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變異中的紅白事分離——番禺調查隨筆之二
人情是農村社會的普遍現象,具有重要功能。隨著現代性的侵蝕,農村人情普遍出現了異化。人情異化的程度與方式與村莊社會結構有密切關系,社會原子化程度高的中部農村,人情異化最為迅速。人情異化表現出來的是人情的繁榮,具體而言,農村人情名目越來越多,頻次越來越密,禮金越來越高,酒席花費越來越大,其結果是農民不堪重負,農民收入中的幾乎1/3用于人情支出,有些農民因此退出人情循環,農村人情可能“盛極而衰”。當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實分離的人情空殼,人情循環中斷,村民之間基本的人際互動難以維系,農村熟人社會失去了潤滑劑,農村熟人社會甚至會因此解體。這是目前中國農村和農民難以承受之重。
番禺農村則形成了不同于中部農村的人情應對機制。具體來說,番禺農村的人情有三個特點,一是紅事與白事請客方式和待客范圍不同,白事或喪事是在社區范圍舉辦,公共性程度很高,客人不請自來,本村民組的農戶一般都會參與。紅事的私人程度很高,是非請莫來,是只有請了才來的小范圍的人情;二是送人情要退還部分禮金,比如送300元,一般要退還250元,經濟條件好的甚至要全額退還。不退禮金就是失禮;三是酒席都辦得不錯,每桌酒席花費要超過400元,這樣的酒席花費,使舉辦人情的主家一般都要虧損,來客越多,虧損越大。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退還禮金。退還多少由主人說了算,主人如何來算?主人總不能借做事來斂財吧,總不能不要臉面吧,因此之故,在番禺農村辦紅白事收人情,是不可能賺錢的,借辦酒席來斂財是不可能的。
辦酒席不能賺而只能虧,辦得越大,虧得越多,因此,理性情況下,酒席就要少辦,不辦。有些事情比如婚嫁,不能不辦,但可以在小范圍內辦,并盡量少請人來參加,不請不來,一個不請當然不行,請得太少也沒有面子,請多了則經濟上承受不住。
因此,在番禺農村,紅事如何辦,辦多大規模,可以隨意,隨個人經濟條件,及隨自己親朋好友的多少。好朋友可以請,親戚可以請,鄰里也可以請。這是一個自由的可以建構自己人際關系并適應自己經濟能力的空間。紅事可以容納傳統的關系,也可以強化現代的各種關系。比如老年人做壽,子女可以請自己的結拜兄弟,也可以請自己生意上的伙伴來祝壽,這些來的人,是自己關系最為親密的人。這樣就構建和強化了一個自己人的圈子。
與紅事這種私人程度很高的競爭性人情不同,番禺的白事則是公共性程度很高且社區性很強的事務。一般來講,除特殊情況,白事不用請,社區范圍的人都應到場,否則就是失禮。
正是通過白事,使一個農村社區得以發生制度性的聯系。我們調查的綠村是建村歷史并不久的沙田地區,村莊雜姓混居,如何在這樣一個雜姓混居的地方建成具有自己人認同的社區,就必須要有社區性的制度設施,人情往來尤其是公共性程度很高的白事,正是解決社區何以可能的基本制度安排。
人情在維持村莊治理和秩序中的作用很大,因為正是人情循環與人際互動,使村莊這個熟人社會得以存續下來。人情循環中的一個原則是其模糊性和后延性,而不是即時結清,這使人情可以維持社區的人際認同。也正是依靠模糊的人情而非赤裸的權力,使熟人社會的秩序得以產生。中部地區人情異化導致人情循環中斷,人情沙漠化了,村民之間基本的人際互動難以維系,且村莊中再無自己人認同的再生產機制,農村熟人社會潤滑劑消失了。這種情況下,每個個體就有可能憑借農村的熟悉來相互算計。
一個正常的熟人社會的維持,一定是低成本、有效率的。高成本的秩序是無法內生的,是會很快解體的。番禺農村通過紅白事的分離,使農村人情一方面可以在維持農村熟人社會的社區認同上繼續發揮作用,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人情成為農民的沉重負擔。正是憑借人情的循環與往來,使社區居民變成自己人,使農村社區成為一個遵循鄉土邏輯的熟人社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