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農民的來信——至李昌平老師
作者:李云利
尊敬的李教授你好,打擾了,作為一個農民,我最近心情非常糾結,思考農村的前途,農業的未來,農民的出路,我最近看到李教授說的,糧食安全與中國農業制度 ,和你話說農民工、你對30年來,農村的發展的分析,是正確的,是符合農村實際的,中國農村把家庭農村承包責任制,搞成了大包干,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土地政策,土地面積的細碎化,變相的土地私有制,制約了農村的發展,造成了農村基層矛盾的增多,農業稅和三提五統的取消,村集體沒有了經濟來源,已經到了解體的邊緣?,F在的村委會連維穩會都談不上。農村成了等靠要。九九老人在耕田。打糧。有的外出打工把土地轉租出去,有的栽種楊樹,有影響了相鄰地塊的土地收益,形成了矛盾,造成了糧食的下降,我不知道別處的具體情況,可我們這,耕地大量荒廢,我們村糧食的產量比10年前大約下降十分之三。從逗你玩,蒜你狠,我完全同意你有關2018年中國農村將再次出現土改的結論,李教授,現在農村土地流轉,我們村流轉200多畝村集體土地,承包給了大老板,以每畝200元的價格,一次承包20年,老板承包后從沒種過糧食,栽種了速生楊,我們附近很多村莊的集體農地都是這么承包的,沒有一個老板種糧食的、農戶自己的流轉都在公路邊,變成了工業用地,每畝價位在1200元左右,綜上所述,以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是必然,李教授你說過,有何止是綠豆,和大蒜哪,糧食在我們這是一直下降的。我們這是山東的糧倉,都是平原,農村另一個極端也在越來越嚴重,糧改已經自毀長城,胡溫簡單的取消了農業稅,瓦解了農村集體經濟,土地長久不變僵化的土地模式制約了農田水利建設,不利于機戒化種植,新增農村人口都沒有土地,農村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耕種土地的人沒有土地,而市民或死去的人占用農村集體土地,成為農村當前的主要矛盾。國家的惠農和補貼大打折扣。無地農民和村委會形成矛盾,有地市民,不在本村居住,不承擔村民義務,而有的農戶家中無地人口多。對國家村委會有矛盾,也以我們無地為有,也不承擔村民義務。對村委會施壓。希望調整土地,土地調整已經關系到農村穩定的大局,現在學習小崗村完全錯誤的;現在我i們這里開始了農田水利建設,依然不給力。政府選擇公路邊,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土地征收矛盾大。土地的長久不變,堅定了農戶維護自己土地權益,水利的建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大打了折扣;該修的水渠無法順利施工。農田水利建設不容樂觀。我請教我們村的老生產隊長,他說如果是十年前;有村民小組在,有大小隊在。有農村共同體在,有集體在就好搞,80年代我們這里還執行土地調整政策。那時不用征地,因為地權是平均的。 每年 都結平衡帳,水利設施是能搞好的;費用是最低的;80年代90年代初期,是 農村最好的時期;也是村民自治形成時期。現在農村沒有了土地集體所有。沒有了 結平衡帳,村民自治走向了名存實亡;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了村民小組,農村的治權已經沒有了活力;我們這里是平原地區有好的水利;我們村農民在承包地里修建住宅現象也恨嚴重,既浪費了土地,影響了村莊的規劃。造成當前現狀的恰恰是中央政府。李教授你說,國家為什么不結合農村的實際,出臺符合農村實際的法則,還權于農民還權于村民委員會,如果現在農村土地能調整。能有結平衡帳,農村的治權是完整的農村就沒有這么多矛盾,也沒有這么多上訪,在一個熟人社會沒有了公平正義,黨的政策又怎么能取信于民‘李教授你在大氣候,說的很對農村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是基石;堅持市場經濟是必須的。土地集體種植是方向。最近溫總理求是的一篇中國農業和農村未來走向,關于土地的論述真可謂對平靜的農村投向一枚原子彈,村民議論紛紛,大多數表示擔憂, 中國農村未來土地不能走向私有化,這是中國未來的底線。也是鄧小平改革的底線, 縱觀60多年的土地集體所有制還不能走,土地是農民的根,是國家治理的根、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是確保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根;李教授你最近關于土地的論述還是最符合農村實際,你的直言,這么多年一直沒有離開農村;希望中國的未來是光明的,堅持土地集體多有制永遠不變??;祝福李教授關注三農,為農民直言,祝福中國祝福未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