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認為,人口城鎮化拐點尚未到來:
“農民工須變成真正城市人”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我國真實的城市化率只有40%。”
在近日于北京召開的“2012年第二次中國智庫論壇”上,針對“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已超50%”的說法,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如此表示。
大量“被城市化”的農業人口
馬曉河的這番言論,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城市藍皮書》而發。
該藍皮書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了6.91億,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首超農村常住人口。
這一消息被不少學者和政府部門視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但在智庫論壇上,藍皮書的說法遭到許多與會專家的質疑。
馬曉河指出,所謂6.91億城鎮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城市化”的。“他們是1.59億農民工。從統計資料上看他們是城市人,但他們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農民工式的。”
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也表示,以“城市化”這一概念在人口以外的意義而言,農民工及其家屬很難構成真正的城市化力量。
“現有的城鎮人口統計中包含大量農業人口。2011年外出農民工的人數相當于城鎮總人口的23%。現有統計城鎮人口中,農民工及家屬占據整體的27.5%。”魏后凱說。
現有城市未圍繞吸引人口來建設
據魏后凱介紹,越過50%人口城鎮化率的拐點之后,中國城鎮化的加速度將開始下降,以后國家發展的重點將是提高城鎮化質量。其內容包括:推進目前嚴重滯后的城鎮第三產業發展,建立大都市圈產業鏈分工模式,以及在中國中西部、東北地區構建一批新的增長極,以形成多元化區域競爭格局等等。
魏后凱認為,目前我國的城市人口集聚呈現兩極化趨勢:大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有吸納能力,無承載能力;小城鎮不斷衰落,有承載能力而無吸納能力。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城鎮資源配置的行政化傾向,資源集中向大、特大、超大城市高度集中,向首都、省會、副省級市、地級市高度集中。
馬曉河表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并未圍繞吸引人口來建設。“可以說現在沒有一個城市考慮到這一點。現在城市是為了什么建設?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政績。越有錢的城市建設得越漂亮,越大的城市公共服務越好,這就導致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越集中服務壓力就越大,最終財力承擔不了,只能用行政方法限制。”
“工業化超前城鎮化”困局
與會專家認為,造成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過于頻繁、農民工無法在城市定居并獲得穩定工作的關鍵,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先工業化后城鎮化”。如果下一步不將農業人口轉變為真正的城市人口,城鎮化程度將止步不前,這將直接阻礙我國“本世紀末成為中等水平發達國家”目標的實現。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黃益平指出,過去農民工進城是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問題是,人進來后沒有定居下來,“有工作就在城市干,沒工作就回家”。這一制度雖然降低了社會成本,但仍有很多不合理甚至效率非常低的地方,需要改變,否則很難適應以后的經濟發展。
馬曉河認為,中國是典型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國家。這種滯后的特征在于,國家把大量的公共發展資源過早過多地用于工業化,使得城鎮化缺乏資源,人口進城就業就很困難。現在的“工業化超前于城鎮化”,表面上讓很多政府吃著農民工帶來的福利,實際上卻已經帶來了嚴重的隱形浪費。資源過多投入工業化導致產能過剩,兩棲生存的農民工使得大量基礎設施空置,人口不集聚拖累長期發展。
“要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國家必須在體制和公共資源等方面作出改革和調整。”馬曉河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