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特殊性在于,雖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并不高,但至今中國城市并無大規模的貧民窟,也沒有明顯城市二元結構。其中原因,正是當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失敗的農民還可以返回村莊生活。穩定的有根的村莊熟人社會生活的質量,要遠高于不穩定的漂泊的城市貧民窟的生活質量。
一、
讀李克強副總理2012年9月7日在中央組織部、國家行政學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收獲頗多,尤其是其中列舉的大量數據十分有參考價值,摘要評論如下:
1、關于城市二元結構。
摘要:在實現了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基本上在75%~80%甚至更高,城鎮人口比例和非農就業比例都很高。有人說,拉美一些國家城市化率也很高,有的國家甚至達到80%,為什么它們不叫發達國家而只能叫發展中國家?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出現了城市二元結構,解決不好產業和就業問題,出現了大量貧民窟,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評論:這段話十分重要。有兩句話,第一句是說,實現了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都高,不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產業和就業解決都很好,城市中沒有嚴重的貧民窟,也不存在明顯的城市二元結構。這樣的城市化,可以稱為又快又好的城市化。
第二句話則是說,只有高城市化率并不一定是現代化,因為有的高城市化率是通過進城農民生活在貧民窟為代價來實現的,農民雖然進城了,卻無法獲得穩定就業,不能獲得體面而有尊嚴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了城市二元結構。這樣的以貧民窟為代價的高城市化率,不僅不意謂著實現了現代化,而且意謂著因為城市缺少產業和就業支撐,而使城市難于治理,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從而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與拉美國家相似的是印度等南亞國家,雖然城市化率只有30%多一點,其城市內卻存在大量貧民窟,城市二元結構相當嚴重。
這樣就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不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內無大規模貧民窟,沒有明顯城市內的二元結構,城市化的質量很高。在仍然處在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城市化率高或低,城市化的質量都不高,在城市化的人口中,存在一個就業不充分、收入不穩定的群體,這個群體成為城市貧民窟人口。城市內的二元結構,使城市更難治理,國家更難發展。
中國的特殊性在于,雖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城市化率并不高,但至今中國城市并無大規模的貧民窟,也沒有明顯的城市二元結構。其中原因,正是當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失敗的農民還可以返回村莊生活。穩定的有根的村莊熟人社會生活的質量,要遠高于不穩定的漂泊的城市貧民窟的生活質量。
2、關于“中等收入陷阱”。
摘要: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5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一些人認為,中國也處在應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階段。……像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現代化,沒有先例可循,更何況我們要繼續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這更是人類現代化史上前所未有的。
評論: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魔咒。二十世紀,真正由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例子極少。就比較大的國家來算,可能只有韓國算得上。其余發達國家在19世紀就已是世界強國。有很多國家比如拉美一些國家,本來發展勢頭良好,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即陷入止步不前狀態,也就是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里了。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憑什么和靠什么走出,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且人均資源又很少的國家,如何及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對中國人民的巨大考驗,是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一個關鍵。征途路漫漫啊。
3、我國的城鎮化率。
摘要: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剛過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鎮戶籍人口統計,城鎮化率也就在35%左右。這說明我國實際的城鎮化率還很低,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與我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
評論:中國城鎮化率比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也許不是壞事,因為中國的城鎮化沒有明顯的城市二元結構且沒有大規模城市貧民窟,其中原因是中國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為進城失敗農民提供了返鄉的機會。返鄉是農民的基本人權,假若他們認為城市生活維持不下去的話,他們至少還有選擇返鄉的權利。
需要認真研究中國特色的城鎮化。
4、中國史無前例的城鎮化浪潮。
摘要:最近,聯合國關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中國城鎮化從現在到2030年還會保持一個較快的速度,屆時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5%~70%左右。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目前我國每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有1000多萬,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城鎮人口還將增加3億左右,相當于美國的人口總量。中國城鎮化的規模和潛力,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評論:中國能否順利地又快又好地完成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城鎮化,對中國,對世界,都是一個考驗。中國快速城鎮化中,必須處理好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的關系,處理好市民、城郊失地農民、進城農民和一般農業型地區農民幾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其中尤其要防止出現城郊土地食利階層。
5、城鎮化與工業化。
摘要:城鎮化與工業化,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城鎮化需要產業發展來充實,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同時城鎮化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在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由于很好地協調了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實現了現代化。相反,在拉美一些國家,還有東南亞一些國家,現代化進程出現反復甚至停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發展沒能跟進,企業結構不合理,就業創業問題解決不好,出現了城市貧民窟等社會問題。我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用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順應世界科技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評論:沒有產業發展,城市化就一定會形成貧民窟,就不可能又快又好地城市化。改革放開30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中國制造在全球化中的優勢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廉價而又高素質的勞動力,二是中國土地制度及與此相關的良好基礎設施。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工資逐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優勢逐步減弱。在這個時候,能否實現中國產業升級,能否發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科技為主的“中國創造”,并在“中國創造”可以為中國又快又好的城市化提供有力支撐之前,中國制造仍然能為中國產業提供支撐,就成為中國城市化能否保持得良性發展,中國經濟能否持續成長,中國是否可以最終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6、服務產業。
摘要: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和就業比重都在70%~80%以上,已經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比如,歐洲等發達國家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支出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0%,美國高達17.6%。我國目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只有43%,就業比重只有36%,醫療服務支出比重約5%。
評論: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地點是與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相關的。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工農業仍然是骨頭,服務業是肉,肉要依靠骨頭支撐,沒有骨頭,肉是支撐不起來的。某種意義上講,人為發展服務業,尤其是人為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可能造成對工農業的沖擊。
7、三農問題。
摘要: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5%~70%左右,還會有幾億人口在農村生產生活。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和重大問題。
評論:這個認識很清醒。如何理解三農問題與中國城鎮化的關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其中若干環節有待深入清理。城鄉二元結構,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勞動力再生產模式,對于深化中國城鎮化中獨特的三農問題的認識,十分重要。
8、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適度集中居住。
摘要:現在,有些地方從農村人口轉移、村莊變化的形勢出發,在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引導農民向城鎮、中心村適度集中居住。
評論:這方面的實踐有待進一步的總結和理論提煉。當前這些方面實踐的理論認識十分薄弱,實踐中不僅存在認識的混亂而且出現了操作上的嚴重問題。
9、農民工人數及城市分布。
摘要:目前我國約有1.6億的外出農民工,其中六成多在地級以上城市,兩成多在縣級城市,不到一成在小城鎮。
評論:中國到底有多少農民工,分布在什么地域,一直沒有找到權威數據。這個數據應是準確統計?
10、中國城市化的資源支撐。
摘要:當我國城鎮化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時,將有10億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
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4%。
評論:中國城鎮化的資源支撐,是個大問題。
二、
如何又快又好地推進中國城鎮化,是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基本問題。中國城鎮化涉及面廣,操作流程復雜,且規模巨大,機制獨特。如何理解中國城鎮化的復雜性及其內在機制,及如何選擇中國城鎮化戰略,需要理論界和政策部門更多深入討論。
李克強副總理的講話,有幾點尤其重要:
第一,中國如何可以不落入到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我們要靠什么來保證這一點。中國奇跡的原因是什么?還可以繼續保持中國奇跡嗎?
第二,當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與城市內二元結構有無關系?是什么關系?中國城市現在還沒有出現大規模貧民窟,為什么?今后仍然能保證不出現大規模城市貧民窟嗎?
第三,當前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優勢在哪里?在中國產業發展中,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關系是什么。
第四,怎樣才能做到又快又好的城市化?為什么沒有發展中國家可以做到又快又好的城市化?城市化質量是政策問題?制度問題?還是發展階段問題?經濟結構問題?
第五,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是什么關系?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還是負?是由第一、二產業發展水平決定第三產業,還是第三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第一、二產業發展?尤其當我們將生產性第三產業并入到第二產業來思考問題時,我們可以對生活性的第三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更加清醒的討論。
第六,三農問題與城鎮化是什么關系?農村能否繼續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是極其關鍵的。農民這個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是否適合采用完全競爭性的市場競爭制度,比如當前全國推進的所謂確權確地、還權賦能的政策,是否符合農民利益和有利于保護農村穩定與發展?
第七,農民工現在的半進城狀態的原因是什么?是戶籍制度還是與中國發展階段有關?是好事還是壞事?保留農民進城失敗的權利是對農民基本人權的保護?還是當前中國制度中的缺點?城鄉二元結構能否變成保護農民權利的制度?
2012年12月11日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