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文:徐好民研究員的文章,引用中國許多地方縣志等大量歷史資料與近現代資料證明,大自然是最偉大的造物主,自然界動態異常變化的刺激曾經而且繼續不斷造成許多不同種類植物品種難以想象自然變異。受此啟發,作者從事大量科學試驗研究,證明靜電可以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靜電在改良植物品種,提高瓜果蔬菜及各種谷物產量方面也可以是大有作為的。這種作用的強大效果遠遠不是采取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所能達到的,這方面可以發展成為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等等,這應是農學家大顯身手的領域。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一定會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電
徐好民(原載《靜電》1997年2期)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論著 97C0002 國家地震局H9406課題成果之一。】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北京 100029)
農業技術的機械化電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這里談的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是和農業技術電氣化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作者在《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一書撰寫中提出的(1996年3月)。這個概念是在收集到大量植物異常實際資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第八章第三節《植物異常.討論》中,在指出植物異常系地氣、雷電所為之后寫道:“只要我們認識到在無聲無息的情況下大氣中依然存在著強烈的靜電異常,就不會再對各種異常感到奇怪了。現在已經有靜電育種,靜電保鮮等技術出現,看來靜電可以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靜電在改良植物品種,提高瓜果蔬菜及各種谷物產量方面也可以是大有作為的。這種作用的強大效果遠遠不是采取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所能達到的。這方面可以發展成為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等等,這應是農學家大顯身手的領域”。
實 際資 料
作者究竟是根據哪些資料提出這一概念的呢?作者所收集到的資料很多,為說明問題僅擇其要者分類列舉如下:
一、重花重果:
一般植物在一年之內都是開一次花結一次果,但自然界中又常常出現意外。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載:“周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
《后漢書.五行志》載:“漢興平元年九月桑復生椹,可食”。
《晉書.五行志》載:“晉元康二年二月,巴西郡界草皆生華,結子如麥,可食”。
《魏書.靈征志》載:“北魏真君五年八月華林園諸果盡花”。“北魏延興五年八月,中山桃李花”。“北魏承明元年九月,幽州民齊淵家杜樹結實成,一朝盡落,七日之中蔚如春狀”。
《新唐書.五行志》載:“唐太和二年九月,徐州,滑州李有華,實可食”。“唐中和二年九月太原諸山桃杏華,有實”。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載:“宋慶歷八年廬州合肥縣稻再實”。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宋元豐二年秋,洪州稻已獲,再生皆實”。
同治《南昌府志》卷六十五載:“宋元豐六年七月稻已獲,再生皆實”。
同治《贛州府志》卷二十二載:“萬歷五年九十月間大熱,桃李皆花,筍拔地數尺。人死于疫者無算”。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萬歷二十九年春二月,建昌學宮桂開花結子”。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一載:“崇禎十四年八月,城中野外果木皆華”。
光緒《杭州府志》卷八十五載:“順治二年八月,杭州府梅花大放,柳生桃如栗大”。“順治九年八月桃花大放”。
《清史稿.災異志》載:“康熙七年秋,肥鄉桃李華”。“康熙十年八月,唐山海棠華,高邑丁香華”。
咸豐《南寧縣志》卷一載:“康熙十一年五月,李樹復花”。
乾隆《辰州府志》卷六載:“康熙十八年九月,桃李華,竹生筍”。
道光《遵義府志》卷二十一載:“康熙二十三年秋,上莊石華庵牡丹開,一花四蕊,無葉,經冬乃凋”。
康熙《新城縣志》卷十載:“康熙二十六年八月,海棠,桃,杏,蘋婆皆華,二十七,二十八兩年皆如之”。
光緒《蒲城縣志》卷十三載:“康熙二十八年十月,邑東南安豐村北,杏大放花,與春無異”。
同治《雩都縣志》卷十二載:“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學宮桂樹花繁于秋”。
《清史稿.災異志》載:“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平定桃李華,孟縣桃李華”。“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石阡府學宮桂再華”。
光緒《容縣志》卷二載:“康熙四十七年桔、柚華而實,至春,落華復實,凡三年皆然”。
乾隆《蒙自縣志》卷五載:“康熙五十年正月,新安所秋桂兩株花開。七月杏花、紅桃并放”。
《清史稿.災異志》載:“乾隆十三年五月,玉屏梅花盛開”。“乾隆十四年八月,鎮海杏再華”。“乾隆十六年九月,分宜高林寺牡丹開”。“乾隆二十年春普安州桂花盛開”。
嘉慶《納奚縣志》卷八載:“嘉慶十二年夏旱,稼不登。秋九月,禾頭重秀,結實堅穎,獲倍于前”。
光緒《鄆城縣志》卷九載:“嘉慶十六年槐開三次,桃李重榮”。
同治《鐘祥縣志》卷十七載:“道光十三年九月桂花重開,盛于八月”。
同治《會理州志》卷十二載:“咸豐元年八月內,果樹重花,凡梅,桃,李,杏皆爛熳如春,但花謝不結實,間有結者亦甚小”。
同治《安仁縣志》卷三十四載:“咸豐二年季夏中旬雨,至孟秋中旬止。田禾半萌芽,桃李重華竹生筍,樟生子如梨”。
宣統《湖北通志》卷七十六載:“宣統三年九月,黃崗桃花盛開”。
1995年9月26日《科技日報》載:“本報訊:江西省贛縣夏府村有一棵四季棗樹,每年2月和8月開花結果,常年可見棗子。今年元月村民從這棵棗樹上采摘鮮棗55公斤,7月又采摘鮮棗61公斤。縣志記載夏府棗為貢品,有300多年歷史,但結果都是一年一次。1991年春這棵高15米,主干直徑0.3 米而又無人管理的棗樹突然返老還童,不斷發出新枝,而且越長越茂盛。2月和8月第一次開兩次花掛兩次果。從此一直持續至今,其果實與一年一次的沒差異,每次產鮮棗均在50-75公斤之間”。
二、冬花冬果:
冬花冬果也屬重花重果現象范疇,只是冬天正處植物冬眠期,它比春夏秋的重花重果現象更為不易,但這種記載并不少,甚至比春夏秋重花重果現象記載還多。
《今本竹書紀年.卷下》載:“周昭王六年冬十二月,桃李華”。
《古本竹書紀年.晉紀》載:“晉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花”。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二載:“周孝王十三年晉桃李冬實”。
《史紀.秦始皇本紀》載:“秦孝公十六年桃李冬華”。
《新唐書.五行志》載:“唐會昌三年冬,沁源桃李華”。“唐廣明元年冬桃李華,山華皆發”。
光緒《杭州府志》卷八十三載:“宋慶元六年冬十二月,臨安無雪,桃李華,蟄蟲不藏”。
民國《麗水縣志》卷十三載:“元至正十年冬大雷雨,草木皆華”。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洪武六年冬十一月,贛州民呂氏產白牡丹,于冰雪中盛開”。“正德九年冬,桃李花,成實”。
民國《太和縣志》卷十二載:“嘉靖元年冬,氣暖如春,草木皆華,間有實”。
光緒《麻城縣志》卷一載:“嘉靖二十三年十月恒燠,桃李皆花,竹筍出,麥秀實”。
道光《廣東通志.前事略》載:“嘉靖二十六年德慶荔枝冬實”。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一載:“嘉靖三十九年泉州南安縣堂下,荔樹冬花結果累然”。
咸豐《青州府志》卷六十三載:“萬歷二十年冬十月,昌樂,安邱,諸城麥秀,桃李復華”。
民國《澄城縣志》卷十一載:“萬歷四十四年冬復燠,桃杏間花,鳥有孵雛者”。
道光《安陸縣志》卷十四載:“崇禎二年十一月,有杏冬華,經雪不落”。光
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載:“順治二年冬十二月,稷山蘋果實”。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四載:“順治十四年冬,寧鄉桃,李、梅實,筍生出林”。
《清史稿.災異志》載:“順治十七年冬唐山牡丹華”。“康熙四年十二月,德清吉祥寺牡丹開數莖”。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二載:“康熙九年冬,福寧,壽寧,三圖地方梨花盛開,結子”。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四載:“康熙十二年冬十月,炎蒸大作,迅雷疾電,梨杏皆華,筍成林有長至丈余者”。
光緒《盱眙縣志稿》卷十四載:“康熙三十三年冬暄,百花皆放”。
民國《南陵縣志》卷四十八載:“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小麥竟畝皆秀,如四月麥秋時”。
乾隆《潮州府志.災異.揭陽縣》載:“康熙六十年冬,百果皆結實”。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載:“雍正八年常州府西郊石佛庵十二月牡丹花開,經旬不落”。
嘉慶《郴州總志》卷四十一載:“嘉慶八年冬十二月,永平鄉桃李實,桐花,野竹抽筍”。
同治《崇陽縣志》卷十二載:“道光二十二年八月桐華。十月桃李華。十一月蛙鳴,雉叫,虹見,大雷電”。
同治《安遠縣志》卷十載:“道光二十六年連年桃李秋華冬實,樟生黃梨,冬筍成竹”。
民國《嘉和縣圖志》卷六十載:“咸豐四年冬十二月,桂花開,桃李實,梨結果如桐子大”。
光緒《桃源縣志》卷十二載:“咸豐五年冬十月,芍藥生,邑北鄉香山寺中茅如春,桃李華,間有實,竹筍出,筍長丈余”。
《清史稿.災異志》載:“光緒元年十一月,莊浪桃杏華”。“光緒五年冬至時,高淳群花齊放,宛如春色”。
1918年12月20日《大公報》載《桂花.麥穗》一文:“蘇州光福鎮產桂花甚多,故年屆中秋桂花盡放,茶鋪均往收集甚為熱鬧,但今歲秋季桂花開者絕稀,致價甚昂,不意于十一月初旬忽桂花怒放,莫不以為奇事,咸謂豐年之預兆云。揚州南門外近日麥已大秀,有一二畝地之新麥已呈黃色,且已結實如熟麥,附近聞訊往觀者甚多,咸謂當有刀兵之禍,或云吉兆將出貴人,紛紛傳說不一,錄以質諸農學家”。
民國十六年十二月一日《庸報》載《杏花開》一文:“二十八日青島膠澳通訊社云四方電話當此寒風凜冽之際,不意四方公園中競有杏花兩株紅花重開驚人眼目,一帶中日住戶多前往攀折。記者好奇亦遣小價前往折得一枝到社以供雅玩藉證奇聞云”。
三、多花多果:
植物在正常狀態下都是一花一果,一莖一穗,一種植物結一種果實,但自然界卻有大大異乎尋常者。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二載:“上古時嘉禾七莖,三十五穗”。
乾隆《東明縣志》卷七載:“漢建平元年濟陽有嘉禾生,一莖九穗”。
《后漢書.五行志》載:“漢元初三年有瓜異本共生,八瓜同蒂,時以為嘉瓜,或以為瓜者外延,離本而實”。
《魏書.靈征志》載:“北魏天興二年八月,廣寧送嘉禾一莖十一穗。平城南十里郊嘉禾一莖九穗,告于宗廟”。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三載:“晉隆安三年臨沅石榴一蒂六實”。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宋元嘉二十年夏五月,廬陵郡地芙蓉二花一蒂”。“南齊永明二年八月梁郡睢陽縣界野田中獲嘉禾,一莖二十三穗”。
《宋書.五行志》載:“宋至道元年六月,嘉禾生眉山縣肖德純田,一本二十四穗”。“宋咸平元年七月嘉禾生后苑,一莖二十四穗。百丈縣民李文寶禾生一莖十七穗”。“宋咸平二年八月……玄武縣民李知進田,粟一莖上分五苗,成二十一穗”。“宋大中祥符四年三月,金水縣民田禾一莖三十六穗”。“宋大中祥符六年已未,召近臣觀嘉谷于后苑,有七穗至四十八穗,繪以示百官”。
民國《湖北通志》卷七十五載:“宋大中祥符四年江陵刑部郎中韋煒家芍藥雙花并萼”。
乾隆《甘肅通志》卷二十四載:“宋乾德四年八月,渭州范裕獻蓮一莖二花”。
宣統《恩縣志.雜志.災祥》載:“金貞元十三年恩縣西五里產嘉禾一莖九穗,立嘉禾碑,繪圖刻石(今碑無)”。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一載:“宋至和時三月,崇安進嘉禾一本九十莖”。
《宋史.五行志》載:“宋至和二年六月,應天府貢大麥一本七十穗,小麥一本二百穗”。“宋嘉佑三年七月,泰山上《瑞麥圖》,凡五本五百一穗”。“宋元豐二年袁州禾一莖八穗至十一穗,皆層出,長者尺余”。“宋元豐四年徐州麥一本百七十二穗”。“宋元佑四年峨嵋縣禾異畝同穎。又禾登一百五十三穗”。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三載:“宋嘉定七年安化縣治產瑞蓮一干雙葩,桃,梅一實二核”。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二載:“金貞佑二年絳縣吳村民席憲地內,麥一莖而穗有四五岐至六七岐者”。
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六載:“宋紹定四年婺源縣儒學火祁門有白蓮一枝并蒂雙葩,數月不萎”。
《元史.五行志》載:“元至正十六年大同路秦城鄉嘉禾生,一莖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異莖而同穗者”。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三載:“明洪武十四年秋,零陵產瑞榴。縣署前榴二株有連結四五實而并蒂者”。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載:“明天順五年秋八月,朔州嘉禾一莖二穗至四五穗者四十余畝,知州何永取二百莖以獻”。
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六載:“明萬歷四十八年歙畢懋家池蓮一莖雙花,赤,白二色”。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載:“明成化五年潞城嘉禾一莖三穗五穗盈野”。“明成化五年萬泉孫莊村麥谷皆吐雙穗,瓜聯蒂并生”。“明正德十四年太平秋禾一莖三穗者三分之一,兩穗者半,歲大稔”。“明嘉靖十三年隰州瑞谷一本數莖,每莖十數穗,黍倍之”。“明弘治九年潞州官舍桃一蒂二實,茄一蒂四五實,此年大稔”。
宣統《恩縣志》卷十載:“明嘉靖二十八年邑庠訓導樊衍種學東射圃隙地大麥一莖五穗三本,一莖四穗者五本,一莖二穗,三穗者甚多”。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載:“明萬歷二十二年金壇產禾一莖九穗,既刈復生”。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載:“清康熙八年五月淇縣麥有兩岐,蓮生并頭”。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載:“清康熙五十一年臨汾瑞麥遍野,一莖至八九穗”。
乾隆《易門縣志》卷一載:“康熙五十四年產嘉禾,一莖三四穗者不可勝數”。民國《續修馬龍縣志》卷一載:“康熙五十五年大有,谷生雙穗處處有之”。
民國重刊《續修建水州志》卷九載:“清雍正五年城南產嘉谷,有一莖四穗,五穗者數畝”。
乾隆《蒙自縣志》卷五載:“乾隆四年秋,饒孝廉雪書莊田谷生一本攢附八枝,兩岐雙穗者四,三岐三穗者四,凡二十枝。又北莊張大有田谷尤美,有兩岐兩穗三岐三穗者。更有一莖既分兩岐,每岐又分為兩岐四穗者,一時傳為盛瑞”。
光緒《杭州府志》卷八十五載:“嘉慶九年五月,江浙大雨,浙西三郡被災,禾之已種者爛于水。六月,水退補裁,秋禾大熟,有一莖三,四穗至九穗者”。
道光《直隸澧州志》卷十九載:“嘉慶十四年秋大熟,禾一莖九穗,成實二百余顆”。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明正德六年袁州監生韓繼善家石榴一蒂六實”。
民國《太平縣志》卷十二載:“康熙三十四年夏,產一蒂兩瓜處多”。
1994年1月29日《老年報》載《于都一株仙人掌開出五色花》一文:“江西于都縣馬嶺鄉農婦袁九香裁種的一株仙人掌,近日陸續開出了五六朵五色奇花,其花大如乒乓球,為重瓣球形,分別呈白黃灰紫粉紅混合色等五種顏色”。
四、異花異果異形: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么東西開什么花,什么東西結什么果”,這是自然的基本規律,按生物學家的話說這都是由基因所決定。自然創造了正常,也能創造異常。
《睽車志》卷六載:“呂仲發顯謨宰安吉日,縣圃有大杏一株,十月間忽花開四朵,全是薔薇,殊不類杏”。
光緒《五河縣志》卷十九載:“唐太和二年淮甸李樹生桔,所在多有”。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三載:“宋嘉定十四年安化縣治產瑞菊,同蕊異花”。
《宋史.五行志》載:“宋紹圣二年青,濰,果,冀、德、濱、嵐、濮、達州禾合穗”。“宋紹興二十一年建德縣定林寺桑生李實,栗生桃實”。“宋淳熙十六年三月,揚州桑生瓜,櫻桃生茄,此草木互為妖也”。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一載:“宋紹定元年漳州祠山廟戟門桂樹生花一簇,十有四莖,莖間五葉狀如紅梅”。
《元史.五行志》載:“元至正十二年五月,汴祥符縣椿樹結實如木瓜”。“元至正十六年夏六月,彰德李樹結實如小黃瓜”。
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六載:“明成化二十三年婺源知縣藍章廨古桂一株至是始結子,累累如葡萄狀,味甘美,可食”。
光緒《興文縣志》卷五載:“明弘治九年興、筠、長、珙四邑楠生蓮花,李生豆莢”。
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七一載:“明弘治十七年四月,漳州文山大楓樹上產異花一簇,其狀如蘭,其葉如桂,有殊香,凡四十日乃謝”。“萬歷二十四年四月,汀州桐木鄉臘樹開桃花”。
光緒《山西通志》卷一六三載:“明萬歷四十年垣曲明倫堂秋槐生一花,瓣如蓮,圍尺許”。
《清史稿.災異志》載:“順治三年錢塘李樹生桃實”。“順治四年五月,昆山西門外民家李樹生黃瓜”。“順治六年二月,封川李樹生桃”。
光緒《杭州府志》卷八十四載:“明隆慶五年九月,西溪栗樹生林檎三枚”。“明天啟元年二月,杭州桃樹花中結實為李”。
光緒《杭州府志》卷八十五載:“康熙九年閏二月,新城縣署旌蓮亭前桃樹開謝結子后,近池樹上獨重發一萼,四葉承之,大可寸許,瓣出若蓮,絕不類桃,須及片數皆以十,越十日不謝”。
《清史稿.災異志》載:“康熙二十二年四月,東陽,義烏……櫨木開梨花”。乾隆《甘肅通志》卷二十四載:“康熙四十五年靜寧州通邊鎮白楊開花狀類紅蓮”。
咸豐《南寧縣志》卷一載:“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李樹,菜花皆結豆,桃結王瓜”。
民國《龍陵縣志》卷一載:“道光十五年三甲荷花池夏六月開花數十朵,每朵心復生一小朵,人呼為蓮上蓮”。
光緒《騰越廳志》卷一載:“乾隆四十年李樹生瓜,雜樹生青菜”。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四載:“順治五年湘潭民家瓜一蔓結東,西,南三色瓜,瓜瓤中有盧菔菜”。“道光三年夏,衡陽城中夏氏園棗樹生栗”。“咸豐元年寧鄉瓜實如螭,李實如刀槍,溆浦玉蜀黍結實如刀劍龍蛇狀,黔陽李實生苦瓜”。“咸豐四年五月,黔陽民家李樹結女貞子,又結豌豆”。
民國《萬源縣志》卷十載:“同治元年李實如刀豆,柳結實如桃,梨”。
民國《鄒平縣志》卷十八載:“順治十五年秋,張萬選日涉園松生果,色紅,味甘似櫻桃”。
同治《廣東通志》卷三三三載:“康熙三十八年高明縣禾倉頭村又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皆可異也”。
民國《陸川縣志》卷二載:“光緒十一年秋八月禾心生蔥,歲饑”。“同治九年永定城內白蓮忽開紅華。城內荷花堰歷數百年皆白蓮種,是夏獨放紅蓮”。
雍正《遼州志》載:“宋太平興國七年八月,州平城鄉田禾隔二垅至五垅合穗,十三莖或二十莖合為一者”。
《宋史.五行志》載:“宋咸平五年八月,臨汾縣民吉遇,洪洞縣民范思安田并禾生,隔二垅上合為一”。“宋景德四年七月……貝、兗二州嘉禾合穗”。“宋大中祥符元年八月,鄆州獻嘉禾。淳化賀行滿田禾隔四垅,相去四尺許合為一穗”。
光緒《永昌府志》卷三載:“嘉靖三十二年四月,保山縣南郊產麥一本三岐,上復為一穗”。
1994年9月30日《北京晚報》載《百年板栗結櫻桃》一文:“新華社今晨供本報專訊:日前在安徽省霍山縣城關鎮發生了一件稀奇事:一棵生長在一戶姓龐人家院子里的百年板栗樹,自五月以來陸續結滿了一串串的紅櫻桃。這棵板栗樹粗約1米,高10余米,樹大葉茂,年年都結幾十斤板栗。奇怪的是今年三月這棵樹未等吐綠時,枝枝丫丫開滿了一簇簇一團團的小花,粉紅色的花瓣襯托著嫩黃的花蕊,極像櫻花香氣襲人,引得成群蜂蝶飛來,吃了這棵樹上櫻桃的人說,它與普通櫻桃并無兩樣”。
1995年2月10日《中國測繪報》載“山東省夏津縣后屯鄉三十里鋪村中有一棵古怪的棗樹能同時結出13種不同形狀,不同味道的棗兒來。這棵棗樹高約15米,樹圍2米多,冠幅達20多米,每年產棗800多公斤。所結的棗兒有圓形,長圓形,四棱形,紡錘形,葫蘆形,乳頭型等等,形狀各異,最出奇的是在同一棗股或棗串上,所結的棗兒也多種多樣,顏色有深有淺,果肉有細有粗,味道各不相同,有的香脆有的甜綿,有的甘美有的酸甜。據夏津縣志載這棵棗樹植于唐朝末年,距今已1100多年歷史。有人推測此樹歷史上曾多次遭雷擊,基因可能因此發生變異,故而出現這種一樹結多棗的奇跡”。
1995年6月23日《新民晚報》載《一個蕾上兩朵花,陳嘉琴發現一支奇特的玫瑰》一文:“本報訊(記者顧鵬程):前天上午密云路471弄居民陳嘉琴家出現奇異現象,一支玫瑰同一蓓蕾上下開花,上面一朵是玫瑰,下面一朵竟是荷花。陳嘉琴退休后在赤峰路第二居委會花廊工作。20日上午她從曹安路花鳥市場進230朵玫瑰,晚上賣剩一支遂帶家水養。前天晚上記者在陳家看到這一奇特的玫瑰,上下分明各五色花瓣,上面的呈倒卵形,花瓣朝外開放,下面的卻是尖瓣形荷花狀,向內拱曲。上下兩朵花連在一起宛如一支紫紅色繡球。據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鄔志星介紹,這可能是植物變異現象確不多見”。
1996年11月29日《新民晚報》載《蘋果樹長梨》一文:“瑞士阿爾高州某農莊的一株蘋果樹上出現了一個外形像梨的果實。農業科技研究所已警告農夫切勿觸摸該水果,且將以X光檢查它,看看它是真正的梨子,還是只變形的蘋果”。
《后漢書.五行志》載:“漢中平元年夏,東郡,陳留,長垣,洛陽,冤句,離狐縣界有草生,其莖糜累腫大如手指,狀如鳩雀龍蛇鳥獸之形,五色各如其狀,毛羽頭目足翅皆具”。
《新唐書.五行志》載:“唐光啟元年七月,河中解、永樂生草葉自相糾結如旌旗之狀,時人以為旗子草”。
《舊五代史.五行志》載:“后晉開運三年九月大水,太原葭蘆茂盛,最上一葉如旗狀,皆南指”。
《清史稿.災異志》載:“咸豐九年春,麻城民間番瓜成人形”。民國《長壽縣志》卷四十八載:“同治元年秋,天峰山下民家有桐樹長異枝,狀如關刀,報存縣城縣城隍廟”。
1922年8月7日《大公報》載《人形絲瓜千年難得之物》一文:“六合七里橋鄉民王老四向種絲瓜,今年所結之瓜盡如人形,四肢頭須俱備,大者長四尺許,短者二尺余。王某意為不祥不敢求售,事為某校博物教員所聞,出重金收買將細研究其種子云”。
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六四載:“康熙四十年三月十八日學宮泮池之左,慶云繞柏樹而上者竟日不散,西廡亦如之,殿前松杪突起新枝,狀若筆峰”。
五、暴長巨化:
任何植物根、莖、枝、葉、花,果其生長速度和最終的大小都有一個大致的范圍,對同種植物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水、土、肥不同而不同,在農業上選育良種加強管理是獲取豐收的主要手段,但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發育速度和大小還有僅用水、土、肥所難以解釋者。
《后漢書.五行志》載:“漢嘉平三年右校別作中有兩樗樹皆高四尺所,其一株宿夕暴長,長丈余大一圍,作胡人狀,頭目須發俱備”。
《史記.孝武本紀》載:“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者”。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宋文帝初當宜都王,臨川人獻萍實,六子,大者如斗,小者如鵝卵,圓而赤”。
《新唐書.五行志》載:“唐景龍二年岐州眉縣民王上賓家,有苦荬菜,高三尺余,上廣尺余,厚二分”。
《酉陽雜俎.前集》卷六載:“唐大歷時高郵百姓張存……嘗于陂中見旱藕,梢大如臂遂并力掘之,深二丈,大至合抱,以不可窮乃斷之……其藕無絲”。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宋大觀四年秋九月,右仆射張商英言:袁州產瑞禾,高逾九尺,分布七穗”。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三載:“宋元嘉元年巴陵縣僧房忽生一木,暴長,旬日凌軒棟”。“明正德十年秋安鄉禾一稃二米”。
《宋史.五行志》載:“宋天禧二年九月,河北安撫副使張昭獻谷穗三各長尺余”。
《山居新話》卷二載:“元朝大都長春宮有桃核半個,其大如掌。至今以為常住鎮庫之物。余嘗觀之,誠稀有也”。
《元史.五行志》載:“元至正二十一年明州松樹結實,其大有盈尺者”。
民國《開原縣志》卷九載:“明天順元年春,開原城南門外池中忽生黃蓮,花朵大如盤,鮮艷異常”。
同治《廣豐縣志》卷十三載:“萬歷三十一年五月,菊與芙蓉盛開,海棠結實大如桃,剖食之味如梨,中有數核”。
《清史稿.災異志》載:“順治十一年六月,商州一蒂兩瓜,大如斗”。
光緒《順天府志.祥異》載:“康熙三十八年夏六月,尊經閣產異菌,大如盤,一莖百顆”。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載:“康熙三十八年石埭縣學宮古檜結球,大逾斗”。“康熙四十四年六合縣元正觀、靈巖山二處古松結球大如斗,團欒玲瓏,經數年不壞”。
道光《遵義府志》卷二十一載:“雍正七年嘉禾生,一莖兩穗至有十五六穗者,穗四百粒至七百粒,穗長尺有奇,大有年”。
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載:“雍正八年七月萬載縣籍田民田產瑞禾有雙根三穗者,有三根雙穗者。九月崇義縣產瑞谷每穗三百余粒至四百余粒”。
同治《金鄉縣志.事紀》載:“乾隆三十二年麥谷雙岐,菽盈丈,棉開八房如蓬,知縣王天秀作四瑞堂紀之”。
光緒《湖南通志》卷二四四載:“咸豐九年黔陽生玉蜀黍高大異常。升平里生玉蜀黍,大二尺,圍高一丈五尺,葉如芭蕉,結實三年每包得谷一斗”。
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六五載:“光緒初羅次縣屬一區阿朵朵土住居民李家種一瓜碩大無比,重約二百余斤,李姓糾約五六人由園圃舁歸,剖分給付眾三十余戶遍食之”。
光緒《崖州志》卷二十二載:“光緒十六年臨高村附貢鄭啟書家,新開大蛋田,禾碩而谷狀異常,圓而似方,中產二粒,次年復產”。“光緒三十三年起晨坊小熟田禾豐稔,穗產雙粒,一紅一白,粒大,殼不能容,皆中裂,田一畝,有收至四十秤谷者”。
1922年8月22日《大公報》載《大西瓜子》一文:“昆邑某鄉鄉人李以種瓜為業,忽于今歲荷月某日得一大瓜喜甚,為某君購去。食時剖之至半而刃不能下,若為堅物所阻,家人不解其故遂擊破之,則見瓜子僅一枚而頗大,長六寸闊四寸許,褐色,余聞甚奇而尋之以供諸博物家研究云云”。
民國十六年八月十一日《申報》載《瓜異》一文:“蘇州婁門外鄉人徐阿福種瓜叟也,有地三十余畝之廣。日前采摘熟瓜發現一異形之瓜,若怪孩子一體雙首然者,蒂間枝分成二,碩大無朋,重約二十斤左右云”。
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申報》載《藕大如船》一文:“上虞鉛沙鄉有沼曰雙蓮藕池,面積廣半畝許,相傳為清乾隆帝時被潮沖決而成者。顧池不甚深,而污泥獨厚,素以產藕著名。月初鄉人于該池掘得一藕碩大無比,宛如一葉小舟,沽之得三百六十五斤,惟其質甚老,鄉人分段研未作粉食,色香味頗為可口,古人有藕大如船之詞,可謂名符其實矣”。
1994年3月8日《北京晚報》載《江蘇太倉發現特大野生靈芝》一文:“新華社今晨供本報專訊:一棵人工裁培出的靈芝要滿50克人們就以為是大的了,而江蘇太倉市發現了一株野生靈芝竟達1250克。這株靈芝直徑為35厘米,形狀與裁培的相似,顏色較裁培的略黑。為防止失落發現者王蘊玉小心翼翼地將其摘下時如護寶般地珍藏起來。據太倉市食用菌專家稱這是太倉首次發現特大野生靈芝。到采摘時這株靈芝至少已經長了兩年時間,可是還沒有噴孢子粉,說明這株靈芝仍在生長期”。
1995年1月24日《科技日報》載《國內罕見的冬瓜大家族》一文:“本報訊:河北省魏縣發現一件奇事,該縣東往鎮東往村一農民宅院中,長出的一棵野生冬瓜身上結出54個冬瓜。該冬瓜秧長勢強勁根系發達呈扇狀,盤踞覆蓋面積110平方米,所結冬瓜大的25公斤,小的也有10多公斤,產量達750公斤。這些冬瓜食之與普通冬瓜的味道一樣鮮美,沒有任何異味。這一奇異現象引起有關科學部門的重視,去年底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省科委,中國科學報等單位,專門派人前來對這一奇異現象進行了考察。中科院農研所副研究員李登順同志睹后說,這一野生冬瓜秧上結出這么多大冬瓜在國內實屬罕見,世界也少有”。
1995年5月1日《北京晚報》載《萬載有棵冬莧菜樹》:“新華社訊:江西省萬載縣出現一株冬莧菜樹,樹高2.4米,樹冠1.42米,枝葉茂盛生機盎然。 這株特大冬莧菜長在東嶺鄉小關村農民龍春根家的菜地里。主人每隔幾天就可以從樹上采摘到一籃子菜,六口之家自食有余。據主人介紹這株特大冬莧菜是去年8月從主人菜園里辣椒地里長出來的,未經特別裁培,只是每周澆水一次,任其自然生長。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考察后認為,這株冬莧菜樹的長成可能與長期澆灌溫水有關。因為附近有一眼泉水井,水溫一直在攝氏十九度左右,而這家主人就是用這眼井的泉水澆灌冬莧菜的”。
1995年6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載《貴州發現一株魔芋巨花》一文:“新華社貴陽電(記者章傳根):一株魔芋巨花近日在貴陽天龍魔芋食品公司展廳突然開放,引起人們紛紛前往觀賞,稱之魔芋奇葩。今年四月下旬置放于天龍魔芋食品公司展廳里的一株巨型魔芋突然綻放奇葩,且邊開邊長,長勢迅猛。到5月9日測量時這株魔芋巨花在10天內由1.6米長到2.34米, 褐紅色的佛焰花苞里喇叭形展開,奇葩壯觀耀人眼目。人們聞訊后紛至沓來,每天有數百人前往觀賞。魔芋屬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開花極少,主要產于貴州,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魔芋塊莖主要成份為甘露聚糖蛋白質,脂酸,多種氨基酶等,可以制成多種保健食品,因其獨具奇效,當今已風靡世界。日前貴州生物、植物,生態學專家前往天龍魔芋食品公司對這株魔芋巨花進行了鑒定,并實際測量了植株的高度,花的長度和寬度,塊莖的大小及重量。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株魔芋巨花超過普通魔芋花指標兩倍以上,實屬國內罕見”。
六、自生、自立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載:“宋景德四年廬,宿、泗等州麥自生”。
《齊東野語》卷六載:“宋政和隆盛之際,地不愛寶,所在奏貢芝草者動輒兩三萬本,蘄,黃間至有一鋪二十五里之間遍野而出,密州山間至彌漫四野。有一本數十葉眾色咸備者”。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載:“宋政和五年密川芝蘭彌漫山谷,或附木石或出平地,有一本數十葉層迭高丈余,五色咸備”。
光緒《盱眙縣志稿》卷十四載:“順治二年學宮大成殿前忽生蜀葵數千株,爛熳如錦繡”。
民國《昭通縣志》卷十二載:“雍正九年八月蕎地不種自生,暢茂結實,農民曰天生蕎”。
民國《東阿縣志.祥異》載:“民國六年高糧生密南北千余里”。
同治《廣東通志》卷三三三載:“康熙三十八年高明縣治東南六七里有村曰禾倉頭,陂塘屈曲叢灌蔭翳,海王廟側鶴木一株大可合抱俯蔭潭水。康熙丙子五月為颶風所拔,村人剪絕其枝而薪之,其本則枯仆水中已三年矣。已卯五月十日忽自起立于水上,復生新枝,其葉排比尖長蒼翠偏反,殆如鶴羽縭縱將飛翥也。合邑驚相傳告”。
光緒《普安廳志.天文.災祥》載:“同治八年毛政營野栗枯倒,村民斬伐僅兩根,俄自起立,活茂如初”。
光緒《崖州志》卷二十二載:“光緒二十一年黃流孫氏祠前有大榕樹一株,為颶風所偃,根朝天。次年,無風自立,正立如常,青蔥倍于前”。
電農業概念的緣起
從以上六種植物異常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
1.這些異常都是實際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事涉古今中外,大多數應該是客觀的,可信的。
2.這些異常涉及到植物單枝,單株,單種及多種,涉及到木本及草本,涉及到多年生及一年一枯榮。從時間上看它們發生于春夏秋冬各季,從植齡上看它們發生于植物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
盡管我們分了六大類來敘述這些異常現象,但從實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常常是共生的,分不開的。從異常數量上看從單枝單株到多種多株,從一畝幾畝十幾畝幾十畝十幾里上千里若干個州縣。盡管有些重花重果冬花冬果記載與秋冬高溫有關,但有些又是發生于寒風凜冽雪花紛飛之際,不全是氣溫問題。植物異常的多種特點提示我們這些變異多品種、多形態、大面積同時共生必然有共同的原因,這種原因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種植物的內部而在于它們的生長環境。自生自立伴隨著巨化,伴隨著排比尖長,鶴羽縭縱,伴隨著青蔥倍于前,慶云繞樹竟日不散伴隨著松杪突起新枝狀若筆峰,葭蘆茂盛,最上一葉如旗狀皆南指,都說明這種變化不在地下而在大氣之中。
夏津棗樹遭雷擊,自立后更青蔥說明了大氣靜電的重要作用。雷擊是靜電,倒樹無風自立也是靜電。自生牽涉到種子異常轉移問題,我在《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雨異物》一節已探討了這一問題。風可以使種子大規模長距離轉移,但有些轉移是在無風的情況下完成的。
大氣中的力非風即電,我在《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一書中反復探討的就是這一問題。
根據這些異常及《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一書中的大量異常事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低空在無聲無息的情況下存在著強烈的大氣靜電異常,其規模有大有小,植物的大多數異常現象都與強烈的低層大氣靜電異常有關。
以往農業多是從改良品種,改良土壤,合理施肥,適時灌溉,控制溫度(溫室),大規模機械化等角度考慮的,沒有注意改善植物不同狀態下大氣中的電離度問題。作者認為只要我們揭破不同時段利于植物變異的靜電參數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就是作者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等概念的由來。
目 前的 研 究 狀 態
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等概念是作者1996年3月在《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一書撰寫過程中提出的,至今仍未正式發表。也許因為我不是農業方面的科技工作者,不了解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情況,至少我未見到過這種提法的報道,前幾天我和一個農業專家提及這一名詞他還感到好笑。但類似的工作僅國內而言,有意無意間還是作了一些的,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1994年8月14日《半月談》載《鋼琴絲征服雷公電母》一文:“細如馬尾的鋼琴絲派上了新用場。陰雨天氣我國科技人員用火箭將它從地面牽引到千米高空奇跡出現:雷的震耳欲聾聲消失了,電的張牙舞爪樣不見了,巨大的雷電能量無聲地順著綱琴絲猛地扎入地面,這就是新研究成功的人工引雷火箭技術。據有關部門最保守的估計,我國每年因雷電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億元以上,人工控制雷電對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過去曾進行過各種影響雷電的嘗試,如向云中撒播催化劑,向雷雨中撒播金屬絲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江西省數家單位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成200多枚引雷火箭,篩選出拉力達7公斤的鋼琴絲做為導線,并在蘭州永登地區、北京康莊地區獲得8次引雷成功。引雷成功后不僅雨量明顯加大,還使玉米出現變異。
北京延慶縣許家營老果園兩次引雷都適值玉米吐穗期和揚花期。閃電擊點附近玉米地結出的雙穗玉米高于其他地塊四倍以上,增產70%,而且竟然在玉米雄花上結穗。
研究人員認為是人工誘發閃擊點附近強電磁環境刺激誘發植物發生了變異”。這一事實是和根據大量植物變異作出的推論完全吻合的。這一無意間得到的結果可以看成我國電農業科學技術的先期工作之一。
二、天津市靜電專業委員會《靜電》雜志編輯部主辦的《靜電簡報》1997年2期(月刊)(總145期)載:“石貴玉副教授通訊(廣西師大生物系副主任):現在我從事的靜電對植物組織培養的影響,工作開展還可以,也有些成效,但還要深入下去。這項工作和《靜電簡報》1996年11期報導的付顯清老師所反映西雙版納某植物所要求靜電法加快對一些稀有珍貴植物,花卉的培養相符,看來這項技術生產需要迫切”。
三、1996年12月20日《南方周未》一版報導了孫宏金撰寫的《種子太空“修煉”記》一文,1997年1月3日《中國科學報》5版又刊登了孫宏金《太空育種結碩果》一文并附了照片。這兩篇文章內容一致,后者更全面些,照錄如下:
1996年10月20日,我國第17次返回式衛星搭載的種子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順利升空。到11月4日,衛星里的種子在太空遨游了15天,繞地球239圈后回到地面,并于11月8日交到了農業部和中科院農業研究所專家手中。
為了探索空間條件對植物種子的誘變作用,1987年8月5日,我國發射第9顆返回式衛星時,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研究員蔣興村等人首次將辣椒、小麥、水稻等一批種子搭載升空,開始了我國太空育種的嘗試。這一研究課題已被列入國家863高科技航天領域生命科學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等單位主持、至今,我國已先后8次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了51種植物300多個品種的太空培育試驗。這些種子在江西,廣西,黑龍江等地安家落戶,繁育后代。經過太空“修煉”的種子是否已成正果?中科院遺傳所組織有關專家在江西省宜豐縣進行過現場鑒定。專家們發現,經過六年的種植、培育、選擇和測定,衛星搭載的“農墾58”水稻純系種子,不僅穗長,粒大,有的一株上竟長出3-4穗,獲得了許多矮桿、豐產、早熟的后代,畝產達1200斤以上。衛星搭載還能恢復燦稻不育系的粳稻突變體,有的畝產高達1500斤。經檢驗發現,其蛋白質含量增加8-20%,生長期平均縮短10天。這些水稻種子產生的許多遺傳變異,其幅度和類型是迄今地面上誘變因素難以達到的,其變性性狀能真實地異(遺?)傳;另外,在空間條件下,具有處理方法簡便,變異幅度大,類型多,性能穩定,速度快等特點。
幾年來,我國農業科學家將1987年經過太空“修煉”的青椒種子,在黑龍江省進行試種和選優,已產生長勢強,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新品種。水靈靈的大辣椒像笳子一樣大,單個青椒平均重量從一般種植的90克提高到160克,有的可達300-400克,畝產達8000-10000斤,增產一倍以上;病情指數減輕55%左右,可溶性物含量提高25%,維生素含量提高20%。九月,實驗田里其他青椒枝葉脫落,只剩下枝干,而經太空“修煉”過的青椒后代,卻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西紅柿種子經過五年多試種,其平均產量增加20%以上,病情指數減輕41.7%。目前,有關部門已在黑龍江省建立了5000畝青椒生產試驗示范田,廣為試種培育。1987年搭載的水稻種,已篩選出4種高產、抗病的新品系SP6, 每公頃可穩產7.5噸。小麥種子已培育早熟,矮桿,抗倒伏的新品系SP4。大豆、西紅柿等幾十種農作物都獲得了優良品種。
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往往要耗費一個農業科學家畢生的精力,有時即使是走到人生終點,也不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因為誘惑種子向優秀的方向變異所需要的條件極其復雜,而這些條件,有些地面無法達到,而利用返回式衛星育種,不僅見效快,今年播種,明年即可收獲,而且可為種子的優化提供極其寶貴的條件。專家們認為,空間科學向農業育種的滲透,有可能發展成為空間誘變育種的一個新的邊緣學科。
為什么經過太空“修煉”的種子能產生優秀的后代呢?種子在太空中發生的變化機理又是怎樣的呢?目前尚無儀器或其他手段準確測定。從現有認識看,是空間微重力環境,強宇宙粒子射線輻射和高真空環境,給植物種子“修煉”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場所。專家們預測,太空育種將為人類解決糧食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
幾點比較和結論
一.根據孫宏金的報導,我國太空育種試驗工作已開展了近十年。“專家們發現,經過6年的種植、培育,選擇和測定,衛星搭載的“農墾58”水稻純系種子,不僅穗長,粒大,有的一株上竟長出3-4穗,獲得了許多矮桿、豐產、早熟的后代,畝產1200斤以上。衛星搭載還能恢復燦稻不育系的粳稻突變體,有的畝產高達1500斤。經檢驗發現,其蛋白質含量增加8-20%,生長期平均縮短10天。這些水稻種子產生的許多遺傳變異,其幅度和類型是迄今地面上誘變因素難以達到的,其變性性狀能真實地異傳變異”。“幾年來,我國農業科學家將1987年經過太空“修煉”的青椒種子,在黑龍江省進行試種和優選,已產生長勢強,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新品種。水靈靈的大辣椒像笳子一樣大,單個青椒平均重量從一般種植的90克提高到160克,有的可達300-400克,畝產達8000-10000斤,增產一倍以上。病情指數減輕55%左右,可溶性物質含量提高25%,維生素含量提高20%”。這里最高增產青椒一倍以上,而水稻1200斤,1500斤,顯然不足一倍。單株水稻穗長粒大缺乏具體參數;一株上長出3-4穗,其間用了一個“竟”字,頗有些異乎尋常的味道,但我們看一下植物自然變異的結果:小麥最多的“一本二百穗”,“玉蜀黍結實三年,每包得谷一斗”,“朔州嘉禾一莖二穗至四五穗者四十余畝”,“潞城嘉禾一莖三穗,五穗盈野”。藕“宛如一葉小舟,沽之得三百六十五斤”,“穗四百粒至七百粒,穗長尺有奇”,“一株冬瓜產750公斤”,遠不是一倍兩倍的問題了。至于蛋白質含量,可溶性物質,維生素,病情指數等項,因為以前沒有記載,我們只好置之勿論。
二.孫宏金的文章說:“生長期平均縮短10天”,“九月,實驗田里其他青椒枝葉脫落,只剩下枝干,而經太空修煉過的青椒后代卻葉繁枝茂生機勃勃”。植物自然變異:麻城“嘉靖三十二年十月恒燠……麥秀實”。“萬歷二十年冬十月,昌樂,安邱,諸城麥秀”,“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南陵)小麥竟畝皆秀,如四月麥秋時”,“宋慶歷八年廬州合肥縣稻再實”,“宋元豐二年秋,洪州稻已獲,再生皆實”,納奚縣“嘉慶十二年秋九月禾頭重秀,結實堅穎,獲倍于前”,“金壇產禾一莖九穗,既刈復生”,生長期豈止是縮短10天!生命力豈止是“葉繁枝茂生機勃勃”可比!
三、孫宏金在《南方周未》發表的文章中說:“我國航天人算了一筆帳,如果一顆衛星帶300-400公斤的種子,經過地面選育,可推廣到1億畝土地上種植,按畝產增加15%的保守計算,大約可畝產增加40公斤,1億畝地可增產40億公斤,可收益40多億元,至少夠二千萬人吃一年,這將是一件具有重大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事業”。但300-400公斤種子推廣到1億畝要多少時間則沒說,至少十年了還遠遠不行。植物自然變異僅一年便可“臨汾瑞麥遍野”,“(馬龍)谷生雙穗處處有之”,“(金鄉)麥谷雙岐菽盈丈,棉開八房如蓬”,“廬、宿、泗等州麥自生”,“高糧產密南北千余里”,其效益更快更大,豈太空育種可比!
四、孫宏金在文章中指出:“為什么經過太空“修煉”的種子能產生優秀的后代呢?種子在太空發生變化的機理又是怎樣的呢?目前尚無儀器或其他手段準確測定。從現有認識看,是空間微重力環境,強宇宙粒子射線輻射和高真空環境,給植物種子“修煉”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場所”,并在前文中指出:“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往往要耗費一個農業科學家畢生的精力,有時即使是走到人生終點,也不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因為誘惑種子向優秀的方向變異所需要的條件極其復雜,而這些條件,有些地面無法達到”,“在空間條件下具有處理方法簡便,變異幅度大,類型多,性能穩定,速度快等特點”。看一下本文所列舉的植物異常的實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結論很難成立,“太空育種”所具有的優勢沒有一項能超過地面自然變異者(表1)。先說速度快,它要在太空遨游15天,繞地球239圈。植物的地面變異:“慶云繞柏樹而上者竟日不散……殿前松杪突起新枝狀若筆峰”,這是所記載變異時間最長的,其他“忽自立于水上,復生新枝……”,“俄自起立,活茂如初”“無風自立,正立如常,青蔥倍于前”等等顯然時間更短,其他變異雖沒明確記載變異時間,但我們很難想像大氣中有什么狀態能恒定十五個晝夜者。至于變異的幅度大,類型多之說,和地面的植物變異一比較便見分曉。至于性能穩定之說,太空育種尚不足十年,江西贛縣夏府棗樹自1991年開始已維持了六年,山東夏津棗樹雖無明確變異時間,但只少十年以上是沒問題的,“高明縣禾倉頭有龍眼樹而荔枝實者已二十年”,“性能穩定”與否太空也不見得優于地面。這樣看來,這些條件有些地面“難以達到”“無法達到”的推論就難以站住腳了。“空間微重力環境”和“高真空環境”確實是地面所沒有的,但地面的變異不弱于太空變異的事實也啟示我們這兩種因素在植物及種子變異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看來太空育種本質還在“強宇宙粒子射線輻射”,地面雖然“強宇宙粒子射線”不如太空,但地面強電磁輻射環境還是可能存在的。最為關鍵的是這種輻射不見得愈強愈好,從大量實例來看地面變異環境是大大優于太空環境的,這是自然界給我們泄漏的重要信息。
我們花大量金錢大量人力和時間培育的太空品種遠遠不如不花一分錢低層大氣變異造成的效果,這應引起我們反思,這應給我們啟迪。
從大量實際變異資料看我們不論要培養新品種,不論要提高作物產量,都不要僅僅著眼于種子,還要著眼它們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還要注意它們各個時段所處環境的電離度問題,如果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無疑是農業等方面的重要革命。這方面的花費肯定比太空育種少,且適于大規模操作。再者任何物種都存在退化問題,太空種子的優良品性到底能維持多久這還是一個未知數,如果還沒到大規模推廣就退化了,豈不是鏡中花水中月?自然變異的植物僅少數記載有持續性,沒見任何有遺傳性的記載,夏府棗子能繁殖同樣性能的棗樹嗎?夏津棗樹能同樣重復嗎?一本幾十穗的麥子能有同樣的后代嗎?六合人形絲瓜的種子由一個博物教師花重金研究也未見任何結果。其實只要我們破譯了影響植物種子、植株生長發育方面的電磁秘密,研制出一定的技術裝備,在種子播種前或在植株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段給予合適的電磁刺激便會大幅度提高果實的產量,這可變為幾種常規的操作技術,何必津津著眼于培養種子一途呢?!繼續收集古今中外植物自然變異資料,加強電磁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低層開放系統下自然界所能達到的變異效果,人類一定能夠達到!“道法自然”,電農業,電園藝業,電蔬菜業一定會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1997年2月8日
(原載《靜電》1997年2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