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雯 金微發自河南 北京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加速,流轉之后的土地都種上了什么?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河南多地的采訪了解,農地流轉至合作社、企業后,多數被用來種植經濟作物。河南省農業廳人士也表示,近幾年來河南農地流轉提速,但是多數流轉土地還是種上了經濟作物。
保障糧食安全已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首,在土地流轉非糧化的背景下,我國糧食安全再添新的不確定因素。
本周內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糧食安全問題將是高度關注的一個議題。
土地流轉后多數不種糧
隨著政策對土地流轉的進一步支持,各地紛紛設立目標,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向規模化種植邁進。然而,農地集中流轉后的“非糧化”現象值得警惕。
記者從河南省民權縣出發,沿著211省道一路向東北方向行駛,直至豫魯交界,三十多公里的沿途風景中滿是平整的麥田,由于河南農村人口戶數多,實際分到每家的承包地不過幾畝左右。
河南民權縣一位劉姓農民告訴記者,每斤小麥賣1.3元,收成好的時候種小麥一畝地能賺六七百元,家里總共六畝多地,靠小麥一年才四五千元錢。“面對一大家子要養活的人,如果當地種菜能形成規模有靠譜銷路,我也會考慮種菜。”
“相比種糧,如果將土地流轉出去,每年可得800斤小麥的租金,人還能解放出去打工賺錢。”民權縣順河鄉一位合作社理事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河南民權,整村流轉的例子并不少見。
但是這800斤小麥的租金是把雙刃劍,對流轉到土地的合作社和企業而言,種糧就不是那么合適的選擇。“現在一畝地的流轉租金在1000元左右,雇工價格每天20~40元,另外種子、農藥、化肥都要錢。”上述合作社理事長說,“這么算下來,種鐵棍山藥、種梨、搞養殖,收益都會比種糧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河南民權縣了解到,雖然流轉的土地大多屬于基本農田,但由于專業大戶流轉土地面積大,也因此高投入高風險,種糧積極性不高,流轉的基本農田多數不再種糧。
糧食安全面臨多重難題
事實上,土地流轉非農化的現象早已引起關注,尤其是企業流轉土地后就更不會種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此前在央視財經論壇上透露,從江蘇調查的情況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種稻米的只占1%,“企業如果租農民的土地種糧食,一畝地東北租金800塊錢,中部地區1000塊錢,沿海1500塊錢,企業就算再有本事,租農地種糧食也賺不到錢。”
由于中國糧食價格過低,如果企業種糧,加上人工成本生產資源等因素,種糧的利潤還不夠償還貸款的利息,而農民的優勢在于其不計報酬的人力成本。韓俊認為,企業種糧比不過農民。
并且,由于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出現后,內有不斷擴張發展的壓力,外有資本逐利的沖動,在種糧效益偏低的情況下,“非糧化”種植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
今年初,農業部發布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7億畝,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一些地區工商企業租地種糧食的只有6%。
目前,中央對企業流轉土地后是否種糧沒有嚴格要求,而是強調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只是要求防止企業進行非農化生產。
糧食自給率保持80%以上
社科院研究員張曉山告訴記者,種糧的經濟效益低于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新型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集中后基于成本和盈利考慮的現實選擇往往會傾向種植經濟作物。
不過,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在整個農產品供給是過剩,農產品的比例為70%糧食30%經濟作物,“這里存在一個平衡,種糧的資金少風險低收益穩定,而經濟作物收益高但也伴隨著高風險。”
有報道稱,今年中央一號的核心內容將是保障糧食安全,并對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做出調整,其中正在討論的三項主要數據是,口糧自給率基本達到100%,谷物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國糧食總體自給率長期要保持在80%以上。這意味著此前95%的糧食自給率紅線不再堅持。
“如果放開糧價,那么必然導致土地流轉成本提高,最終傳導到農產品市場上去,反使糧食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而目前施行的 ‘托市價’、‘政策價’,又使市場的作用喪失”,張曉山認為,政府要調動農民和新型主體種糧的積極性,下一步要重點在糧食的生產和銷售環節探討合理的農業補貼方式。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