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魔鬼結成同盟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
——馬克思
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兵、學、商
合在一起,便于領導。
——毛澤東
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習近平
前文提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特別是包產到戶以后;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高于人口眾多的農村等。這種狀態既是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農村相對貧困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將包產到戶后汪洋大海般的小農經濟導致的993861部隊的“戰爭景象村”回歸到像共富村、社那樣,也就是毛主席教導的: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兵、學、商合在一起,便于領導。(《人民日報》1958年8月13日)這就是成千上萬共富村、社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將城鄉二元結構建成城鄉一體化。只要面對現實、尊重歷史而不是昧著良心的民族虛無主義,就會一目了然。
大家都知道的陳永貴領導大寨社員依靠集體的力量群策群力,戰天斗地治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事跡,成為農業戰線上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的一面紅旗,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
吳仁寶下決心帶領華西(江南兩大寨之一)社員用“八年抗戰”搬掉了984條田岸,削平了57個寺墩,填平了39條廢河溝渠,挑走了110多萬方土,用工27萬,把原來的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400多塊能排能灌的高產穩產大田。從1972年連續6年糧食畝產超噸而成了名震全國的農業先進村,以后多業綜合發展而成為天下第一村。
包產到戶的“釘子戶”、當代愚公史來賀,領導劉莊社員,用20年、投工40萬、挖土200萬方,將黃河古道1.5平方公里上留下的4條3米多深,縱橫穿插的荒溝和河灘七八百個蝦蟆窩、鹽堿洼變成現代化農業園區,使解放前有名的“長工村”,在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進入全國溫飽線行列。將解放前“十里草木香,最窮數劉莊,住的茅草房,糠菜半年糧”而有名的“長工村”創建成現代化農村都市的新劉莊。村民依靠集體的現代化農場、畜牧場、食品廠、機械廠、造紙廠、制藥廠等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亦工亦農、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公有共富的社會主義道路,村上的產值2008年已突破20億,村民享受住房、醫療、上學、養老等幾十項福利,村民住上了單元含地下室四層470多平方米的樓房。
龍泉村黨支部學劉莊,依靠農業社集體力量花八年時間用黃河水淤灌等大搞平整土地增加農田。2006年龍泉村有13個村辦集體企業中,工業以造紙為龍頭,年生產能力為20萬噸,擁有玻璃卡紙、銅版紙、凸版紙、書寫紙、單雙膠紙、瓦楞紙、黃版紙等四大系列20多個種類的造紙王國。
黑龍江興十四村,1956年由山東移民到這兒,依靠集體的力量人拉犁開荒種地,在搞好農業的同時,林牧工多種經營全面發展,2005年被聯合國冠名“國際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浙江奉化滕頭村合作化后用15年改土造田拔掉窮根,現在搞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已有“全球生態500家”稱號。
毛遂自薦當生產隊長要“補天”的巾幗英雄劉志華上任后,從“莊稼一枝花,要靠肥當家”入手,先讓地吃飽“肚子”多打糧,人就吃飽了。現在村上擁有食品加工、化工、商貿、房地產、旅游、療養院、養生園等11個經濟實體的“河南省京華實業公司”。
南街村吃包產到戶“后悔藥”后,15年產值增長2000多倍,有 26個廠(公司)、一個現代化農場和旅游公司,2013年年產值突破20億,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北徐莊、龍堂村、土古洞村學南街精神吃“后悔藥”同樣走向共同富裕。看來這包產到戶的“后悔藥”吃比不吃好,早吃比晚吃好。
······
這些村原來都是“莊稼人吃糧,還要國家管”的窮鄉僻壤之地,硬是依靠集體力量戰天斗地改土造田把現代化農業搞好的同時發展多種經營,今天都建成有農則穩,有工則富,有商則活,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公有共富的農村都市。現在他們對土地仍然非常珍惜,可以說是寸土必爭。因為村上的經濟要發展,后代也要發展,沒有土地在哪兒發展。就以村上統一解決村民住宅、土地統一經營這兩項,每家起碼可節省莊基地三分以上和包產到戶的小塊地界也不是一個小數字,再加上機械化、無公害綠色種植、專業化、產業化經營,那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生產潛力比包產到戶不知要高多少,投資不知要少多少。
江南兩大寨之一的浙江紹興紅山公社上旺大隊,在黨支部書記王金友的領導下,大打造田翻身仗,從1958年開始大戰三年,在11座癩頭山上開出了560畝新茶園的基礎上,緊接著移墳造田、移土造田、改溪造田的同時還修建了4 座地下水庫和11座高山水庫。到1976年,共造出了150多畝“大寨田”。全村由過去每年吃國家返銷糧9.3萬斤變成每年向國家上交3~5萬斤,且每年還儲存幾萬斤,到1980年,村里儲存糧已達68萬斤。當年的華國鋒、紀登奎、陳永貴、陳慕華等領導人都曾到過上旺,86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曾踏進過上旺的土地。將近20年時間,每天少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上萬人從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大洲源源不斷地涌進上旺參觀學習。然而這些從1982年包產到戶、企業轉制走回頭路后已成為歷史。上旺和華西,這一對當年江南農業學大寨的老典型,因為在以包產到戶為標志的中國農村改革興起時,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漸行漸遠,最終拉開了無比巨大的差距。(《夕陽紅》2008年第十二期,第16-17頁)這就是走了私有化老路不吃“后悔藥”的必然結果。
在村辦企業時,這些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公有的社會主義原則,絕不把村上的地賣給私商和外商,或讓新地主辦“家庭農場”,讓村民在“法律的保護”下,受他們的剝削當殖民地或新長工村。如果這樣把地一賣,就給后世留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只能給人家當雇工,在自己的土地上讓人家剝削。即使引進外資和私企老板投資,但其比例、控股權和主動權都牢牢地掌握在村集體手里。絕不讓私企和“洋”老板牽著鼻子走,更沒有用污辱國格、人格、傷風敗俗之類的“娼盛”來達到所謂的“繁榮”。就像馬克思說的:同魔鬼結成同盟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列寧-斯大林時代的蘇聯,毛澤東-華國鋒時代的中國正是這樣。絕不允許將世界不安寧,特別是對中國周圍不斷搞顛覆活動的美帝國主義這個魔鬼同中國的關系說成是夫妻關系,怕魔鬼怕到連抗美援朝的電影片都封存起來不敢上演。
這些共富村不僅有現代化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交通、教育、通訊、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等,有的連一些特區就是首都北京不一定能趕得上,僅幾十年無刑事犯罪就是例證。這不僅消除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真正建成安定團結、公有共富的社會主義的城鄉一體化。
這就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公有共富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農民的骨氣,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最下層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前無古人,今有來者沒有丟掉老祖宗指出之路的偉大創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