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我幾乎每個暑假都到農村調研。尤其是最近5年,不僅自己每年暑假調研,而且組織我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師生利用暑假進行農村調研。2012年暑假,我就組織有160人參加的全國四省六縣30村的大型農村調查。我之所以醉心于每年的暑假調查,是因為我認為且越來越認識到,農村調查是閱讀農村,認識中國,發展有中國主體性社會科學的必由之路。
每年暑假調查,我們都采用駐村調查的形式,調查時間在20至30天,調查內容涉及農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力圖在現象之間找關聯,透過現象看本質。駐村調查的好處一是費用低,可住在農戶家,與農民同吃同勞動,二是調查方便且深入,可與農民真正地打成一片。暑假駐村調查,一般不是為了某個課題研究任務,功利目的比較少。正是功利目的比較少,將經驗本身當作目的,甚至以農村經驗為本位,調查可以比較快地對農村整體的經驗有較好把握,也比較容易獲得來自田野的靈感,可以有比較多的學術“意外”。除暑假調查以外,我個人每年都會利用五一、國慶、元旦放假的時機,到全國不同農村調查,每年駐村調查時間不少于2個月。10年來,累計駐村調查時間大約有1000天。有了1000天農村調查,就有了真正深入農村,對中國農村狀況和農民生活的熟悉,就可以對各種涉農問題有比較深透的把握,就可以排除那些膚淺流行認識及西方社會科學偏見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就不會在農村問題上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
暑假組織師生大規模農村調查的形式是集體調查。一般是先分若干大組,每個大組20人左右,一個大組再分4~5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每個小組的人員結構一般是既有調查經驗豐富的老師和博士生,也有經驗稍差的碩士生及少量本科生。每個小組住在一個村莊開展調查,一個大組的4~5個小組,盡可能集中安排在相鄰村莊。調查方式是半結構式訪談,調查沒有課題任務,白天分散訪談,晚上小組集中討論。每隔3~4天,大組再集中討論一次,一次討論半天或一天。這樣,一個月的暑假調查,基本上是每天白天分散訪談,晚上小組討論,隔3~4天一次大組研討。小組討論不僅可以分享調查獲得的信息,而且可以相互啟發思路和修正調查方向。大組研討因具有強烈的現場感,所有參與者都共享同樣的調查經驗,都可以通過后續調查檢驗回應討論的問題,從而使討論質量極高。可以說,幾乎每次大組討論,氣氛都非常熱烈,靈感紛飛,每個參與者都如享大餐,一時消化不了,可以留待第二天調查時,邊訪談邊消化。整個暑假調查結束后,不同大組在開學后以暑假調查為基礎,召開高質量調查經驗交流會。
除暑假集體調查外,近年來,我們還盡可能利用其他時間組織規模在20~30人的集體調查,每次調查時間在20天左右,效果也很好。這樣的集體調查,因為沒有課題任務,以深化對農村社會認識形成農村經驗質感為目的,對缺少農村經驗的學生來講,這樣的調查就如久旱遇甘霖,一般有了三五次深入的駐村集體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就會具備從現象之間找關聯的能力,就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而若有了二三百天的駐村調查經驗,這樣的學生往往會在經驗研究上變得相當敏銳,學術質感大為增強??梢哉f,集體調查是培養學生的最好方法。成功的集體調查,除駐村、討論外,最為重要的是不能太功利,最好不要帶課題任務,而是經驗為本,以訓練學生對經驗的認識為本。
最近10年,我幾乎每年都要發表大約10篇論文、出版1部著作。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我則十分清楚自己的靈感大都來自經驗,來自對生活的把握,也來自與農民的對話,來自與學生共同駐村調查時的研討。不僅我每年會撰寫大量文字,而且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生每年也會撰寫大量調查報告,發表多篇論文(雖然我不鼓勵學生發表論文),中心大多數博士生在讀博三年都可以發表10篇甚至更多論文。中心博士生在讀博期間,每個人都要完成300天以上的駐村調查,要撰寫上百萬字的調查報告,還要撰寫博士論文和閱讀相關研究著作。我從不鼓勵他們發表論文,他們卻普遍可以在讀博期間發表這么多論文,其中的關鍵是他們在調查中真正有所發現。在集體討論中,激烈的思想碰撞的火花,變成了他們學術上的靈感和寫作的沖動,使他們能夠寫出有創意的論文并發表出來。同時,他們也大都可以寫出高質量的博士論文。這恐怕就是所謂“教學相長”吧。
長期的農村調查,使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師生因為對經驗有深厚把握,既可以從經驗的內在邏輯中去理解農村,又可以通過對中國九億農民的理解來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復雜性,理解中國國情,可以形成事事自下而上看的習慣,從而可以變得深刻、冷靜,不偏激、不偏執。
我個人認為,閱讀中國農村這部大書,理解中國九億農民的生活,不僅是農村社會學專業師生應該做的基本功課,而且應是所有試圖理解和改造中國的志士仁人們應該切實關心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