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糧食進口量繼續放大 糧價低農民惜售
核心提示:6月份以來,美國農業部不斷發布報告調低美國和世界主要產糧國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導致國際糧價出現持續上漲并保持高位運行的態勢。
“今年玉米的產量,因為受到水災和風災的影響,有所降低。”吉林省扶余縣新富村村民老趙告訴本報記者,“但是玉米的價格僅有微弱上漲,最高時候漲到過一斤1.2元,最近一段時間又降到了1.1元。”
去年老趙是以1.06元一斤的價格賣掉自家玉米的,但是老趙說今年受災害天氣影響,收成減了五分之一左右,加上化肥、農藥、人工這些成本都上漲了,即使在1.2元的價格上他也不太愿意出售,“當時覺得這個價還不能收回成本,就沒賣,現在價格一回落,更不愿意賣了。”老趙說。
農業部農產品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8月底,玉米全國收購均價為2309.7元/噸,較年初的2183.15元/噸上漲5.80%,但9月以來玉米價格開始震蕩下滑,10月18日以來,玉米均價持續在2170元/噸左右,較高點回落逾6%。
老趙之所以惜售也與此前市場上熱炒玉米價格有關。6月份以來,美國農業部不斷發布報告調低美國和世界主要產糧國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導致國際糧價出現持續上漲并保持高位運行的態勢。
受此影響,8月份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一再攀升。11月10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0月份我國進口大豆40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2萬噸,同比增長5.77%;1-10月累計進口4834萬噸,同比增長16.6%。10月份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90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39萬噸,同比增加76.47%,1-10月累計進口641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4.2%。
與大豆和植物油相比,10月份谷物的進口數量堪稱飛速,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11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56萬噸,同比增長100%,1-10月累計進口1255萬噸,同比增長212.7%。
中國社科院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稱,近數月來中國糧食尤其是谷物進口量攀升,與國際糧價的態勢基本趨同,不過李國祥表示進口量與中國國內的糧食產量相比,僅占很小的比率,尤其是小麥和稻米這兩種大宗糧食作物,中國完全能自給,而且今年糧食產量出現九連增,更沒有必要擔心國際糧價的漲落會傳遞到國內。
不過近期美國農業部調整了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產量預期。11月9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玉米單產從10月預估的每英畝122.0蒲式耳上升至每英畝122.3蒲式耳,導致美國玉米產量預估較上月小幅增加。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產量預計將增加70萬噸至83970萬噸。受益于季末降雨,美國大豆產量環比大幅提高。美國大豆單產從10月預估值37.8蒲式耳/英畝,上調至39.3蒲式耳/英畝。
該報告出籠之后,全球大豆、玉米和小麥的價格應聲下跌,也順勢傳遞到國內期貨和現貨市場。
糧食供給增長的同時,需求方面卻出現萎靡不振的勢態。由于今年二季度以來整個宏觀經濟低迷,玉米深加工需求不振,深加工企業為控制成本,不愿給出高價收購玉米,收購普遍相對謹慎。吉糧集團扶余縣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說,現在該地玉米的收購價格在2130-2150元/噸左右,比全省最高價低50元/噸。這一價格雖然比去年收購底價2200元/噸要低,但由于今年終端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價格走低,銷量也不理想,因此企業也不敢以這個價格放膽去收。
加工企業不愿收購,而種地的農民待價而沽,造成整體的市場異常清淡。對此李國祥表示,逐步加強農產品信息一體化建設,使購銷雙方能夠有效地銜接,非常有必要。同時,國家在糧食進出口方面,也要有通盤考慮和統籌規劃,做到低收高拋,而非跟風。
豆類暴漲暴跌 美農業部被指操縱糧價
2012-11-14 來源:上海商報
此后大豆價格驟降,部分中國企業的大豆還沒運到岸,企業就已支撐不下去,外資趁機廉價收購。分析人士指出,因為大豆進口不需要配額,壓榨企業都可以進口,此前美國大旱的時候,不少企業認為美國大豆真的會減產,所以高價進口。
自9月初美豆創下歷史新高之后,美豆連同我國豆類期貨品種便一路回調,而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極其樂觀的大豆產量預估報告徹底終結了豆類的這一波牛市。從曾經“50年不遇大旱”的悲觀預期到如今產量預估值的不斷上調,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開始質疑美農業部可能有操縱數據之嫌,進而導致全球豆類上演了一場“過山車”行情。
美農業部涉嫌操縱數據
當地時間上周五晚,CBOT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從每蒲式耳1500美分跌到1420美分左右,跌幅逾5%,國內豆油、豆粕期貨價格同樣大幅下挫。而在一個多月前,受美國天氣干旱的影響,大豆和豆粕的價格均曾沖到歷史高位,其中進口大豆到岸價在5000元/噸以上,目前這個價格為4400元/噸。
導致豆類價格大跌的原因是,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最新產量預估報告。上周五晚間,美國農業部將該國年度大豆產量估值上調至29.71億蒲式耳,高于市場平均預估的28.92億蒲式耳。同時,大豆單產和庫存的預估值均相應上調。
值得關注的是,美農業部最新的單產預估值上調幅度遠遠超過市場預期。遠超市場預期的數據開始令人懷疑美農業部有操縱數據的嫌疑。有期貨行業人士表示,美國遭遇50年大旱之時的數據曾“誘導”大量的中國貿易商搶購待漲,誘發大量的投機行為,特別是多頭心理傾向強烈,相信QE3會導致泡沫的投機者開始瘋狂搶購大量豆類期貨頭寸。但是隨后美農業部不斷上調產量估值,導致豆類價格一路下行。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4年,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準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波動,不少中國壓榨企業高價采購大豆。此后大豆價格驟降,部分中國企業的大豆還沒運到岸,企業就已支撐不下去,外資趁機廉價收購。
高盛表示,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直接影響了投資機構的選擇。
國內壓榨企業面臨虧損
美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成為市場風向標,但是,對于在大豆上對外依存度高達80%的中國來說,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這也容易給國內的豆油壓榨企業造成誤判。
分析人士指出,因為大豆進口不需要配額,壓榨企業都可以進口,此前美國大旱的時候,不少企業認為美國大豆真的會減產,所以高價進口。但是,現在豆粕和大豆價格下調得厲害,中國壓榨企業今年預計將出現較嚴重的虧損。
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張蘭蘭也表示,美國農業部報告是影響大豆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農業部數據的增加或減少,通過影響芝加哥大豆走勢繼而影響國內壓榨企業的采購成本,“今年進口大豆的壓榨企業基本是虧本的。”
對于大跌后未來豆類期貨的走勢,南華期貨分析師王晨希認為,由于美國農業部對新豆單產上調幅度明顯超過市場預期,在目前階段,供給增長將對期價明顯施壓,市場需要時間進行消化。
上海中期報告認為,一旦國際大豆市場結構性失衡的預期消失,在南美方面增產的大背景下,大豆市場供需將由之前的偏緊迅速走向寬松。6、7月份行情中的領頭羊豆粕品種也成了領跌品種,這或將預示著本輪豆類牛市行情的終結,未來豆類合約將正式進入南美周期。
不過,分析師也同時表示,“目前市場對美農業部公布的數據可信度大打折扣,未來價格走勢偏弱,但也應防范短期市場隨時可能出現的技術性調整。而壓榨企業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風險已經成為必要手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