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萊布尼茨、漢字
最近媒體熱炒,還在中南大學讀大四、年僅22歲的劉路,成功破解了所謂的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論文將發(fā)表在該領域最權威的《數理邏輯雜志》上。他因此被聘為中南大學正教授, 成為我國目前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看到這個新聞,很國人振奮不已:一個天才終于在中國誕生,他就是下個伽利略,下個牛頓。尤其是“民科”, 從此以劉路為榜樣,信心滿滿決心推翻相對論!
而事實會令無數人失望,“西塔潘猜想”根本不是國際數學難題,這樣的問題在數學領域中比比皆是。如果這篇論文出自一個教師之手,是決不會引起如此轟動的。媒體如此夸大宣傳,這背后應該有一個巨大的騙局和炒作。不管如何,他研究的問題屬于數理邏輯范疇,和中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所謂數理邏輯,就是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或形式邏輯的學科,最早由德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萊布尼茨(1646年-1716年)創(chuàng)立。在萊氏2 0歲那年,閱讀了一本談論中國文字的小冊子《中國文學評注》,書中把中國文字形容為古埃及那樣的象形文字。同一年,即1666年,萊布尼茨寫成《論組合術》一文,正是這篇論文標志著數理邏輯的誕生。有的學者猜測,萊布尼茨在這方面的靈感可能來自這本小書,亦即受到了中國文字的啟發(fā)。萊布尼茨后來也確實表示過,他要創(chuàng)立的“普遍語言”,是對中國表意文學系統的改進。他對漢字一直很感興趣,很想好好學習和研究一番。
今天的計算機,一般屬于以“計算機之父”命名的“馮·諾依曼機”。 其主要特征有兩個:采用二進制及按照程序順序執(zhí)行。第一個二進制,也是萊布尼茨的發(fā)明。而且他在論文中,認為中國的《易經》中包含二進制。第二個特征即程序思想,其數學基礎即數理邏輯。如此看來,現代計算機和中國文化關系可不一般。
以上的考證就算對國人自尊心的彌補吧。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不可能進行太深入的探討,歡迎反駁。
參考:
1、青椒《西塔潘猜想是一個國際數學難題嗎?》(發(fā)表于新語絲)
2、孫小禮《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兩大發(fā)現》
3、張家龍《數理邏輯發(fā)展史》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