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以新型城鎮化為重大發展戰略意義深遠。”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表示,城鎮化將是中國保證投資增長、解決生產過剩與就業壓力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合理選擇。
他也特別強調,未來的城鎮化一定是要跟得上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道路,和縣域經濟相結合的新型城鎮化。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新型城鎮化與金融創新論壇”上,溫鐵軍作了《中央承擔最終風險條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競爭》的主題演講。
他說,當前在全球都出現嚴重過剩流動性的條件下,主要的投資機構都在唱空中國。“我這些年跟海外投行打交道,討論中國的宏觀形勢。在去年上半年以前,世界金融界的主流都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枝獨秀的,中國經驗值得重視。但從去年下半年卻開始唱空,都認為下一個一定是中國,經濟危機將會爆發在中國。從做多中國到做空中國,一年左右的時間,現在變成了主流。”
溫鐵軍認為,如果中國不能繼續維持一個階段的穩定增長,恰恰就應了西方大的頭行做空中國的意圖。“中國能不能從‘被做空’變成現實的‘空’,取決于我們戰略安排,比如說新型城鎮化,是不是能夠真正到位。”
他表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既是應對全球化危機的有效方法,也是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主要方式。隨著投資不斷向農村地區傾斜,農村的土地和房屋等都實現了增值,實體資產大規模增加,我國經濟進一步向健康方向邁進。
城鎮化可解決投資與就業
溫鐵軍認為,我國3000多個縣級單位和3萬多個建制鎮中,大部分基礎設施長期投資和配套不足,特別是在傳統農村地區。所以,縣域經濟與城鎮化戰略相結合,就是要繼續運用“看得見的手”引導國家基本建設投資。“這3萬多個建制鎮的建設需求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個空間足夠消納我們的過剩產能。因此中國的城鎮化這個戰略選擇,將會同步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帶動農民非農就業,以及帶動普通百姓現金收入的增加,把原來的外需拉動經濟的這種增長方式,轉變為內需拉動的增長方式。”
在溫鐵軍看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正是進入資源嚴重稀缺而資本相對過剩階段后,探尋適合自身發展路徑的理性選擇。
城鎮化要區別于城市化
溫鐵軍還強調,城鎮化不是城市化,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今天為什么選擇城鎮化?很大程度上因為過去的城市化,城市帶和產業集群的區域布局是疊加的。越是疊加造成的污染越嚴重,中國現在東部地區已經處于嚴重的污染帶,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在污染帶控制之下。按照原來的發展模式肯定走不下去。”
他認為,城鎮化不等同于城市化,不是要從大城市引進大企業、讓城鎮吸納傳統高污染行業,也并不意味著城市人口占比上升,盲目推動城市化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他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引領著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尊重多樣性,實現可持續。我國已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這必將協調我們從工業文明時代的反生態導向,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多樣性導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