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賀雪峰:農民如何組織起來?

賀雪峰 · 2013-01-08 · 來源:賀雪峰博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生產領域的合作,在取消農業稅之前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中,恰是村社集體可以相對有效解決的問題。

  一

  毛主席在1943年所作著名講話《組織起來》中認為,“在農民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組織農民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毛主席的這些話,現在讀來仍然發人深省。

  新中國建立后曾通過“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將中國農民組織起來,在不長時間,為中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原始積累,同時也通過組織起來的力量,極大地改變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尤其是通過大量勞力投入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設施,極大地提高了可灌溉耕地面積。人民公社的優點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并為國家從農村獲取用于工業化建設的資源提供了有效組織手段。人民公社的問題是對農戶個體激勵不足,人民公社后期普遍出現了消極怠工和集體低效的問題。

  分田到戶以后,人民公社解體,農戶的家庭經營主體地位重新確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成為具有合法地位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集體,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農民自主經營土地,“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因為具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權,農民的經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遺憾的是,分田到戶后不久,體制改革所煥發出來的生產力即釋放殆盡,而“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制度安排,雖然可以讓農民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權,卻使得兩個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好的頑疾再次出現,一是農民若不愿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怎么辦?二是國家和集體無度索取怎么辦?且越是農民不愿交,國家就越要多收,越多收,農民就越不愿交。農民剩余可能因為國家和集體無度索要而所剩無幾。到1980年代中后期,農業中幾乎已是活力不再,以致到1990年代,“三農”不僅成為問題,而且成為全黨和全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農”成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組織借雙層經營“統”的功能加重農民負擔。加重農民負擔,其中一部分負擔用于各級政府的政績工程,甚至被吃喝掉了,還有一部分用于解決農村的公共品供給。在1990年代,農村流行的說法是:一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一稅是指農業稅,二稅指“三提五統”和各種集資,三稅指共同生產費。所謂共同生產費,是指村社集體用于共同生產的費用,比如用于集體灌溉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在中央為減輕農民負擔而明確限制“三提五統”和社會集資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普遍通過增加共同生產費來加重農民負擔,以至共同生產費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框,沉重得農民根本就挑不動。

  為解決農民負擔過重的頑疾,也為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中央自2001年開始在全國試行稅費改革,并最終在2006年徹底取消農業稅。取消農業稅的改革,不僅徹底取消了數千年的農業稅,而且取消了“三提五統”,取消了共同生產費。取消農業稅后,如何籌集公共事業和共同生產費用?中央的建議是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籌集資金,“一事一議”與“三提五統”和共同生產費的大不同在于,“三提五統”和共同生產費是帶有強制性的收費,“一事一議”則是“誰受益、誰負擔”,采取自愿原則,強制性的因素很弱。因此,通過“一事一議”籌集公共事業和共同生產費用的辦法在全國絕大多數農村都無法落實,“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中,“統”的一層因為不再有行使土地集體所有權的能力,而徹底解體。

  也是因此,在農村調查時,我們聽到農民講“單干以來”就有兩種指代的時點,一是分田到戶以來,二是取消農業稅以來。應該說,農民相當準確地把握了這兩個時點,分田到戶的單干主要是農民具有了經營自主權,村社集體也有一定能力來解決一家一戶“不好辦和辦不好”的公共事務。取消農業稅后,村社集體統的能力極大地削弱,有些地區甚至在稅費改革前后取消了村民小組長,單家獨戶小農因此不僅要直接面對市場,而且直接面對生產的所有環節。

  二

  當前中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形式是以“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為基礎的小農經營,尤其重要的是,當前中國農村的小農經營是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隊基礎上,經過土地均分而來,這種土地均分,一般為了公平,而按土地肥瘦、遠近進行了細碎分割,一戶幾畝土地,可能會分散在10多處,每戶小農不僅耕地面積狹小,而且地塊分散。這樣的小農經濟,在如何解決生產協作問題上,就完全不同于美國式大農場經濟形態。中國式小農經濟需要有中國式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這個上層建筑的第一層是農民如何組織起來解決共同生產問題,典型是農田灌溉、機耕、植保等等方面需要的合作問題。

  從目前中國農村情況來看,小農經濟還將長期存在,具體地講,9億農民和2億多戶小農中的絕大多數人還將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依托于農業和農村,當前中國農村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庭再生產模式也將長期存在。代際分工基礎上的“半工半耕”,即年齡比較大的老一代在家務農,年輕人外出務工,由兩代人同時務農和務工來獲取兩筆收入,從而獲取相對體面的生存條件。正是這種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使小農經營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即年輕人進城務工,他們卻并不將耕地流轉出去,(更不用說會賣掉了),而是留給年老父母耕種,父母耕種小塊土地,收入不多,卻可以基本上應對家庭一般性人情社會支出,可以解決一家溫飽問題。有了父母的務農收入,年輕人在城市務工收入就可以儲蓄下來,中國外向型產業就可能具有廉價而高素質的勞動力,從而可以在全球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必須以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為前提來思考中國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治理。中國式小農經濟不同于美國式大農場經營,一個美國農場的耕地規模可能超過中國若干行政村,或者說,中國幾百戶小農經營面積只相當于美國一個農場主的經營面積。美國農場主的私人決策,對于中國小農來說,就成了數百農戶的公共決策。小農經營利潤微薄,風險很大,以自愿為基礎的集體決策成本極高,自下而上的決策成本幾乎會高到無法承受地步,因此,在當前中國農村,幾乎沒有真正自下而上小農合作成功的例子。美國農場主的合作,是三個農場主商議一條河流灌溉的分配,是就2億立方米的水源進行水量、水權的分配。中國小農經營規模太小,根本無法就河流進行流域管理與使用,農戶因此只能通過打井這樣的微型水利,通過私人品來解決灌溉問題。這種辦法不僅成本極高,而且難以持續。

  分散的中國小農需要組織起來,除了應對生產中的需要以外,還有如何面對市場的問題。小農戶與大生產的矛盾以及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當前農業經營中的兩對基本矛盾。解決矛盾的方向有二,一是將小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農戶的聯合或合作,比如組織合作社,或形成有效率的集體經濟組織,二是隨著越來越多農民進城,而推動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從而解決農戶與大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

  在目前中國有9億農民仍然需要依托農業生產的現實條件下面,農民轉移進城是較為緩慢的,而更加緩慢的是農民真正將耕地流轉出去。也就是說,在未來30年,中國式小農經濟還將長期存在,這是我們思考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的基本前提。

  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如何解決與大市場的矛盾?可行的辦法是合作。讓農戶通過合作,降低與市場對接的成本。但合作本身是有成本的,從事糧食作物生產的小農,利潤十分薄弱,小農合作成本高,利潤少,合作會很困難。實踐中,則幾乎沒有農民通過合作來生產糧食以對接市場的成功先例。相對來說,種植經濟收物,風險雖大,收益往往也比較高,農民通過種植經濟作物來獲得較多利潤,從而可以支付得起合作成本,并因此與市場形成有效率的對接。經濟作物多是鮮活農產品,不耐儲存,對市場銷售的要求高,對市場價格反應特別敏感,因此也有更高的合作需要。恰恰又是因為經濟作物價格波動幅度比較大,與利潤較高相對應的是風險比較大,風險大也就使得每有一次風險,農民合作即面臨一次解體的危機,最終,能夠在市場波動中維持下來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寥寥無幾。

  中國大國農業特征決定了中國耕地的90%要種植大宗農產品,絕大多數農戶也都是要生產糧食。與經濟作物不同,大宗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的重要特點是耐儲存,價格穩定,品質相對單一,從銷售來看,基本上是國家保護價收購,從產前環節看,種子、農藥、化肥,基本上都是標準化的大宗商品,因此,從事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小農恰是對市場不敏感,而不存在與大市場對接困難(基本上沒有這個需要)的農戶,這部分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0%,耕種大約90%的耕地。

  這個意義上講,對中國絕大多數小農來講,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并非一個真實的問題,這個問題可暫時擱置。

  但這個90%小農戶在產中環節,或生產環節中與大生產的矛盾,或他們需要的基礎生產條件的矛盾,卻是真問題。如何讓小農戶生產方便是取消農業稅后的關鍵問題。

  生產領域的合作,在取消農業稅之前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中,恰是村社集體可以相對有效解決的問題。

  三

  通過集體統的層次不僅可以解決生產合作的問題,而且可以解決生活合作的問題。組織起來的重要方面還在于社會秩序的再生產。

  進入21世紀,中國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與人口進城相伴隨的是人財物流出農村,農村留下來的老弱病殘居多。在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因為人財物的流出,農村內生秩序能力下降,系統穩定容易出現問題,更重要的是,外出農民并未融入城市,而大多與農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父母和子女留守農村,他們僅僅是年輕時進城務工,年老時還要回來。也就是說,穩定有序的農村對進城農民也是極為重要的。在人財物流出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農村秩序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

  在農業稅費已經取消、且雙層經營中集體一層基本解體的情況下,維持基層秩序的資源便大成問題,再加上農村人財物流失所導致農村內生秩序能力不足,使得外來資源變得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維持農村基本秩序的途徑有三個,一是發育農村社會組織,比如建設老年人協會等等,二是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比如配備相對健全的村組干部隊伍,三是配置必要的治理資源。遺憾的是,在當前農村政策的實踐中,健全的村組干部隊伍正在遣散,國家給農村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但這些資源大多要么直接由各部門幫農民修建了公共設施比如水、電、路、橋和圖書館,要么直接發到農戶,村組集體除極低的村組干部報酬和極少的辦公經費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支配的資源,由此導致農民自下而上的公共品需求偏好無法與國家自上而下的資源轉移對接起來,更無法讓基層組織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并因此使基層組織得到能力的訓練與強化。

  立足中國9億農民和農村人財物不斷流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的現實,基于農村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的戰略定位,在農村基層的內生秩序能力將長期不足的情況下,維持農村基本秩序是中國現代化所必需要面對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唯有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由國家和城市向農村輸入資源。這種資源的輸入,目標不是為了讓農民致富,也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維持農村基本的穩定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通過這種資源輸入,加強農村內生解決問題和保持穩定的能力。首當其沖就是要建設一個強有力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以在農村發展中以不變應萬變。衡量國家對農村輸入資源效果的最重要標準是看這種資源輸入是否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若加強了,這種資源輸入就是有效的,若沒有加強,這種資源輸入可能就是無效的。

  取消農業稅后,在資源輸入方式和鄉村體制改革舉措上都存在著嚴重的方向性錯誤,從鄉村體制改革來看,普遍的思路是,既然不再向農民收稅了,還留下健全的基層組織干什么?因此,撤鄉并鎮、合村并組、減少鄉村干部、取消村民組長,將鄉鎮“七站八所”推向市場等等做法,都是在極大地削弱農村基層組織的力量。這種思路和做法的錯誤在于,他們沒有看到,在農村人財物流出的背景下,農村基本穩定與秩序的維持存在巨大困境;沒有意識到,健全的基層組織對于維持中國農村基本穩定與秩序的極端重要性。因此,現在不是要削弱農村的基層組織,而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況且,進入21世紀,與農村人財物大量流出農村相關,城市工商業快速發展使國家也有了越來越多可以轉移進入農村的資源。不是將農村基層組織作為向農民提取資源的制度設施,而是作為向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維持農村基本秩序的制度設施,我們就應該創造性地轉化既有的農村基層組織,使其服務于新時期的新需要。

  因為對基層組織存在偏見,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要么直接補到農戶,要么通過“條條”專政,由各部辦委局直接到農村建設公共品,這些公共品與農民需求脫節。因為農民無法有效表達對公共品需求偏好,公共品建設就成為政府部門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國家的錢花了,農民的事情卻沒有辦好。

  鄉村基層組織這個塊塊,正是對接國家資源與農民需求的關鍵點和關節點。20多年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也為這種對接提供了極好的實踐條件。河南鄧州發明的“4+2”工作法,被2010年中央1號文件吸收(本村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以自上而下資源輸入為基礎的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安排。遺憾的是,在實踐中,很多地方忽視了“4+2”是農民通過民主來表達其公共品需求偏好從而分配自上而下資源的辦法,而不是“一事一議”的改頭換面,也因此,一些地方推廣“4+2”出現了形式化的問題。

  有國家的資源輸入,這種資源輸入可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同時又可以與農民自下而上的需求偏好相對接,則即使在農村人財物流出的背景下,農村仍然可以大體保持穩定。若是,則中國因為有了農村這個穩定的大后方和現代化的戰略縱深,中國現代化的重心就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可以實現。

  四

  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不在于發展經濟,不在于讓農民致富,而在于如何防止農村人財物流出背景下農村基層的失序。中國現代化是一個長期過程,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維持農村基本秩序,就是要從中國現代化的結構性條件出發,從大局出發,從一般性方面出發,來建設好中國當前的基層組織,并以此為基礎,來將農民組織起來。

  要達到此目標,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三農政策實踐應尤其重視以下幾點:

  1、農民組織起來的核心問題不是與市場對接,而是在解決以農田灌溉為代表的產中環節的合作問題。

  2、農民組織起來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維持底線秩序。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基本秩序,是當前基層組織建設的最重要的也最基礎的功能。

  3、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立足大多數。比如對富人治村要警惕,尤其是黨建部門不應再提倡誤導性的“雙帶”、“雙強”工程。再比如,對土地大規模流轉也要持謹慎態度。當前農村之所以可以保持穩定的一個原因是,大量農民進城,但是他們的土地仍然留在農村,這些土地在村莊內流轉,從而形成了主要依靠種地來獲取收入的“中農”階層,這個中農階層經營大約20畝土地,農業收入接近甚至超過外出務工的收入,且可以保持完整的家庭生活,他們的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都在村莊,他們也就十分關心村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正是這批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都在村莊的中農,可以成為新時期農村治理的骨干力量。政府推動大規模土地流轉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中農被消滅,從而導致當前農村人財物流出背景下村治基礎的喪失。

  4、農村基層組織改革要慎重,切忌大撤大建。保守但穩妥的辦法是在保持既定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組織功能的轉換。尤其是目前鄉鎮“七站八所”改革要慎重,要有智慧。

  5、不要迷信外國經驗,包括不要迷信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日韓臺的農業與農村組織與當前中國大陸農村基層組織的功能重點完全不同。假若說日韓臺的重點在于農業的話,中國大陸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就在于農村和農民。中國大陸的農業問題僅僅是附著在農村和農民問題之上的相對次要的問題。最近數十年,在解決農業問題上,中國大陸一直比日韓臺做得好很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10.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高清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久热 |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