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不少農村出現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現象,“今后誰來種地”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近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當前我國土地耕種情況如何?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能否化解無人種地之困境?如何處理城鎮化與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的矛盾?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賀雪峰教授。以下是訪談實錄。
“無人種地”之說有失偏頗
認識“誰來種地”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層面講。
第一個層面是從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來看,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道說當前農村“十室九空”,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沒人種地。即使有人種地的地方,也主要是老人在種。所以,媒體的諸多報道營造出一種當前中國農村好像真的“無人種地”的感覺。
但我們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是深入到基層農村去調研的,據我們調研情況顯示,“誰來種地”根本不是問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中國9億多農民戶籍人口,有兩億多進城務工經商,留在農村的接近7億,具有農業生產能力的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數量也有3億-4億人。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說無人種地是不可信的。相反,當前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現在還有大量的農民可以種地,還需要種地,而且需要依賴種地維持生存。 所以,我個人覺得,“誰來種地”這個問題之所以看起來那么嚴峻,很大程度是媒體片面報道所致。
所謂無人種地的情況一般都發生在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的地方。這些地區往往是高寒山區,本來就應該退耕還林。事實上,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爭著種地的現象是大多數,即使部分農民自己不種,將土地出租出去給其他農民種,租金也都不低。調研這么多年,并未看到無人種田、肥沃農田真的被荒棄的現象。
至于媒體報道的“老人種地”這個問題,所謂老人也主要是40-65歲為主。在今天農業高度機器化、不特別依靠體力的情況下,調研結果發現,這個年齡階段的老人,完全可以勝任種地這個工作,而且往往由于其善于精耕細作,產量比規模經營要高。而這部分農民進城很難,打工沒有優勢,種田對這部分農民而言,才是賴以生存的基礎。
資本下鄉是與農民爭利
當前農業占GDP比例不超過10%,是相對固定的,這部分GDP擔負著9億農民生存的巨大責任,農民需要通過農業GDP來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模式。如果土地向資本經營、規模經營流轉的話,客觀上會占用和分享農民既有的農業GDP,剩余的GDP在這群龐大的農民群體再分享的話,對于農民而言,得到的就會更少。所以如果政策支持土地流轉、支持資本下鄉的話,即便是對資本有利,對農業有利,但對近7億的農民是不利的。而且,從我調研情況來看,資本下鄉種糧食沒有成功的,沒有高產的,沒有賺錢的。
此外,小農經營與資本下鄉的規模經營還有一個重大差異,即小農經營一般是精耕細作,主要靠勞動投入。資本下鄉的規模經營,因為已經將農業勞動者與農業勞動對象之間的利益聯系割斷,而農業生產環境幾乎無法監督,農業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規模經營必以資本密集來代替勞動密集,從而導致不僅是對勞動的排斥,而且帶來對環境的破壞。所以限制資本下鄉既是要維護農民權益,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農民進城失敗后可返鄉是中國沒有出現大規模貧民窟的重要原因
城鎮化要吸收哪部分農民進城?哪部分農民應該留下來,以確保農業后繼有人?我想這個過程,應該是農民自發選擇、市場自發淘汰的過程。 一部分有能力,適合去城市發展的,就城鎮化。目前為止,這部分群體以年輕一代的農民為主。但不是所有年輕時候進城的農民都有能力在城市立足,這部分人進城失敗以后,還可以回的來。這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很大的一個區別。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農民進城了,最后發現無法適應城市生活時,因為土地、宅基地都已經基本轉讓出去了,想回卻回不去了,因此往往容易變為城市中的難民和貧民群體。而中國不同,這部分無法留在城市的農民群體完全可以返鄉,返鄉之后,同樣可以通過種地維持一個基本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強于城市的貧困生活。
當前中國農村中的農民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一家兩代,既務農又務工,獲得務農和務工的兩筆收入,從而可以維持相對較高的生活質量。如果沒有務農機會,中老年父母隨子女進城,在目前農民工有限的工資收入下面,他們不可能在城市獲得體面生活的基本收入與就業條件。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農民全家進城,在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要遠低于目前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質量。
在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進城農民都很難在城市獲得穩定就業和有保障的收入,農民進城往往是與城市貧民窟的擴大聯系在一起的,原因與制度和政策無關,而只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無法為所有進城人口提供體面生活的收入保障。中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貧民窟,是因為中國還有廣闊農村地帶,農民可以從農業中獲取收入,尤其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使在城市無就業優勢的中老年農民仍然可以從農業中獲得收入。且進城失敗的農民可以隨時返回農村生活。進城成功,有了穩定就業和有保障收入,農民可以在城市體面生活下去,可以安居樂業,當然好。若達不到?那不要緊,那就返鄉,因為返鄉可以務農,可以在村莊這個穩定的有預期的熟人社會生活。返鄉的基本人權,使中國至今避免了城市出現大規模貧民窟。
農民進城是緩慢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過快地把農民推進城市,就業會很難,農民自身也將無法獲得體面安居的生活。即使勉強留在城市,其生活水準將遠遠低于其在農村種地帶來的生活水平。
“中農”是今后中國農業社會的中堅力量
如此一來,能進城的進城,進城失敗的返鄉種地。在農業高度機械化的情況下,返鄉的這部分農民其實很容易學會種地,這個群體的數量現在要以億來計。此外,還有部分農民因為父母有病、或者其他家庭條件等多種因素,無法進城而一直留在村莊。此時,進城的部分農民的土地就可以租給仍然務農或者返鄉務農的農民,那對這部分農民而言,就可以聚集較多的土地來種植收益,有助于其生活水準的提高。
這部分農民的收入在村莊,社會關系在村莊,再加上年輕力壯,還維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成了農村的中堅力量,我稱之為“中農”。這部分農民的利益與村內事務密切相關,因此對村內事務有著最為真切的關懷。他們是村莊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最熱心的倡導者,是村莊人情最熱情的參與者,是農業新技術、耕作新方法最主動的采用者,是村莊社會秩序最有力的維護者。且他們因為年輕和有經濟實力,而有做成這些事情的能力。也正是這個“中農”階層,成為了村組干部最為重要的擔當者和后備人選,成為農技推廣的“帶頭人”,成為社會治安的“線人”,成為農村文化的“中心戶”,并成為黨在農村基層最有力可靠的支持者。最終,他們會成為農村社會穩定的骨干。
從我們調查來看,這部分農民目前占10%-20%的比例,并且仍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再加上當前的老人農業,已經構成了當前農業社會中一個相當穩定的群體。這就是當前農村人財物外流的情況下,農村仍然保持了秩序的重要原因。所以當前沒必要專門制定一些政策去支持資本下鄉、土地流轉。當前的農業體系仍然保持著非常大的活力,還可以延續,這個體系自身可以保證該進城的進城,該留鄉的留鄉,能夠維持糧食強大的生產能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要輕易否定當前中國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
小農農戶才是農業穩定的根本
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都是為了提高土地產出,但是從糧食產出本身來講,規模經營不如小農經營更有效率,集約經營千萬不能搞成資本經營。因為第一,我們的七億農民,三億農業勞動力,還要依托農業、土地獲得就業和收入。第二,集約經營,最終從糧食來講,小農基礎上的精耕細作有巨大的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畝產產出能力很高。從這個意義講,在農民沒辦法大規模集體轉出的情況下,會產生資本排斥勞動的問題。相反的,政府給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工作要抓緊。當前,我國在兩億多戶小農農業的產種環節的服務能力是不夠的,我們怎樣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解決農民在產種環節的諸多困難應該是未來政府支持農業的發力點。
政府必須要搞清楚是支持誰。政府要支持的是要依靠農業就業的小農,而不是支持資本和農業大戶,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站在最大多數農民的這邊。但據我多年地方調研情況來看,現在地方政府多數都支持到資本和大戶上了,對小農沒有支持。因此,未來政府要尤其重視個體農戶生產環節中的的困難,對農民在灌溉、種植、自耕道的建設等方面要給予重點支持。
此外,國家財政還應支持基層農業的技術推廣。與其提供政策去支持高校學生投身做職業農民,不如支持農業院校學生去一線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科研支持和社會化服務支持。在現在和未來二十年,農業經營的主體依然是兩億多小農農戶,他們才是農業的根本。把這個根本放一邊不提,而盲目地支持大學生投身職業農民、講資本下鄉、資本經營是本末倒置的。
金融滲透農業會提高農民和農業風險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到將建立適合農業特點的金融體系。我認為,一般的小農農戶并不需要金融來保障生產。只有現代農業,即資本進入農業,渴望通過農業賺大錢時,才需要資本入駐,進而需要相應的金融產品。
今天,農業主要分兩種,一是大眾農產品,基本上投入產出很清楚,不需要金融。一類是經濟農業,如蔬菜,品種多,保鮮能力差,價格波動大。這些產品有個特點是風險大,收益也大,這個時候需要金融來兜底。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經濟農業或收益很大,或血本無歸。因此,農民是種大宗農產品還是高風險的經濟作物,就需要平衡。目前,當大多數人種經濟作物想賺大錢時,經濟作物就會供過于求,最后種經濟作物的人轉向種糧食,轉向穩健。最終經濟作物和糧食之間就有收益和風險的平衡。現在如果提供幾種金融產品,鼓勵農民貸款去種經濟作物,就會提高農業本身和農民自身的風險,因此我覺得農業不需要特別的金融支持。
現在農產品的供給是過剩的,其中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從這個層面來看,目前已經有足夠的耕地、人力、資金等投入,問題在于市場需求不夠。今天的農業產出能力極強,不需要金融投資農業,農業是需求彈性非常小的行業。如此,在農業總體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就要注意,農業投入越大對農民越不利。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談及“誰來種地”的末了,提到“于此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在我看來,這才是今后中國農業發力的重點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