前仍有2億多戶小農的狀況。
當前中國仍然有接近7億農村人口,其中有近3億農業勞動力,當然,這些農業勞動力以中老年農民為主。另外有2億多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農民工被統計為城市人口,但進城農民工的大多數都未能獲得在城市體面安居所需就業與收入條件,這些進城農民工的大多數,年老父母和年幼子女都留守農村,他們年輕時進城務工經商,年齡大了仍然未能獲得在城市體面安居所需基本條件,他們就可能返鄉。農民工返鄉是一個過程,從40多歲開始返鄉,年齡越大,在農村呆的時間越長,且年齡越大,越是在家鄉附近務工經商。到了一定年齡比如五十多歲,他可能就不再外出務工經商了,同時,即使他年輕時沒有從事農業生產,他在長達10多年返鄉過程中早已習慣于農業生產。
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城市不可能提供充足的高收入就業機會,進城農民工的相當部分甚至多數不能在城市獲得體面安居所需就業與收入機會,進城失敗后能否返鄉就是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因為返鄉的生活質量要遠好于城市貧民窟。
當前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家庭,其家計模式一般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即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年老父母留村務農。對農民家庭來講,戶均不過十畝的耕地不僅是農業收入的來源,而且是自給自足經濟的基礎,是勞動權力的保證。“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當農民有田種時,他們就容易獲得生命的意義。
在未來30年,城市不可能為大部分進城農民工提供體面安居所需就業與收入條件,國家也就不可能為大多數進城失敗的農民工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這與政策無關,也與制度無關,而只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這30年,保證進城失敗農民還可以返鄉,就相當于為進城農民工提供了避免落入城市貧民窟的社會保險。這個意義上講,農民在農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是農民的基本保障和社會保險。農民工進城失敗還可以返鄉,就為農民保留了進城失敗的退路。農民有退路,中國現代化就有出路,因為只要農民有退路,農民就一定會成為中國現代化中的穩定力量。這個意義上講,保留農民在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農民進城失敗后的返鄉權利,是農民與國家之間的合謀。
這個意義上講,小農經濟仍有長期存在之必要性。
三、
那么,到底當前三農領域中,三農政策應當優先考慮農業還是農民呢?
我們也許可以在前面關于農業的討論中發現一些漏洞:第一,老人農業無效率嗎?第二,沒有人來種田嗎?
從土地產出率來講,包括老人農業在內的小農經濟是精耕細作,其土地產出率是遠高于所謂規模農業的,而正是土地產出率可保糧食安全。
從誰來種田的問題看,在當前中國仍然有數以億計的農業勞動力,且大量進城失敗的農民工不斷返鄉,當前農業技術生產條件下面,勞均可以有效耕作三、五十畝規模,怎么會沒有人來種這21億畝耕地?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不存在誰來種田的問題。
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既不是老人農業無效率,也不是無人種田,而是三農決策部門預設了這兩個問題,并因此出臺支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決策,國家開始圍繞這個決策進行農業政策、組織甚至話語體系的建設,就可能讓仍然需農業需要土地的小農無地可種,無法種地。
最終,小農的破產又進一步造成農村穩定器的失效,中國現代化中緩沖危機的安全閥因此失靈,中國現代化本身就會變得更加危險。
2014年4月9日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