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國情和農情的判斷不同,當前中國學界和政策部門在三農領域已經形成了觀點對立、主張迥異的兩派:現代農業派和小農經濟派。兩派爭論的焦點是中國農業現代化要不要在短時間內實現。我自己可以算作小農經濟派,我認為當前中國三農政策的重點仍然應當是保護2億多戶小農,而不是培養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人憂慮的是,無論是媒體輿論還是政策實踐上,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農業派都握有壓倒性的話語優勢。
現代農業派是當前三農領域的主流派別。該派主張加快農村改革,在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農業基本經營制度、財政支農政策各方面同時推進徹底改革,以在短時期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快速城市化。這種主張強調城市與農村的一體性,相信市場的力量,認同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提倡改革城鄉之間妨礙資源有效配置的各種體制和機制。這一派主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迫在眉睫,國家的財政支農政策應當重點支持和扶持現代農業。
而小農經濟派則認為,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盡管進城務工經商的2億多農民工被統計為城市人口,但這些農民工中的大多數顯然還缺少在城市體面安居的穩定就業與收入條件。中國人均GDP只有歐美日的10%,且產業仍然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城市不可能為大多數進城農民工提供安居樂業的條件,國家也不可能為多數農民工提供有效的進城保障。
這一派認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限制了城市資本下鄉,并使進城失敗的農民可以返鄉種田,找到自己的歸宿與生活。當前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及與此相關的基本制度安排為現代化提供了穩定器和蓄水池。
筆者認為,如果只立足于盡快消滅小農來設計政策,小農的處境就只可能越來越糟糕。當前正在三農領域推進的部分激進制度設計,目的正是要迅速地消滅小農,這樣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可能人為造成三農領域的問題。
當前三農領域正在進行的政策實踐大多受到現代農業派的深刻影響,這些政策實踐已開始在一些地方顯現惡果。當國家農業政策越來越將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作為重心時,之前為2億多戶小農服務的財政、政策、組織乃至話語體系就在邊緣化的同時斷裂破碎,小農也就越是難以從這個體系中獲得支持,也就越是難以生存下去。▲(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